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硬化症/硬皮病是一種讓人恐懼的少見病。

現代臨牀醫學開創者,偉大的 William Osler 爵士曾經這樣說:

硬皮病是人類最可怕疾病之一……像木乃伊一樣被包裹在收縮的皮膚鋼殼裡,這是古往今來的任何悲劇都不足以形容的命運。

當然在今天,隨著人們對硬皮病認識的深入,該病的整體預後有了較大改觀。

(William Osler爵士,現代臨牀醫學的開創者)

一,術語與分類

通常,我們會用皮膚硬化樣疾病(scleroderma disorders)來描述皮膚增厚硬化的一大類疾病。皮膚硬化樣疾病實際上包括:

  1. 系統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cleroderma,SSc) ;
  2. 侷限性硬皮樣病(Localized scleroderma)。

然而,雖然系統性硬化症(SSc)有「系統性」(Systemic)這個定語,但它卻包括瞭如下細分類:

  • 瀰漫性硬皮病 (diffuse SSc);
  • 侷限性硬皮病 (limited SSc);
  • 無皮膚硬化的 SSc,該病患者僅存在內臟受累;
  • 環境誘發的硬皮病;
  • 重疊綜合徵,在該綜合徵中,SSc 的特點與其他風濕病的表現共存,

必須注意到,侷限性硬皮樣病(Localized scleroderma)跟侷限性硬皮病 (limited SSc) 不是一回事。使用英文時是不容易誤解的,因為前者的修飾詞是 Localized ,而後者是 limited 。

為了避免混淆,筆者在後面討論時將 limited SSc 翻譯為「限制性硬皮病」,而非習慣的「侷限性硬皮病」。類似做法,Localized scleroderma 被翻譯為「侷限性硬皮樣病」,而非習慣的「侷限性硬皮病」。

(好的術語利於理解、利於相互交流)

二,簡單概述

風濕病學主要討論的是系統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cleroderma,SSc) 。故今天我們的主題是 SSc,而非其他硬皮樣疾病。

SSc 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還不夠清楚。由於診斷分類標準的演變。我們不能很可靠地比較該病的流行狀況。

通常認為 SSc 的發病率數據是每年 0.6-122 例/100 萬。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發病率較高,而歐洲和日本的發病率偏低。

不同族裔的流行情況,患病特徵都有不同。目前發現黑人發病率最高,亞裔發病率偏低。女性更易患病,且男女的臨牀特徵似乎也存在差異。

2011 年臺灣健康保險中心和死亡人員登記處共同研究數據表明,臺灣地區 SSc 的年發病率約為 10.9/100 萬人,患病率約為 56.3/100 萬人。考慮到 2013 年新的 SSc 分類標準大幅度減少漏診情況,因此實際發病率數據可能會更高。

很可惜的是,並沒有可靠的中國大陸流行調研數據。

目前清楚,SSc 主要臨牀表現來自如下組織學改變:

  1. 慢性炎症;
  2. 不同程度的膠原沉積,或者說纖維化;
  3. 血管閉塞。

已肯定,免疫學因素參與其中。但到底具體如何參與還不夠清晰。

(中國風濕病學的基礎數據嚴重缺乏)

三,臨牀表現簡覽

不同類型 SSc 有各自不同的臨牀特徵、疾病演化和轉歸。因此,同樣診斷 SSc,不同病人的臨牀表現卻有較大差異。醫生應充分了解這種差異性,從而減少誤診和漏診。

曾經命名 SSc 時帶有修飾詞「進展性」(progressivity)。雖然相當部分從指端腫脹起病的 SSc 會緩慢進展,但的確還有很多病人就停留在指端皮膚受累的狀態。

1. 全身表現

疲倦乏力、肌肉痛、關節僵硬疼痛是相對普遍的癥狀。部分人還有抑鬱症、胃口差、體重下降等。

2. 皮膚改變

雷諾現象是 SSc 最典型的預告。除雷諾現象外,手指皮膚腫脹、毛細血管擴張、紅斑、瘙癢、指尖皮膚凹陷是最早癥狀。仔細查體,可以看到甲翳血管改變。

繼續進展則有皮膚增厚和硬化、皮膚潰瘍、鈣化、壞疽等。其皮膚色素沉著過度與色素脫失並存,可出現皮膚色素的鹽和胡椒樣 (salt-and-pepper) 改變。

有些 SSc 病人會很快累及全身皮膚。但也有從手指、手掌緩慢得進展,甚至停滯在某個階段而不再擴大。

(硬皮病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皮膚累及範圍,來自參考 1)

(雷諾現象,來自參考 3)

(SSc 患者不同時期的甲翳血管顯像,參考 1)

(早期硬皮病,有 2 個手指腫脹,參考 3)

(手指尖的點狀瘢痕,參考 3)

(手指尖皮膚潰瘍壞死,參考 4)

