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體的過敏症狀,埋藏著對父親的怒火】

如果我的生命是一塊畫布,母親幾乎佔據了大多數的篇幅,

相較之下,父親出現在我生命中的場合似乎不太多,

我小時候他忙於工作,甚至有段時間到國外出差,長期不在家,

長大後我則專注在體驗生命跟穩固工作,平常不太留在家中,

雖然與父親彼此之間的交集很少,

照理來説,他這個男人對我的影響應該很小,

然而越是長大,越發現父親對我的影響力,其實遠遠不小於母親,

可是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在心中是非常痛恨他的。

silhouette-1082129_960_720.jpg

與父親的疏遠,一方面來自於小時候相處經驗不多,

二方面我母親因為長期與父親家族這邊的親戚處得不好,

我最熟悉的「牀邊故事」就是:

「我嫁進去的第一天就受到你爸那邊的人荼毒,

你知道當年你奶奶是怎樣怎樣對待我的.....

長大以後不要像你爸一樣.....」

接著就是一陣抱怨、委屈跟數落父親與他們家族的人,

母親的抱怨以及跟父親家族這邊語言上的隔閡(他們多半講臺語),

使我本性上比較親近母親這邊的親戚,而對父親這邊的家族有疏離感。

 

 

最關鍵的事件之一,大概是我國中時爺爺過世的時候,

我因為忙於段考,沒有趕回去見到爺爺最後一面,

於是被父親要求要跟母親一起在一段距離之外,跪著爬進靈堂裡,

然後,在這個我所感到陌生與疏遠的環境中,卻需要偽裝出悲傷的樣子,

過了二十多年回來看,在那之後緊接著異位性皮膚炎的激烈發作,

或許就是當年心中壓抑的憤怒,化成劇烈身體症狀所進行的無聲抗議吧?

類似的事情還有不少,尤其是每年都要長途跋涉返鄉掃墓,

更是每年都要挑動我當年對這件事的恨意,

即使如此,一直到大學我對父親都還是敢怒不敢言的,

許多的怒氣跟不滿,只是不斷壓抑與累積在心中。

(延伸閱讀:異位性皮膚炎,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樣!

 

 

【我曾發誓要做一個跟父親不一樣的男人】

小時候看著父母親激烈爭吵、看著母親痛苦,

聽著母親哀淒的「牀邊故事」長大,再加上對父親家族的疏離感,

我很小就暗暗決定,未來要長成一個與父親不一樣的男人,

尤其在大二開始學習家族治療後,

我那時候很幸運有機會比同學更早接觸這塊)

從家庭圖跟身體雕塑裡,驚見自己居然是母親的情緒配偶,

(情緒配偶的意思是,父母有其中一方將在夫妻關係中的情感需求,

投射到小孩身上,期待孩子能夠滿足與照顧自己內在未得滿足的需要)

這更加深我對母親的排斥與父親的輕視,覺得父親怎麼會都不懂母親的心理需要?

(延伸閱讀:母親們,你的「牀邊故事」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長大之後母親仍三不五時會提到「不要變得跟你爸一樣」,

而我也立志要活出與父親不同的生命姿態,

於是我確實培養出對人深刻的同理、包容、接納與溫柔,

在人際互動中的情感捕捉,我是非常細膩的,

我也很懂得怎麼照顧他人情感上的需要,

然而這似乎沒有讓我的人際關係真正變好,也沒有讓我的生命變得快樂,

除此之外,這個「打從心底要跟你不一樣」念頭,

似乎也矇蔽了我看見自己潛意識中內化父親的部分。

 

 

【開始在心中替父親留一個位置】

背對著父親在自己的生命道路上行走了二十多年,

我是在書寫碩士論文時,開始發現原來父親對自己的影響力這麼大,

甚至發現我對父親的許多認識,可能都受到許多因素的幹擾,

讓我看不清楚他真正的樣子,這讓我開始認真去想,

父親實際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隨著書寫持續進行,我所回憶起的細節也越多,

我竟感覺到,其實在很小的時候,我與父親還蠻親近的,

他曾經是我心目中的依靠,卻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個依靠變成另外一個模樣!

 

 

2011年,我在電影院看著老片新拍的「創:光速戰記」時,

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的對白,烙印在我心中,

當時男主角與自己的父親一同受困於虛擬網路世界裡,

男主角對著父親打造出來的這個世界感到驚嘆,

裡面有太多他沒看過、沒想像過的發明與科技,

然而父親只是在他身後淡淡的說了一句:

「如果可以,我多麼希望用這一切來交換跟你相處的日子」,

寫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仍然忍不住流下眼淚,

縱使我對父親的情感似乎有些矛盾,

但在一部部電影中我逐漸確定了他在我心中有個位置,

當我開始願意承認他就是我的父親時,生命也開始悄悄有了改變。

 

 

