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軍旗下的紅十字》寫得非常好,非常感人。此文堪比新時代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作者堪比軍旅作家魏巍。

作者以親歷者的身份描述了那一段血染的風采,以一位女性細膩的筆觸揭示了人性的剛與柔,以一位軍人的熱血謳歌了那一代軍人的忠誠。

這篇文章可作爲《四有軍人》教育的必讀物進入軍營,這篇文章的節選可納入中小學課本,如同當年我們在讀《誰是最可愛的人》時一樣,熱血沸騰,激發出我們的愛國情懷,淨化和洗滌我們的靈魂。

讓我們的英雄在軍營中、在社會上、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化爲不朽的豐碑!成爲學習的榜樣!

那場戰爭的硝煙雖然已經漸漸散去,但那場戰爭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不能被淡忘。陵園中的忠魂們在呼喚着和平,在期盼着祖國的強盛,他們渴望今後無人敢欺,他們也渴望祖國和親人來探望。

軍營中的勇士們則在磨刀霍霍,他們時刻在準備打仗,他們懂得和平與戰爭的辯證關係,只有敢戰方能止戰,只有能戰方能言和。這就是我倡導的“鷹膽鴿魂”之精髓,這就是我推薦這篇文章的初衷所在。

——羅援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上接(連載四):

編外戰士

讓我最不能忘的是河池地區醫院手術隊的同志。他們不是軍人,原本與戰爭沒有直接關係。但奮勇參戰的勇氣和出色表現實在可敬可佩。

他們個個醫術嫺熟,喫苦耐勞,服從安排,奮力搶救傷員所發揮的極大作用,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他們雖不穿軍裝,卻無愧於戰士的稱號。

他們的隊長馮勤,地區醫院的胸科主任,年約五十,身材高大魁梧,儒雅沉穩,一派翩翩學者風度。他們那年輕的護士附在我耳邊輕輕地說,馮主任是我們河池地區有名的“第一刀”,語氣裏充滿了崇敬。

他到來後立即投入胸腹重傷的搶救術中。我上過一次臺爲他的開胸手術遞器械,其操作技術精湛絕妙,水平之高着實令我驚歎。手術刀剪血管鉗在他手上擺弄的如同魔術,每一步驟都完成的準確乾淨利索,手術做的非常漂亮。我己做了八年的手術護士,配合過數不清的大小手術,敢說,像馮主任這樣高超的技術還是第一次見。

但不分晝夜緊張的連臺大手術,終於令馮主任精疲力竭。三天後的傍晚,我正在雜物室準備要消毒的器械敷料,剛下手術檯的馮主任穿着滿是血跡的手術服,步態蹣跚地進來,邊摘口罩邊脫手套低聲對我說:“讓我躺一下,我很不舒服”。我趕緊撥開臺面騰出一塊地方讓他躺下。

看他臉色很不好,忙問他平常有心臟病嗎?他說沒有。要喝點水嗎?搖搖頭不再說話。

我只道他是疲勞至極,也許休息後會好些,沒顧得上就趕着去隔壁參加手術了。他什麼時候離開我並不知道。

不曾想,第二天早上八點鐘,他的隊員們才發現馮主任身體已經僵硬了。按狀況應該是半夜裏去世的。

中午時分,地區醫院來了輛救護車將遺體接回。他的隊員們悲痛地列隊,目送隊長的提前歸去。

目睹這場景,我們心情同樣萬分沉痛。這是戰爭中白衣戰士的犧牲,是這場戰爭中倒在手術檯上的紅十字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救死扶傷的人道精神。

(附記:幾十年後,我看到一份自衛反擊戰所有犧牲烈士的名冊,包括民兵,民工,唯獨找不到馮主任的名字。爲什麼?難道把他的壯烈犧牲算做病故麼?)

情濃於血

血,是生命之源。戰場上因傷而亡者絕大部分都是因爲失血過多。

血量的及時供應是戰傷救治的重中之重。當時常規的血量供應是由軍區衛生部組織的運血車穿梭於各戰地醫院輸送。可打起仗來,這點血只是杯水車薪,遠遠不夠。

地方上的大力支援是戰時血源的主要保障。開戰前,當地政府就召開了協調會議,部署戰時血液保障的相關事宜。開戰後,及時組織了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學校人員前來獻血。採血間門口常常見到排長隊的獻血隊伍。尤其那些還在發育中的學生,有的抽着血就暈倒了,仍堅持着說不要緊,抽吧!