(手指到掌指關節皮膚普遍增厚硬化,參考 5)

(鹽和胡椒樣皮膚改變,參考 5)

3. 骨骼肌肉

肌腱和關節周圍結構附近的纖維化可導致關節疼痛、僵硬和攣縮。手指攣縮最為常見,但也累及腕關節、肘關節和踝關節。少部分病人會有指端缺血壞死,乃至指端溶解。也常伴有肌痛、肌炎,是為重疊綜合徵(Overlap Syndromes)

(SSc 患者皮膚潰瘍壞死,甚至需要截指等,參考 1)

4. 胃腸道

幾乎所有 SSc 病人都有胃腸道受累。但有癥狀的不到一半。主要的癥狀有:吞嚥困難、食管梗阻、燒心、聲音嘶啞、吞嚥後咳嗽;也可以帶來腹脹、便祕和腹瀉交替、假性梗阻、吸收不良等。口咽部粘膜血管擴張、胃竇血管擴張會帶來慢性胃腸道出血,這是貧血原因之一。

(a 上顎出血;b 胃竇血管擴張,即西瓜胃;c 西瓜胃予等離子光凝治療後, 參考 2)

5. 肺部

主要是帶來間質性肺病和肺血管疾病。間質性肺病有勞力性呼吸困難、乾咳等癥狀,嚴重者可進展到靜息下也有呼吸困難。肺血管病變的主要形式是肺動脈高壓 (PAH),表現為勞力性呼吸困難和活動耐量降低。

SSc 病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得肺癌,實際上 SSc 也增加其他癌症風險。

6. 心臟與腎臟

SSc 可以帶來心包炎、心肌病與心肌纖維化、冠心病、心律失常等。不少病人死於心力衰竭。

SSc 很少帶來大量蛋白尿(除非合併其他風濕病),主要是腎血管病變、腎纖維化。所以主要是高血壓、血肌酐上升等。嚴重者可有硬皮病腎危象。但 ACEI 藥物的普遍使用以經讓硬皮病腎危象很少見到。

7. 其他

神經系統的:神經卡壓病、腦卒中;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礙、女性的性交痛等。

8. 重疊綜合徵

SSc 常跟其他風濕病並存。比如跟系統性紅斑狼瘡、炎症性肌病等。這個情況下還會有其他疾病的臨牀徵象。目前研究認為,重疊狀態更常見,而單純的SSc比較少見。將在後面專門發文章討論重疊綜合徵(Overlap Syndromes)。

四,檢驗與檢查

超 95% 的 SSc 病人有抗核抗體陽性。SSc 病人多數有 3 大抗體:

  • 抗拓撲異構酶Ⅰ(抗 Scl-70) 抗體
  • 抗著絲點抗體 (anticentromere antibody, ACA)
  • 抗 RNA 聚合酶Ⅲ抗體

通常來說,這三個抗體的特異性很高,但敏感性較差。而且它們之間相互排斥。因此很少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抗 Scl-70 抗體、抗 RNA 聚合酶Ⅲ抗體表現瀰漫性 SSc,預後相對差,尤其是抗 RNA 聚合酶Ⅲ抗體;而 ACA 主要是限制性 SSc,整體預後良好。

還有其他抗體,分別有:

  • 抗 Th/To 抗體:限制性改變。肺纖維化、下消化道癥狀
  • 抗 PM/Scl 抗體:限制性該病。肺纖維化、指端溶解,少數有肌炎;
  • 抗 U3-RNP 抗體:瀰漫性改變。預後不良。
  • 抗 U1-RNP 抗體:重疊/混合。中國人相對常見,預後良好。
  • 抗 B23 抗體:肺動脈高壓相關。部分病人為抗核抗體陰性。

除抗體檢查協助診斷,還需評估各個臟器損傷。比如抽血化驗評估肝腎臟器受損情況;為評估心肺功能而行肺功能檢查、高解析度 CT、心臟超聲,乃至右心導管術測肺動脈壓力等;

診斷 SSc 時需警惕兩個情況:

  1. 有約 10% 的無明顯皮膚增厚硬化的 SSc 易被漏診;但會存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手指缺血性潰瘍和皮膚鈣化等皮膚改變,也會有其他臟器損傷證據。它被命名為無皮膚硬化的 SSc
  2. 需警惕其他帶來皮膚硬化的疾病。比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POEMS 綜合徵、腎源性系統性纖維化等等。

編輯 | 項飛騰

題圖及配圖來源 | 站酷海洛

參考資料:

1. Kelley and Firestein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第 10 版)

2. Rheumatology(第 7 版)

3. 《Dermatology》(第 4 版,博洛格尼等著)

4. 《Habif Clinical Dermatology》(第 6 版)

5. 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第 9 版)

6. 陳響響,丁月,鄒和建,《系統性硬化症的流行病學研究》,上海醫藥 ,2017, 38(z1)

7. Uptodate 臨牀顧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