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歡總結規律的股民看來,A股一直被各種魔咒「附體」。

「黑色星期四」就是一個廣為流傳的概念,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法定砸盤日」。

顧名思義,A股在週四這一天跌多漲少,跌幅還不小。

究竟有沒有這回事?

通過數據一看便知。

我們統計了2000年以來上證指數、滬深300和創業板指每一個交易日的漲跌

上證指數

數據統計日期:2000/1/4-2019/5/24 數據來源:wind

滬深300

數據統計日期:2002/1/4-2019/5/24 數據來源:wind 註:滬深300指數歷史數據最早可回溯至2002年

創業板指

數據統計日期:2010/6/1-2019/5/24 數據來源:wind 註:創業板指數2010年6月1日發布

從上面三張表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是上證指數,代表大盤藍籌股的滬深300還是代表成長股的創業板指,

週四上漲的概率都是最小的;

週四下跌的概率都是最大的;無論是漲跌幅的均值還是中位數,週四都是最低的;而從下跌超1%的概率來看,週四也幾乎是最大的。(除了上證指數週一下跌超1%的概率大於週四)

A股「黑色星期四」確實存在。

不過,證明「黑色星期四」的存在並不是本文的目的。

既然A股在週四表現最差,那麼週四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定投時點麼?

如果開通一份周定投,每週四扣款,是不是要比其他時間扣款的收益更高?

繼續用數據說話。

通過大數據測算,來看看到底每週幾定投收益更高。

定投標的:上證指數、滬深300、創業板指

扣款方式:周定投

測算區間:

上證指數(2000.1.4—2019.5.24)

滬深300(2005.4.8—2019.5.24)

創業板指(2010.6.1—2019.5.24)

定投週期:在測算區間任意時間開始定投1年、3年、5年、8年、10年

測算方式:以週一定投為例,測算期間每個星期的週一為定投扣款日(非交易日則順延),定投收益率=[(sum(每期定投金額/每月月初收盤點位)*期末收盤點位)/(sum(每期定投金額*投資期數))]-1。

我們一共測算出242,445組數據

匯總結果如下:

定投標的:上證指數

定投標的:滬深300

定投標的:創業板指

註:上述盈利概率測算以歷史數據為依據,僅供參考,不作為收益承諾。2000.1.4至2019.5.24周定投上漲指數的複合年平均收益率為1.55%,2005.4.8至2019.5.24周定投滬深300的複合年平均收益率為3.25%,2010.6.1至2019.5.24周定投創業板指的複合年平均收益率為1.73%。

從測算結果來看,不論是定投上證指數、滬深300還是創業板指數,如果每週四扣款,盈利概率和平均收益率確實要更高一點,但優勢非常小,大概只有千分之幾到萬分之幾的差別。

所以,你可以把定投扣款日放在週四,但收益可能不會比周一、週二、週三、週五的定投高出太多。

這讓我聯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組圖片。

圖片來源:集思錄

解釋一下:

穿越回1977年,大洋彼岸有三位準備長期定投的投資者:JANE、JACK和JOHN

JANE很優秀,每次都能在當年的最低點買入;

JACK很普通,他就在每年第一個交易日買入;

JOHN很背時,每次都買在當年的最高點。

他們按照這個節奏,每年買入一次,每次10000美元,一直到2016年。

整整40年,你猜猜他們的收益差距會有多大?

1倍、5倍還是10倍?

一起來看看——

到了2016年底,

「每年都買在最低點」的JANE的賬戶資產為434.66萬元,年化收益為9.3%

「每年第一個交易日買入」的JACK的賬戶資產為411.65萬元,年化收益為9.1%

「每年都買在最高點」的JOHN的賬戶資產為356.85萬元,年化收益為8.8%

圖片來源:集思錄

意不意外?

會擇時的JANE、不擇時的JACK,總是擇錯時的JOHN。

他們之間的年化收益差距不過0.5個百分點,

最終收益間的差距並不懸殊。

為啥會這樣呢?

道理也很簡單——隨著定投時間拉長、定投次數增加,每一次扣款對整體成本的影響越來越小。

細流匯成江海,但決定不了江海的流向。

決定定投收益的是指數的長期表現,買得更便宜確實會讓定投收益高一點點,但數據測算告訴我們——真得就高了一點點。

所以,很多人定投扣完款後,發現第二天又跌了,覺得自己買貴了,真心沒有必要。

定投成功的關鍵在於低點虧損時堅持,和高點不貪心適時止盈,無需追求每期都買得更便宜。

定投是一場馬拉松,跑得快也好,跑得慢也罷,唯有堅持才能帶你到達終點。

感謝 融通基金劉文斌 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更多關於定投的內容,可以關注公號小基快跑(xiaojikuaipao2014)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