最令人感動的更是那些普通村民百姓。他們真是把解放軍當作親人。每天都有不少鄉親把家裏能拿出來的如幾個雞蛋,一束香蕉,甚至買幾瓶汽水來慰問傷員(當時邊境居民的生活還是相當貧困的)。他們主動參與護理傷員。自發地組織洗衣隊,每天把傷員換下來的軍裝拿到河裏清洗晾乾送回。

眼看着血液告急,又是他們爭先恐後地爲傷員獻血。要知道,原本當地的風俗對獻血是很忌諱的,認爲是賣血很丟人。可爲了搶救我們的戰士,他們摒棄了傳統觀念,無償慷慨地獻出了自己的鮮血。

一天中午,野戰所走進一位年約三十的年輕婦女,牽着一個六七歲的女孩,揹着一個三四歲的男孩。見到我們直接說是專程來爲傷員獻血的。

經瞭解,得知她是縣農機廠的工人,剛下班走了八里多路來的。我們看她不足一米五的個頭,面黃肌瘦一臉倦容還拖着兩個孩子,實在是不忍心抽她的血。怎麼勸也不肯走。她到病房看了一圈後更堅定,並說如果血不夠還可以抽她兩個孩子的。這是一個怎樣的女性啊,對軍人的大愛超越了母愛。聽着她的懇求,看着兩個幼小的孩子,我眼眶發潮。無奈,只得把這可敬的婦女帶去採血室。

獻完血後的她堅決不肯留下來喫飯,是怕給我們增添麻煩。正好所裏的吉普車回來了,我跟司機說了她的情況,司機也很感動,掉轉車頭追上了這母子三人。

殷紅的血,濃濃的情。當年的靖西人民羣衆不知有多少爲我們的戰士獻過鮮血啊!戰爭中情比血更濃的軍民情誼十分令人感懷。

  這一天上午又來了幾位重傷員,血庫告急而手術刻不容緩。我和護士惠京蘭不約而同地說“抽我的”,一起毫不猶豫捲起了袖子奔向採血間。

  傷員就是我們的一切,爲了他們,我們願意付出所有。

  一個全血單位是300毫升,可我只抽出了210毫升就再也滴不出血來,小惠同樣也只採到240毫升。兩人只好迅速奔回手術室工作。

  獻血後的我頓時覺得心慌的厲害,悄悄數數脈搏每分鐘達120下,我知道這是由於長時間疲勞過度和血容量一時的不足造成的。我把這一切遮掩了過去堅持工作。

  李副院長給我送來了十幾個雞蛋,我也不知道是生是熟。想着傷員比我們更需要營養,轉身把雞蛋全部送到炊事班去了。

  我的血是輸給了一位姓潘的重傷員,他做了開胸手術。由於是我父親那個部隊的戰士,我的血又輸在他體內,於是便格外關注他的情況。

  下午待這邊手術上臺後,我以衝刺的速度跑到病房看他。臉色蠟黃垂危的他看到我後嘴脣蠕動着是有話要說。我俯下身把耳朵貼近他嘴邊,但他費力地喘息着,完全發不出一絲聲音,表情卻越來越焦急,眼眶裏漸漸浮起了淚光。

  我心緊揪着,怎麼辦?轉身去找來一塊紙皮和半截鉛筆問:你能寫嗎?

  他的手很費力地想擡起來,可是徒勞。

我實在是沒有時間了,只好安撫道:小潘,彆着急啊,很快會送你回後方去的。

  晚上再次來到病房,沒想到他已經犧牲了。

望着那張空了的牀,我的心一下子也變得空落落的。

我遺憾着自己沒有能給他更多救命的血。 我更自責和懊悔沒能弄清他最後究竟有些什麼需求和託付,令他就這麼遺憾而去了。

  戰爭中關於血,那殷紅的血,生命之源的血,使我對醫療救護的標識爲啥採用血紅色,有了深切的認知和感悟!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軍人軍魂

朝鮮戰爭期間,著名作家魏巍親臨戰地採訪,寫下了感人至深的散文名作《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時間這篇文章在中華大地廣爲傳閱,“最可愛的人”成了志願軍戰士的代稱。志願軍戰士用裝備落後的武器將不可一世的美國兵打得滿地找牙,硬是在世界戰爭的史冊上赫赫然寫下了“中國陸軍”的威名。

靠的是什麼?

