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澳大利亞,讀者們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迷人的大堡礁,魅力十足的墨爾本、堪培拉、悉尼,再者還有奇幻神祕的塔斯馬尼亞島,還有袋鼠、考拉等象徵型的動物……而作爲大洋洲中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擁有一整塊大陸的國家,二戰時期的澳大利亞,在戰略上無疑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人煙稀少,但資源卻十分充足。這也是爲何日本人在南太平洋的攻略戰中,急於入侵澳大利亞本土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自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後,盟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而驕橫的日本陸海軍甚至試圖動用7個師團,自澳大利亞西南、西北地區登陸,隨即對澳本土展開進攻。然而,“戰無不勝”的日軍顯然是“蛇吞象”。由於大量兵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加之澳軍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戰區的拼死抵抗,使得日本人的速決戰化爲泡影。日本人轉而試圖進軍所羅門羣島,切斷美國對澳援助,並最終耗盡了日本的戰爭潛能。

▲早在1940年7月,澳大利亞本土就已劃分好了防區範圍,總共包括7個軍分區。(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增至8個,包含巴布亞-新幾內亞)。

作爲武裝的象徵,動用民兵、退伍人員來保衛本土的同時,倘若沒有坦克,怎麼能阻止日本人的鐵蹄不斷前進?同樣,早在1940年11月,澳大利亞即開始了國產坦克的設計研究。然而由於技術力量的欠缺,直至1942年,纔有所成果。而這款被定義爲“巡洋坦克”的裝備,也是澳大利亞人在二戰中爲數不多的奇葩發明。

▲1942年2月,基於美國人的M3李中型坦克與加拿大公羊坦克的設計,澳大利亞人造出了外形奇葩的“哨兵”(Sentinel)巡洋坦克。

▲就武備而言,原計劃使用6磅炮(57毫米)的AC1(Australian Cruiser tank Mark 1,意即澳大利亞馬克I型巡洋坦克),卻因爲廠房沒有足夠的火炮只得作罷,改爲使用落伍的2磅炮(65輛ACI全部使用的是2磅炮)。而上述訂單在1943年6月時,也全部完工,進入部隊中測試。

然而,就在1個月以後,軍方對於哨兵系列的坦克項目就宣佈叫停。原因也是非常奇葩:第1,澳大利亞與美國方面簽署了合作協議,美國人將會提供更好,數量更大的M3李型坦克補充澳軍裝甲兵,第2,與其將大量的金錢與時間浪費在這些奇醜無比的“龐然大物”上,倒還不如發展一下澳大利亞本土的鐵路,多造點火車頭!也正是這一叫停,使得澳大利亞人的“國產夢”走到了頭。而哨兵坦克也被放入了倉庫中進行技術測試,部分哨兵(大約一箇中隊,相當於排級)加入了澳大利亞陸軍第3坦克營中,在電影“託布魯克之鼠”(The Rats Of Tobruk)中充當德國坦克,這也是它們唯一一次的“實戰”經歷。

▲正在本土接受技術測試的哨兵坦克。除了擁有一挺同軸的維克斯機槍外,還有一挺維克斯位於車體部位那突出的機槍塔中,造型奇醜無比。

▲攝於1943年1月澳大利亞本土的丘洛拉(Chullora)坦克工廠照,左側可以看見接近完工的AC1哨兵,而右側則是臨近完工的M3李中型坦克。無論是防護還是武備,顯然M3李更受袋鼠裝甲兵的青睞。

不過,袋鼠的國產坦克夢也沒有因此而停止。除了將AC1的底盤進行火力強化,上裝了一門短管25磅炮,更名爲“雷電”(AC3 Thunderbolt)外,澳大利亞還有將2門25磅炮同時安裝在炮塔上,支援步兵的版本。作爲二戰時期,盟軍中少有的強力火炮,澳軍也將17磅炮搬上的哨兵的車體,稱之爲AC4型。AC4與之前的哨兵不同在於,它使用了新式炮塔,擁有比以往哨兵更大的炮塔座圈(達1778毫米)。然而,即便換上了新炮塔,哨兵的4人車組依舊擁擠不堪,最終也只能在試驗廠上開開,終被放棄。

▲AC3雷電的檔案照與彩繪。爲容納25磅炮(87.6毫米炮),其炮塔尺寸明顯大了不少。擁有更強的火力與更好的機動性(時速達58公里),但只產了1輛。

▲少見的雙炮塔結構的雷電,此舉增強了火力,但同時也使炮塔內的車組更爲忙碌,因爲雷電的車組總共只有4個人。

▲17磅(76.2毫米炮)版本的AC4,車體那醜陋的維克斯機槍卻沒被下掉。

現如今,珍藏在博物館內的哨兵,只有3輛,第一輛位於澳大利亞陸軍/皇家裝甲兵團紀念博物館中,是一輛AC1型。第2輛則位於英國的博文頓坦克博物館(同AC1),至於第3輛,則是位於堪培拉的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的特雷洛爾(Treloar)中心珍藏(AC3)。另外,還有部分哨兵坦克的炮塔、車體因爲資金緣故,被博物館贈送、出售到民間玩家手中,成爲了二戰最好的見證。

▲陳列在澳大利亞陸軍/皇家裝甲兵團紀念博物館(RAAC)中的哨兵AC1。

本文爲築壘地域原創作品,主編原廓,原著北部灣。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