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6月13日開始的柏林和會,經過20次大會,無數的私下協商,7月13日,列強簽訂《柏林條約》:

「1、奧斯曼承認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黑山三國為完全主權獨立國家;但黑山公國不得擁有海軍,建立商船隊需經奧匈帝國批准,黑山所屬亞得里亞海海域之安全保障由奧匈帝國負責;(註:黑山公國是這三國唯一擁有地中海出海口的國家,英國、奧匈帝國不允許俄國有機會假冒黑山軍隊或商隊在地中海覓得出口。)

2、奧斯曼給予保加利亞高度自治權;俄國無權在保加利亞駐軍;但各方默認保加利亞為俄國保護國;(註:保加利亞公國的國土面積由16.4萬平方公里縮減為6.4萬平方公里。)

3、伊庇魯斯、克里特島、馬其頓及東色雷斯仍屬於土耳其,維持舊狀;(後二者原本劃給了保加利亞,前二者在布達佩斯公約劃給了希臘。)

4、奧斯曼將比薩拉比亞、喬治亞及亞美尼亞一部割讓於俄國;(註:由於英國的堅持,該條款註明俄國不得在亞美尼亞駐軍,並賦予亞美尼亞人民民族自治權;條約規定俄國需開放喬治亞之巴統為國際自由港。)

5、奧斯曼向俄國賠付各項損失共計8.27億法郎;

6、 塞普勒斯的主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管理權屬於英國;(英軍佔領塞普勒斯是為了防止俄國日後強行穿越黑海海峽之可能。)

7、波黑的主權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管理權屬於奧匈帝國;

8、奧匈帝國在拉斯卡地區有駐軍權,主權及行政管理權屬於奧斯曼帝國;(註:拉斯卡地區共8400平方公里,奧匈駐軍後,塞爾維亞與黑山的陸疆聯繫被切斷。)

9、塞爾維亞、黑山兩國所佔領的阿爾巴尼亞人居住區,由塞爾維亞、黑山、保加利亞三國平分;

10、 俄國海軍不得穿越土耳其海峽;

11、 奧斯曼將塞薩利割讓於希臘;

12、 巴爾幹獨立之各國希臘、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黑山四國需保障猶太教、伊斯蘭教徒之平等國民待遇。」

在柏林和會還發生一件事,由於塞爾維亞、黑山兩國一直企圖侵吞科索沃和馬其頓,因此在此次戰爭中,兩國軍隊分別在尼什桑賈克、斯庫塔里桑賈克地區,對居住在那裡的阿爾巴尼亞人進行了種族清洗,至少10萬阿族被殺害,塞黑兩國以本族人遷移至原阿族居住區;阿爾巴尼亞民族代表團在柏林和會要求塞黑兩國歸還這些土地,並允許阿族返回家園;英國和奧匈帝國支持阿族的要求,俄國、塞爾維亞、黑山表示反對,奧斯曼因恐懼阿爾巴尼亞人因此而民族覺醒,以後會要求民族獨立,因而對本國國民遭到的大屠殺漠不關心;阿族代表團的要求最終在柏林和會遭到拒絕,他們的家園被平分給塞爾維亞、黑山、保加利亞三國。(註:當時阿爾巴尼亞人大多是穆斯林,因而在此次戰爭中大多支持奧斯曼帝國。)

客觀來說,《柏林條約》除了東道主德國外,各方均有所得;這體現了俾斯麥相當程度上恪守了誠懇、中立的原則;但同時俾斯麥也確實對奧匈帝國有所偏袒;

柏林和會上,出於對俄國建立大保加利亞的憤怒,塞爾維亞倒向了奧匈帝國。

柏林和會的結果,阿爾巴尼亞、喬治亞、亞美尼亞、馬其頓等民族要求民族獨立的願望,幾乎完全被忽視,導致弱小民族認為「追求民族獨立,依靠國際申訴、請願,沒有任何意義;民族獨立,只有依靠刀和槍。」

由於《聖斯特法諾條約》遭到整個歐洲的反對,簽約人伊格納季耶夫成為替罪羊,他被解職;三年後,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三世繼位,由於伊格納季耶夫一貫主張嚴厲鎮壓共產黨,因而重獲重用,先後擔任內政大臣、國務大臣;他的後代,現在在加拿大生活;

在柏林和會期間,亞歷山大二世在波斯、阿富汗大量增兵,表示不屈服於英國的壓力,並對英佔阿富汗、喀什米爾及波斯灣形成威脅,企圖以此令致英國妥協;但顯然形成了反效果;

柏林和會的結果,俄國受到五點重創:

1、企圖利用此次戰爭獲取地中海出海口破滅;

2、企圖利用此次戰爭使黑海艦隊能自由穿越黑海海峽破滅;

3、企圖利用此次戰爭建立一個大保加利亞保護國破滅;

4、原本的盟友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化友為敵;這使得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話語權大大降低;

5、《聖斯特法諾條約》已由俄土兩國最高統治者批准並完成換約,已正式生效;結果幾乎被全面推翻,這使得俄國信譽掃地、顏面無存。

各條之中,第5條尤其重要,它使得俄國在歐洲的政治地位被嚴重弱化,畢竟已換約生效的條約在幾個月之後便被合盤推翻,在世界外交史上是罕見的一幕。

1878年10月19日,俾斯麥推出「鎮壓社會黨人法令」,規定一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宣傳及其組織均屬違法;

柏林和會後,俄國立即掀起了激烈的反德運動,各大俄文報紙連篇累牘的批判德國、批判俾斯麥,認為俾斯麥出賣了俄國;駐守德俄邊境的激進軍人們展開武裝示威;

俄國總理兼外交大臣亞歷山大·戈爾查科夫、駐英國大使舒瓦洛夫伯爵表示他們在柏林和會受到俾斯麥的極大侮辱,俾斯麥對他們頤氣指使、呼來喝去;這兩人的發言,更加激起了俄羅斯的民族怒火;俾斯麥首相則以禁止俄國農產品進口作為回應;

那時的俄國本質上還是一個農業國,而德國是俄國農產品的最大銷售地,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愈發怒不可遏;1873年訂立的三皇同盟就此土崩瓦解;

戈爾查科夫撰文表示,當年俄國在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抗拒了法國、奧地利的諸般拉攏,保持對普魯士的善意中立,使得奧地利軍隊在普法戰爭中不敢輕舉妄動;正是俄國的支持,才使德意志得以順利完成統一大業,而如今德國人卻忘恩負義,尤其是那個馮·俾斯麥;當然,戈爾查科夫在文章中也承認他從沒想到德國會如此輕鬆大勝。

俾斯麥則表示,德國贏得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是靠自己的努力所致;更何況,德國不惜與英國翻臉來支持俄國重建黑海海軍,已經完全回報了俄國的人情;在柏林和會,各國代表團排著隊要他主持公道,要平衡各方利益,使之能「和」,是一件大不易的事情,他勞神累牘,已是心力交瘁。

《柏林條約》簽署之後,有三個國家帶著外交勝利的喜悅離開了柏林:大英帝國、奧匈帝國、黑山公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