最關鍵的詞條是: 勇敢,忠誠。

中國士兵的勇敢是舉世公認的。當年的朝鮮戰場如此,三十年後的越南戰場依然如此。

現在來看這場戰爭,確有許多痼疾和遺憾。我們的軍隊三十年沒打過大仗了,各級指揮員缺乏現代戰爭尤其是出國作戰的經驗。我們的武器裝備與越軍較量雖不算落後,但沒能形成合成作戰力量,造成的人力消耗有悖於現代戰爭價值觀。我們的日常戰術訓練不到位或過於倉促(如我們所見,戰士們對戰地救護常識的欠缺造成白白失血死亡的比例較大)等等。可我們軍隊服從命令,聽黨指揮的忠勇確是一以貫之地傳承,末曾絲毫改變。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不難想象當年境外作戰是多麼艱難困苦。連續無休止的二十八天啊!說不上是白天還是黑夜更危險。環境陌生,民情險峻,風餐露宿,處處受敵。通訊、宿營、救護、食物、休整等皆無保障,可謂步步驚心!依靠的是鐵的紀律和忠於祖國的赤誠!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初下戰場的傷員,要麼是處於昏迷半昏迷狀態,要麼還處於戰場激烈廝殺血脈僨張的亢奮中,他們口中喊的最多的就是“衝啊!”“殺!讓我上!”……

  傷員們聚在一起,都是在互相交流作戰經過和體會。有不少傷員堅定提出重返戰場,爲戰友報仇的要求。

  各種傷情的慘烈我不忍一一描述。許多傷員身體殘疾了,但在這最前線我真沒見過一個悲傷流淚的,也沒聽過一聲叫苦叫疼的。

  一天,我們受命去也收治了傷員的靖西縣人民醫院巡視。一間很大的病房裏傳出熱烈的討論聲。一個滿臉稚氣的小兵嗓門最高,正在興奮地比手畫腳發言,就聽他一口一個“越鬼子”這,“越鬼子”那的。

  我看他的樣子挺可愛,走上前摸摸他的腦袋問:你多大啦?

  十六。

  見到“越鬼子”了嗎?

  沒有。他羞澀地低頭小聲回答。

  哈哈,連越南人都沒見到就負傷了,還這麼神氣。這小兵也真有意思。倒是挺佩服這娃娃兵的勇敢和樂觀。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有兩個傷員送來時除了武器彈藥沒丟身上卻一絲不掛。一個大腿負傷,一個腹部中槍。是負傷後與部隊走散的。先是腹部傷的揹着大腿傷的戰友前行,實在走不動了,兩人一起向着祖國方向爬行。直至把身上的衣服全部磨爛。

  我們這組負責處置腹部傷的。擡上手術檯,他虛弱地央求我:“給我多打點麻藥吧,我實在受不了"。說完就昏迷了。

  見他腹部有一截小腸流出在外,先清洗傷口準備手術。清洗中幾條白白的小東西蠕動着從腹腔傷口裏爬出,嚇我一跳,呀!竟然是長蛆了。

  這戰士傷勢這麼重卻對戰友不離不棄,這麼多天了,兩人冒着危險堅持着爬回祖國。多麼深厚的生死情誼,多麼頑強的毅力啊。不知道現在他們這對生死兄弟在哪裏?(補敘:2018年4月看我此文的一位網友告知,這位拖着外露的腸子,按中國廣播聲音方向爬回國的戰友名叫周建國,己於兩年前患肝癌去世。默哀。)

  有個負責烈士收斂工作的幹部來野戰所拿消毒水和手套口罩。他神色黯然疲憊地蹲在地上等待。我見狀也蹲下和他聊了一會兒。說到收斂烈士的種種慘烈情景,他不停地嘆息。尤其是說到被炸燬的坦克車中,整車被燒焦的士兵在各自崗位上還保持着戰鬥的姿勢。只剩一副骨架的駕駛員緊握操縱桿的手怎麼也掰不開去。我相信這位幹部所經受的這特殊的戰爭精神創傷,一生都無法褪去。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太多的傷員,太多感人的情景隨着傷員的轉運匆匆而過。我不知道他們的姓名,只知道都是浴血奮戰忠誠勇敢的兵。

  有一位我們搶救時間最長,手術次數最多的傷員卻令我難忘。

  陳文明,368團7連衛生員,在2月17日作戰中腿部中槍,自己用止血帶用力一紮,奮不顧身地拖着傷腿連續搶救十多位負傷的戰友。我們鬆開他大腿上的止血帶,都心頭猛地一沉:止血帶扎的時間過長,肌肉組織因缺血發暗,擔心會有壞死的可能。先是給他做了清創手術,第二天晚上見傷情沒有起色,朱醫生簡醫生決定爲他做血管移植。按理野戰條件下是不可能做那麼精密手術的。我倒是備有幾顆微血管縫合針,但縫合線呢?朱醫生看了一眼惠京蘭那一頭濃密的長髮:小惠,拿你幾根頭髮當縫合線!