【接納父親,擁抱自己的陽剛力量】

成為心理師之後開始接觸家族系統排列,對我來説影響非常大,

因為我再度意識到,我不需要「喜歡」或「愛」父親,

同時我確實需要尊重、感謝他曾經做過的事情,

我也需要真正接納,我與父親之間的血脈相連,這是無法被改變的事情,

透過排列場上一次次的移動,

我不只開始修復與父親的關係,也開始修復與父親家族的關係,

最明顯的改變是我已經有好幾年對於返鄉掃墓這件事欣然接納,

我的皮膚也很少會在清明節前夕忽然惡化來表示「抗議」。

 

 

因為很早就跨入靈性領域學習,我隱約可以感覺到,

自己早年雖然是一個富有同理心、有豐沛溫柔與呵護能量的心理師,

然而在設立界線、需要稍微強勢主導的環境中,我總會顯得退縮與脆弱,

除此之外,對於自身陽剛力量的展現與使用,我有很深的恐懼,

然而當我慢慢修復與父親的關係時,我竟意外發現情形有了些改變,

我在實務工作中陽剛與陰柔、理性與感性、氣魄與涵容的平衡感變好了,

在進行諮商時,我也不再只能展現「細膩溫柔的陪伴」這個樣貌,

能有更多的幽默、溫和麪質與不同的作法,

隨著我與父親的關係逐漸靠近,我的生命與專業成長也有了豐富的變化。

 

 

【關係的親密、修復,其實擁有無數種可能】

一開始接觸心理諮商與靈性療癒的時候,總以為關係中的親密,

就該長得像是課本或工作坊看到的那樣,

要是全家人和樂融融、無話不談,或是可以直接明白的說出對彼此的情感,

在經過自己這麼漫長與父親母親之間的關係療癒,

我發現帶著這種期待來「修復」關係,或許纔是讓彼此痛苦的根源!

(延伸閱讀:療癒與父母親的關係,其實是與自己內在的深層和解

 

 

在上EFT伴侶諮商培訓時,老師分享過許多案例,

在進行家族系統排列時,我也親身看過許多親密關係或原生家庭的修復,

這麼多年下來,我發現「親密的關係」其實可能有非常多種樣貌,

至少在我與父親之間的靠近裡,許多時候單純只有行為,沒什麼語言的,

當我要發表碩士論文邀請父親出席,見證我生命改變,而他二話不說就請假時,

其實我就很清楚的感覺到,縱使這麼多年他從來沒有肯定過我,

這個行為背後其實藏著他對我的認同,

當他有次聊天時不驚異的說我以前作給他的卡片或禮物,他都收著時,

我也聽得出來這句話背後有多麼深刻的意義,

我繼承了父親那種默默關心、把感情放在心中的習慣,

所以即使現在我與父親之間其實也沒什麼「談心」的時刻,

但我知道這是兩個男人之間,在疏離這麼多年後,正學習如何重新認識彼此的方式。

 

 

在我做諮商、催眠或舉辦工作坊時,很強調關係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樣子,

我們不一定是要帶著感激、喜愛、或愛父母親或伴侶,

然而接受彼此之間的「連結」,卻很重要,

西方人所說的連結,對我來説更喜歡的字是日本人常說的「羈絆」,

年輕時以為羈絆就是要愛得死去活來、為對方赴湯蹈火,

搞得世界末日到了大家還要團結一致共度難關,

現在的我心中,當然偶爾還是會對家庭或親密關係有著這類浪漫的幻想,

但我更相信的是,羈絆這兩個字其實意味著我們對彼此的影響,

無論這個緣分的深淺或長久,當我們曾經相遇過,就在彼此生命中留下了影響。

 

 

我們帶著這樣的影響,繼續在生命道路上行走,

無論我們彼此之間留下的影響是什麼?是好的、壞的、開心的、痛苦的,

我們都不可避免的改變了對方些什麼,

或許我這輩子能擁有與創造出來的原生家庭經驗,不是最滿意的結局,

但我自己努力過、衝撞過、恨過、愛過、否定過...最後能來到一個接納的狀態,

於是我有了能力帶著這樣的羈絆,繼續過好我的人生,這會是我所喜歡的結局。

 

備註:從敘事治療的角度來説,我所訴說的故事版本,

絕對跟父母親所訴說出來的不同,

我父母親實際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也必然跟文章中的呈現有落差,

與其說我父母親是文章中所描述的人,更不如說這是我眼中的他們,

這是我希望閱讀夥伴們能夠瞭解的事情,

這也是我在關係療癒中學習到很重要的關鍵之一。

 

張義平 諮商心理師,靈性名字為幽樹(Sho Ra)

現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與專業認證督導

大專院校特約心理師、臺北市國高中特約心理師

NGH認證之催眠治療師與授證導師

藍海催眠機構催眠課程講師

藍海催眠深化團體帶領人與講師

大專院校、企業公司心理主題之特約講師

資深心靈圖卡諮詢師與訓練課程講師

全臺第二屆蛻變遊戲專業帶領教練(全臺僅有不到30名)

 

(圖片取自網路,歡迎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夥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