抗日戰爭的1940年五六月間,重慶遭遇着慘無人道的轟炸,四川盆地內的米價尚未跌落,與日本人的談判前景兇險詭異,就在這時候,蔣介石接到了一個令他十分喫驚的消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在華北敵後戰場向日軍發動了一場空前規模的作戰。

更感喫驚的是日本方面:

在這昭和十五年六月中旬以後約一個月時間內,的確出現了似乎事變行將解決,日中兩國最接近的一剎那。

所以如此,應該說在八年的日中戰爭中,蔣介石感到危機最嚴重的,實際上是在宜昌失守的時候。中共察覺到日中進行和平談判的危機,突然發動了“百團大戰”。

“日中兩國最接近的一剎那”,顯然是指重慶方面與日本方面的媾和只有一步之遙了。

在這危機四伏的“一剎那”,自一九四〇年八月二十日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晉察冀軍區、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和第一二〇師,合力發動了以破襲正太路爲主要目標的大規模戰役。因戰役發起的第三天參戰部隊便達一百零五個團,史稱“百團大戰”。

這次大規模的出擊作戰,以其所發生的歷史節點的至關重要,成爲中國抗戰史上的著名戰役。

沒有史據表明,此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已經具備了可以與日軍進行大規模正面作戰的實力。與之相反,中國共產黨的敵後抗日武裝正值抗戰最艱苦的歷史階段。

一九三九年以來,特別是武漢會戰後,中國抗戰的兩大戰場格局基本形成,即正面戰場以國民黨軍隊爲主,敵後戰場以共產黨軍隊爲主。兩個戰場在整個戰爭中相輔相成,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正面戰場上,由於國民黨軍隊絕少主動出擊,採取的是防禦式的陣地消耗戰,在日軍不再擴大佔領區,不斷縮減與國民黨軍的對峙規模的情況下,正面戰場的作戰次數大幅下降;而在淪陷區,由於日軍必須鞏固後方,所以始終保持着巨大兵力。

這種態勢,使處於敵後戰場的共產黨抗日武裝始終面臨着一個兩難的境地:敵後作戰牽制的日軍兵力越多越好,這樣可以減輕正面戰場的軍事壓力;但自己的武裝力量無論兵力規模還是裝備質量,都還不能與強大的日軍進行大規模的抗衡。於是,被牽制在敵後戰場的日軍越多,共產黨抗日武裝的生存就越艱難。

親愛的朋友,如您喜歡本文,請關注大鵬微信公衆號“大鵬說書(賬號dapengshuoshu)。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