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詩人之中,李白和杜甫無可爭議地佔據着頭兩把交椅,而第三號人物,有的認爲是白居易,但也有不少人認爲是王維。王維無疑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少年得意,狀元出身,積極入世,仕途卻多有蹉跎。在他的中年之後,開始信佛,並且寫下了一首又一首充滿禪意的詩。

王維的這些禪意詩,固然充滿着哲理,但也讓人有些難以琢磨。特別詩他的一首詩,連標題都有兩個,更是讓人費解: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這首詩的題目叫做《秋夜獨坐》,又叫做《冬夜書懷》。在浩如煙海的詩歌之中,有兩個題目的並不在少數。甚至有些詩因爲原題目太長或者含義不明確,後人給它取了一個貼切的信題目。但是,這首詩卻不同,它的兩個題目卻有衝突的地方。

“獨坐”和“書懷”這是可以共容的,但到底詩在秋夜還是冬夜呢?我們只好在原文之中來尋找答案。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是詩人一開始就抒發自己的感情。獨自空坐,悲從心來,兩鬢已經花白,此時夜已經快到二更天了,時間還在一分一秒地流逝。雖然沒有明說是爲什麼悲,爲什麼要獨坐,但字裏行間我們不難想象,當然是哀嘆韶華已逝,青春不在,而自己卻仍然一事無成。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這就是詩人開始從自然界的枯榮之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山果熟透了之後,在雨中自然會被打落,燈下的草蟲,也會隨着季節的交替而走向它們生命的終結。詩人既有兔死狐悲之感,又有內心的感悟,我們看到下面就清楚他在感悟什麼了。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的前一句很容易理解,那就是白髮終究難以變青,要想返老還童是不可能的。後一句中的“黃金”指的是煉丹術,此是出自漢朝方士欒大欺騙漢武帝“黃金可成”的典故。在此處,王維很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於道教不信任的態度,他認爲人的衰亡,就如同季節的交替一樣,是不可逆轉的。

既然是不可逆轉,那人只能是白白等死嗎?所以王維在最後亮出了他的觀點: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那就是如果想要解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皈依佛教。

“無生”是佛教的用語,原表示萬物實體無生無滅的狀態。後來就專門用來指代佛教。王維的這首詩,在我們現代人看來,無非是從一種宗教跳躍到另一種宗教,帶有極強的說教性質,實際價值不高。但在歷代之中,它得到的評價卻不低。

清代張文蓀在《唐賢清雅集》中,評價此詩是“一氣說下,最渾成。”同爲清代的王阮亭在《唐賢三昧集箋註》則誇讚“真意溢於楮墨,其氣充足。清婉。”

也就是說,這首詩的最大特點,就是氣足,這個“氣”在古代詩詞中,你可以理解爲言之有物,沒有廢話冗餘讓它變得空洞乏味。但是,我們還是想回到剛纔的那個問題上來,到底爲什麼有兩個標題,到底是秋夜還是冬夜?

從詩的內容上來說,有了“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這一句,基本上可以斷定是秋夜。然而,既然它有另外一個題目,自然有它的道理,不然早就被各種唐詩選集所摒棄淘汰了。那到底第二個題目是什麼道理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