  沒有顯微鏡,醫生憑嫺熟的技術手術是成功的,但肌肉壞死狀況無法改善並還在惡化。爲了挽救生命,不得已只好再次進行了大腿高位截肢。

  但最令人擔心的敗血癥最兇險的氣性壞疽還是發生了。戰地醫療所的條件實在是太簡陋了,醫療器材和急救藥品實在是太單一,太短缺了。開戰前期也還沒有直升機運送傷員,他的身體狀況根本承受不了汽車長途的顛簸。

眼見死神在不依不饒地一步步向他逼近,我們心裏都明白,迴天無力了。這個堅強的小戰士成了我們手術組最掛心的人。

  我在極度繁忙中插空跑到病房看他。他安靜地躺在牀上,那雙大大的眼睛仍然清如湖水。一張極爲清秀如孩子般的圓臉,使他看上去只有十八九歲。我摸着空了一截的被子,心如刀絞,不敢說話,怕一開口會哭出來。

  默默無語地削了個蘋果塞到他手中。他卻喫力地把蘋果遞向我,虛弱但清晰懇切地說“姐姐,你喫”。

  這是我第一次聽他開口說話,也是我聽他的最後一句話。搶救那麼多天,始終沒有聽過他吭一聲,神情始終是那麼平靜。不久後他永別了人世。這是一個心裏永遠只有別人唯獨沒自己的人。

  我無法感知生命垂危的他那些天的心裏活動,但相信堅強勇敢的他一定會有許多眷念。他的家鄉,他的父

母兄弟姐妹,他的連隊,他的戰友,他搶救過的傷員,都一定是他的不捨與牽掛。

  這麼多年了,那一幕最後的分別始終定格於我的腦海。每每回憶,那親切的一聲姐姐,都會清晰地在我耳

畔響起,令我淚水難抑。我們沒能留住他的生命,但永遠記住了這個在戰場上爲搶救戰友奮不顧身,面對傷痛

和死亡勇敢堅強的小戰士。

  他是軍旗下紅十字戰士的楷模!

2016年去靖西,我專門又去到他的墓前,向這位廣西北流籍22歲的優秀共產黨員一等功臣陳文明烈士獻了花。他是安葬在靖西陵園中34名一等功臣之一。

輕撫冰涼的墓碑,那清純的面容在我腦海中浮現的仍是那麼清晰。滿眼是淚,痛呼一聲:好弟弟,今天姐姐來看你!

(附:2016年我向北流縣民政局打聽,他父母已於2015年前分別去世。跟他弟弟通過電話,瞭解到得知長子犧牲,母親整整哭了三個月。其父母生前竟然從未去過陵園看兒子,是因爲根本不知道葬在哪裏?家裏全靠耕田,幾十年來一直過的十分清苦。)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一等功臣陳文明烈士之墓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姐姐來看你

  越南人自稱是繼美蘇之後的世界第三強軍。也許有些吹牛。但不得不承認,他們先後和法國軍隊,美國軍隊打了幾十年仗,戰爭經驗非常豐富。而且全民皆兵,老少上陣,神槍手比比皆是。

  當時我們的軍隊尚未恢復軍銜制,幹部戰士着裝的區別只體現在上衣口袋的數量上(戰士兩個口袋,幹部四個口袋)至於誰官大官小,只能憑年齡來判斷了。越南人深知這一點。所以“神槍手”專找四個口袋的打。也是由於以身作則衝鋒在前,所以這場戰爭我們營連排幹部犧牲的比例特別大。

  戰後集結時,我們見到158醫院隊伍中有一個女兵臂帶黑紗,是爲其在戰爭中犧牲的任某師領導的父親戴孝。這場戰爭,有不少父子父女或夫妻或兄弟姐妹同上戰場的軍人家庭。

  我們醫院一個戰友的弟弟,122師連指導員趙幼林,就安葬在靖西。戰爭快結束時,他那同在戰場的將軍父親來到陵園,默默地佇立在兒子的墓前,許久許久……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我和建平向趙幼林烈士獻花

