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譚淑珍╱人物側寫】

直言臺灣社會環境民粹,質疑政府新南向政策,坦言「這政府很奇怪」的工總理事長王文淵,站在外界的角度,是話說得很重,其實,王文淵說出來的比沒有說的少,很多話都點到為止,卻留下更多值得深思的課題。

工總昨天發布他任內的第一本白皮書。為了開場時要講的短短500多字的內容,王文淵前一天苦思一整晚,親自撰寫出臺灣應效法美中兩大強國,以「製造業治國」,以及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應有相關配套措施的兩個重點。

他的這兩個重點,聽在當政者耳裡,可能很刺耳,卻是實實在在的道出了工業界近來的共同疑慮與疑惑,也說出了工業界的共同心聲。

想必王文淵自己也清楚,因而在總結時特別表白道:「相信很多人想聽我講,但是我有很多不便講的地方。」

不便講,也是因為他自認為,自己「不夠資格」,因為他也同時是臺塑集團總裁,很多話,說多了,像是為臺塑發聲。

覺得自己「不夠資格」,是因為他學的化工、讀的是工業工程,搞的是工業,對經濟,「實在不懂那麼多,」而很多問題,他也沒有答案,例如,當世界兩大強國都強調製造業時,臺灣似乎反而想要「拋掉」製造業。

又例如,能源配比合不合理?王文淵自然有想法,他也有一定的科學數據可以支持他的法法,但是,他的依據未必與政府的答案一致,也因此,他的話,也就只能點到為止,「沒有完全回答、也不想完全回答。」因為他不便陳述過多的意見。

還有在環評制度上,他以實際例子點出現行環評制度的不合理處,進而忍不住的說:「這政府很奇怪!」隨即節制話語說道:「講到這裡就好了,我只說很奇怪,沒有說什麼!不要引述的太長。」

對照王文淵的談話,祕書長蔡練生在說明白皮書時特別強調:「諸多建言有些難免與當政者政策相左,所以建言者必須要有比較大的『勇氣』,而接受建言者也必須要有比較大的『寬容』,不是提出建言,就是在唱衰臺灣...。」王文淵的點到為止,反而留下了更多令人深思的課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