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密室”一直是推理小說中最具挑戰性的題材之一,僅僅是因爲它將謎題的趣味性發揮到了極致,通過物理上的“邏輯悖論”來折磨人們的腦細胞。無論是費盡心思設計密室機關的作者,還是絞盡腦汁試圖看破密室真相的讀者,都對這種充滿魅力的題材愛恨交織。

  總之,密室會讓人上癮。

  在衆多密室上癮者之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他就是約翰·迪克森·卡爾。這個被稱爲“密室之王”的人,在他的創作生涯中,毫不吝嗇地設計出五十多種密室,成爲歐美偵探小說黃金時代三大家之一。而提到卡爾,又有一部繞不開的作品——《三口棺材》。

  《三口棺材》是“菲爾博士系列”的代表作之一,榮登“世界十大密室”榜首的位置,書中的第十七章“密室講義”更是對當時所有的密室詭計進行分門別類地概括總結,成爲推理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獻,影響了後世諸多推理創作者。

  然而,即便拋開密室榜單和密室講義的美譽,單討論《三口棺材》的故事本身,它依然是一部實至名歸的密室傑作。

  進入房間的訪客在目擊者的監視下憑空消失,室內只留下一具倒在血泊中的屍體。而在相鄰的地點,一宗詭異的雪地無足跡殺人又悄然而至……

  本書的核心密室詭計我尤爲喜歡。

  爲了避免劇透,故不在這裏討論詭計的細節。我想表達的是,好的密室詭計就如同藝術品,必然是充滿“美感”的。那麼何爲美感?

  我認爲密室詭計的美感需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簡潔性”,通俗來說,就是這個詭計能夠用一兩句話解釋清楚。而非麻繩魚線各種機關齊上陣,那樣的設計看似高深,實則複雜晦澀,花裏胡哨,令人跌破眼鏡。

  二是“日常性”,即詭計涉及的道具、原理或場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的。利用這樣的常識作爲盲點運用到詭計中,會讓讀者產生極強的代入感和意外感,詭計的趣味度必然是大大提升。

  三是“巧思性”,即詭計展現出來的驚人腦洞和創意。無論哪種類型的推理小說,都離不開“創新”二字。創新,就意味着打破常規思維,如何打破,則全憑一個創作者與衆不同的腦回路和超人的膽魄。密室詭計的“巧思性”,也往往是通過上述“簡潔性”和“日常性”的大膽創新來投射到故事中,這一點可以說是詭計創作的最大挑戰。

  我認爲,《三口棺材》中的核心密室詭計,正是做到了上述三點,才能夠沿襲至今,即使放到今天也充滿新意,仍然能被推理愛好者們津津樂道。另外需要強調的是,比起密室詭計,卡爾其實更擅長在佈局結構上做文章,配合一定的“XX(防劇透打碼)因素”,來打造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件,呈現出一個個離奇的謎團。因此,這本《三口棺材》除了能看到卡爾最棒的詭計之外,也能領略到這位巨頭講故事的不菲功力,絕對物超所值(筆者沒有收廣告費)。

  簡介:說起葛裏莫教授的案子,無論用多少稀奇古怪的形容詞都不爲過,連菲爾博士那些鍾愛不可能犯罪的朋友都絕不可能從他的案卷中找出更迷霧重重、更令人驚駭的案例了。兩起在時間、空間上都相鄰發生的案件,其匪夷所思的程度讓菲爾博士屢屢受挫。雪地上的足跡,謎一般的遺言,恐怖的油畫,變色的大衣……如幽靈般潛入密室行兇,又消失得無影無蹤的空幻之人究竟是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