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在二十四節氣中位於春分後,萬物在此時繼續生長,“萬物皆潔齊而清明”。

所以,“清明”還有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的意思。在這一天,人們紛紛祭奠祖先、緬懷逝去的親人。

上巳是對身心的清潔,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還是以提示農耕生活爲主。(資料圖)

其實在宋代以及宋代之前,上巳、寒食和清明三節在民間並舉而相沿成習,官府也規定清明可以和寒食節一起放假。

只是到了明清及近代,上巳和寒食的一些節俗併入了清明,並退出了節日系統。

上巳節是三月三紀念黃帝誕辰的,後來成爲人們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書寫而成。祭掃墳墓其實是寒食節的節日功能,這一天人們還要禁火冷食。

在唐代之前,寒食節以懷舊悼亡爲主,清明節以求新護生爲主,由於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後來兩者也就合而爲一了。可見,上巳是對身心的清潔,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還是以提示農耕生活爲主。

現在國家恢復了傳統,把清明列爲法定節假日。人們紛紛踏青掃墓,寄託哀思,懷念追憶逝去的親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次讀到這首詩都會使人們不禁生起哀思之情。

人類的情感需要正常的表達和流露,但是如果長期沉浸在不良情緒中,不僅會影響自身健康和正常生活,甚至還會影響感染到身邊其他的人。

有效地疏導、管理和適度控制情緒,也是防病、養生的重要一部分。(資料圖)

中醫學認爲,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亦稱“七情”。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怒、喜、思、憂、恐被稱爲“五志”,五志與五臟有着密切的聯繫。

《醫宗金鑑·雜病心法要訣》中總結到:“心藏神兮脾意志,肺魄肝魂腎志精。氣和志達生喜笑,氣暴志憤恚怒生。憂思繫心不解散,悲哭哀苦悽然情。內生懼恐求人伴,外觸駭然響動驚。”

這種觀點應用於養生學中,對於情志調攝、防病祛疾、益壽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情志致病首傷心神,影響臟腑氣機,《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戰國時齊閔王患了憂鬱症,請宋國名醫文摯來診治。文摯詳細診斷後,用激怒的方法治癒了齊王。

此則雖爲傳說,但在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的《儒門事親》中確是有明確的情志治療醫案記載。一富家婦人,因思慮過度,失眠兩年。張從正認爲其兩手脈俱緩,提示思慮傷脾,也是採用激怒患者的方法。

患者大怒,出來很多汗,當天晚上覺得很困,要睡覺,就這樣睡了八九天,醒後飲食、脈搏正常。

對於情志病,張從正主張“悲勝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恐勝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勝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喜勝悲,以戲謔褻狎之言娛之;思勝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

這種把五行理論與五志結合的治療思路,對於我們治療現代疾病仍然有很大啓迪。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工作壓力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管理自己情緒的重要性。

誦經、抄經、靜坐等方法都是靜心養性的方法,《黃帝內經》中更是提倡“以恬淡爲務,以自得爲功”,心平氣和,自我滿足。

有效地疏導、管理和適度控制情緒,也是防病、養生的重要一部分。

(編輯:如風)

聲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