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記者潘維庭╱臺北報導】

大陸目前對臺灣採取「官民兩分」,雖與蔡政府沒有政治互信,但仍單邊推動民間交流與多項惠臺措施,臺灣學者認為,惠臺31項措施的確在影響臺灣民意上起到正面作用,但關鍵仍是在各省市地方是否具體落實,這樣才能真正的達到正向交流、「心靈契合」目的。

日前在北京參加「京臺學者共研會」的前行政院青輔會主委、公行學者李允傑對《旺報》表示,大陸目前對兩岸交流採取單邊主義,「對民間軟的更軟、對官方硬的更硬」,是因為覺得跟蔡政府「愈得不到回應、就愈強硬」,因為沒有九二共識,也沒有兩岸一中的共識,等同沒有政治信任,於是回到原先的強硬路線。

李允傑指出,現在陸方很多研討會,不像以前多談「兩岸和平發展」,而是改強調「一國兩制」,雖然這是北京想宣示決心,但他也指出,這樣對「心靈契合」反而有反效果。但另一方面,惠臺31項政策的確有影響臺灣民意、起到正面作用,李允傑舉例,臺灣最近民調對大陸好感度提升,不少年輕朋友也想去對岸求學就業。

不過,李允傑強調,不管是31項措施,或是各省、地方提出的細則,關鍵還是在是否具體落實,不要讓臺灣民眾去了大陸才覺得跟想的不一樣,甚至「看得到喫不到」。他指出,以往有臺商表示,某些省分的中草藥快速通關仍受當地官員刁難,沒在地方落實,類似的問題須避免再發生。

另一方面,對於國際空間受制、軍機繞臺、強迫外航更名等行動,李允傑認為,臺灣的一般民眾不見得理解北京的思路,不會認為那隻針對蔡政府,會覺得是對臺灣整體的惡意打壓。他認為,北京當局也要思索拿捏,這些行動是否會有「臨界點」,影響到臺灣的民意走向或年底選情;就跟大談「一國兩制」一樣,反而抵銷掉了惠臺31項創造的正面影響。

李允傑解釋,即便北京認為,因為與蔡政府沒有政治互信,對方也不承認「九二共識」,更提不出替代方案體現兩岸一中精神,於是改採單邊操作,例如像外航名稱,以前的彈性模糊空間不復存在。但他也提醒,北京這樣的行動,同樣也會給綠營有政治操作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