  42軍坦克團副政委寧成功是我父親的戰友。在戰鬥中英勇指揮坦克作戰,不幸壯烈犧牲。看着我們長大的寧叔叔的爲國捐軀,令我們這些子弟們難以言狀的悲痛!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寧叔叔六十年代初的英姿

  368團的六連連長歐陽小雄,參戰前打結婚報告未能獲批。開戰後,其隱蔽戰線工作的父母不能出面尋找兒子,輾轉委託多方朋友苦苦打聽兒子下落,凡是知情人都不忍如實說歐陽小雄已經犧牲,總搪塞轉到後方了。不斷尋找的電話找遍了所有醫院之後又追回我們野戰所。

  那天我聽到所裏接線員又在接詢問其下落的電話,實在不忍,就跟李惠林副院長說,講實話吧,總要有個結果呀。他想了想,接過話筒回覆:別找了,就是這麼回事了。

  兩天後,兩位女軍人來到我們野戰所,其中一位是歐陽小雄的未婚妻。仔細詢問了遺體處理情況後直奔陵園。據說她這麼多年常去靖西憑弔,可見感情非常深厚。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在這個野戰所裏,還見過出身將門同在一個戰場的三兄弟。哥哥李海,124師副營長,負傷在32野戰所醫治;弟弟李江,41軍參謀,戰前偵察被地雷炸成重傷,也在32野戰所搶救;小弟弟李偉,41軍坦克團連長,算是幸運兒,完成任務後安全撤回,沒事就跑來野戰所在傷員中尋找戰友。

  與我們同車進入靖西,同住“豪宅”的165防化隊的幾個隊員,於2月18日跟隨121師打穿插,在越南境內遭遇特工偷襲,一個大腿負傷,一個犧牲。那犧牲的防化隊員戰前還在靖西縣城購買了幾件做木工的工具,對睡在身邊的簡醫生憧憬地說到,他孩子就快出生了,打完仗回家要給孩子做點東西……

  一批批的傷員,血肉模糊殘缺的軀體,犧牲的烈士幾乎每天都在眼前呈現。一個深夜,一輛送烈士的卡車去陵園走錯路線開到了我們所。站在蕭瑟的寒風中,望着那毫無聲息層層疊疊堆滿車箱的遺體,我不由的心口緊縮顫悸。

  徹骨的寒,深深的痛。

  這些年輕生命的終結,多麼令人痛惜。

  身臨戰場,才知道戰爭的殘酷,生命的脆弱。看到手術檯上的傷員和烈士的遺體,才懂得軍人爲祖國拋灑熱血的情操和奉獻所在。我對戰爭殘酷性有了深刻的認知。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誰也不是天生不怕死的。問過不少參戰人員,開赴前線害怕過,接到開戰命令害怕過,進入戰場害怕過,聽到槍炮聲害怕過。但是,穿上了這身軍裝,就要履行軍人的職責。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軍人的紀律是剛性的,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是戰火的淬鍊令他們變得堅強勇敢。他們並非每一個人都是英雄,但每一位都是英雄集體中響噹噹的一員。在需要獻出生命的時刻,沒有猶豫,沒有退縮,在硝煙血色中完成了一個軍人的蛻變。

  據戰後統計,這場戰爭有近萬名軍人獻出了生命。他們是那麼的年青,絕大多數的生命就永遠停留在18到20歲左右的終點。他們還來不及愛,來不及理解社會和體味人生。但用軍人的血肉之軀詮釋了不朽的中國軍魂。他們的忠和勇足以感天泣地!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烈士名冊其中一頁

  中國軍人的付出不是簡單的行動所能完全表達的。因爲行動背後都是一種高尚的信仰,堅強的意志,奉獻的精神。聽黨指揮,忠於祖國,忠於人民,這就是永恆的中國軍魂!

  在這裏,我覺得著名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一段話最能形容我們的參戰將士:

  “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

  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

  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純樸和謙遜;

  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他們是歷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戰士,第一流的人!”

感人至深!羅援將軍力薦:女兵親歷越戰,講述硝煙背後的震撼

領袖對"對越自衛反擊戰"英雄報告團題詞

未完待續

敬請期待下回《戰俘傷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