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彈痕

本文爲8090軍事獨家縱覽公衆號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如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公衆號8090軍事獨家縱覽及作者信息,並且在公衆號留言轉載,獲得授權,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歡迎朋友圈及微信羣轉發本文,無需授權)

20世紀60年代起,西歐各國在美國的支持下逐漸完成了戰後恢復,整體經濟開始復甦。而英國則由於傳統體系的逐漸瓦解,雖然經濟形勢開始回暖,但隨着非洲獨立運動逐漸達到高潮以及英聯邦關係的鬆動,整體國力已經無法和20世紀30年代相提並論。而隨着國內工會運動的發展,英國政府不得不大幅度增加社會福利保障支出,這使得英國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而兩個半世紀以來爲維持規模龐大的帝國運轉所形成的一整套官僚體系卻並未隨着帝國的解體而縮減(有部英國電視劇《是,大臣》對此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龐大的官僚集團不僅效率低下,而且使英國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日落不列顛——也說冷戰中期英國的戰略


而在東西方兩大軍事陣營對峙的大前提下,不僅核戰爭的陰雲始終籠罩在歐洲乃至全世界上空,國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的蘇聯也逐步在常規力量上給西歐的整體安全形勢造成了強大的壓力。爲保證自身安全,英國一方面積極加強戰略核威懾能力的構建,一方面積極加入歐洲一體化防務體系,力圖以歐洲大陸爲屏障抵擋蘇聯的軍事威脅。但受制於國內並不樂觀的財政狀況,英國僅能打造出一支“最低核威懾戰略”力量,也就是說英國的戰略核打擊力量僅能保證一旦其本土遭受核打擊,能夠進行有限的核反擊,在美蘇都立足於打一場全面核戰爭的背景下,英國有限的核威懾力量僅僅聊勝於無。在歐洲大陸事務上,英國同法國、美國就歐洲事務的話語權問題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在非洲和中東等英國傳統殖民地問題上,英國與美國更是爆發了激烈的爭論,作爲新舊殖民體系的代表,英國希望能儘量保留自身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傳統利益,而美國則更希望在這些地區構建新的秩序以實現其全球戰略部署。


日落不列顛——也說冷戰中期英國的戰略


可以說,20世紀60年代後,英國一方面依賴於美國的經濟支持和軍事保護,一方面又因爲自身利益的原因同美國矛盾叢生。就在英國因爲不支持美國在越南的戰略而導致英美關係進入低潮時,英國政府長期的高額赤字引發了一次大規模英鎊危機。1964年10月,英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已達到了8億英鎊(約合20億美元),隨即發生了大規模拋售英鎊的現象。英國首相不得不緊急致信美國總統,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儘可能快地向英國提供10億美元的儲備金,並且希望美國支持其拒絕提高銀行利率的政策。在美國的幫助下,英國平息了拋售風波,但到1965年,英國政府已經背上了160多億美元的外債,並且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告知,英國已經無法獲得更進一步的貸款。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政府不得不大幅度縮減軍備研發開支,並將海外的軍事設施陸續移交給美國,在縮減開支的同時獲得美國的進一步經濟支持。但這些舉措對於英國整體經濟局勢來說依舊是杯水車薪,到1967年11月,新一輪的拋售英鎊風潮開始,英國政府在多方求援後最終以英鎊貶值14.3%,並開展了一系列的通貨緊縮政策暫時度過了危機。


日落不列顛——也說冷戰中期英國的戰略


在國內經濟形勢和美國政府的雙重壓力下,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967年放棄了其追求“獨立威懾能力”的戰略核導彈研發計劃,轉而採購美國的“北極星”導彈,並取消了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發計劃。但美國出於自身全球戰略考慮,要求英國每年必須保持不得低於20億英鎊的防務開支,並且需要承擔相應的軍事和政治義務。關於這一點讀者朋友可能很難理解,美國迫使英國放棄獨立研發戰略核打擊力量的計劃的同時,又不允許其縮減防務開支這是個什麼操作?很簡單,美國迫使英國放棄單獨研發戰略核打擊力量,英國就不得不依靠美國的核保護。


日落不列顛——也說冷戰中期英國的戰略


但當時的美國不僅要在全球範圍內同蘇聯爭奪霸權,而且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迫切需要一個盟友能分擔一部分壓力,說白了就是讓英國出錢當炮灰。老奸巨猾的英國政客對於美國人的盤算自然心知肚明,但在英國經濟和軍事方面,尤其是在戰略核力量方面嚴重依賴美國的前提下,不可能對美國的要求一口回絕(中國老一輩領導人在寧可餓肚子的情況下也要堅持獨立搞“兩彈一星”原因就在這,沒有獨立的戰略核打擊能力,在關鍵時候就會處處受制於人)。


日落不列顛——也說冷戰中期英國的戰略


但以英國當時的國力,也已經無力支撐全球範圍內的軍事存在,於是經過漫長的討價還價,英國終於在收縮海外軍事存在的問題上同美國達成了諒解。1968年,英國制定了削減軍費開支的計劃,其中包括加速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軍事撤出,不再保留歐洲和地中海以外的軍事基地,取消從美國購買50架F-111戰鬥轟炸機的訂單,縮減駐西德軍隊的數量。總結起來就是,能裁的都裁掉,能撤的都撤回,只保留維持英國本土安全必要的軍事力量。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英國的對外戰略視角從一個世界帝國轉化成了一個歐洲國家,英美關係也由“特殊關係”轉化爲了“自然關係”。1938年到1968年,不過30年時間,英國的對外戰略就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轉變,癥結還在於英國自身的經濟實力。


日落不列顛——也說冷戰中期英國的戰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英國的國力受到了極大的損耗,但當時的英國還保留有相對完整的殖民體系,依舊可以依靠殖民地強大的供血能力實現國力的回升。但經歷了一戰血肉橫飛的四年之後,英國社會產生了一種普遍的厭戰情緒,甚至寄希望於放緩自身軍備建設和對法西斯擴張的綏靖政策來避免自身陷入戰爭。這種鴕鳥式政策的直接後果就是當更加慘烈的二戰爆發後,英國原本的軍事實力受到了進一步的削弱,雖然最終依靠盟友美國的大力支持英國贏得了二戰,但二戰後的英國軍事實力已經無法維持舊有的殖民體系,這使得英國不得不依靠美國的支持來實現戰後恢復,這使得戰後的英國不得不處處受制於美國。戰後初期,工黨試圖以一系列的社會保障投入緩解國內日益尖銳的矛盾,但在社會整體經濟恢復緩慢,國內又未進行合理的經濟結構調整的情況下加大社會保障支出無異於飲鴆止渴。


日落不列顛——也說冷戰中期英國的戰略


到了冷戰中期,西歐各國開始了戰後復甦,德國和法國開始逐步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同時,英國卻不得不一再縮減其海外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這種開源無處又節流無方的經濟政策。而越是在這種情況下,一味縮減軍費開支只會使自身在國際事務上喪失更多的話語權,這對於本就嚴重依賴海外貿易的英國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