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待一年就算是老人的旭輝,孔鵬竟然一干就是五年。

  這太不正常了。

  這是一家六年間銷售突然翻了20倍的“黑馬公司”,多家派系的地產人進進出出,已經是司空見慣的普通一景。

  換人,不停地換人,是一種策略,更是重要的戰術。

  從1994年廈門永升旭日置業公司成立,到2012年旭輝香港上市,旭輝仨兄弟吭哧吭哧地,用了足足18年吃奶的功夫,才終於讓公司登陸了資本市場。

  上市前一年,旭輝的銷售額嚇死你——50億。

  大家已經知道,恆大於1997年成立,10年後衝擊IPO時,交出的是張百億的成績單;成立於2003年的融創更猛,僅用了七年便登陸資本市場,上市前一年的銷售額達到了83億。

  旭輝仨兄弟確實很不一般。在絕大多數的日子裏,旭輝在行業內都充當着路人甲的角色,雖然總部早早就搬去了上海,卻一直默默無聞。

  轉折發生在2012年上市之後,旭輝全盤COPY了一套萬科的工作流程,然後就瘋了一樣地四處挖人。

  十八般武藝都用盡了,卻連個山頭都沒攻下來,但又實在舍不掉做大的夢想,那把別家的人才挖來直接拼裝到自家機器上,就成了最簡潔高效的路徑。

  在這一點上,旭輝顯然成功了。

  上市後,旭輝很快就完成了階段性衝刺300億的目標,這期間,從萬科挖來的傅明磊居功至偉;而從綠地挖來的周琦嘉,則幫着旭輝衝到了600億。

  孔鵬的加入,是在旭輝上市的第二年2013年。他負責的北京市場,基本算是從零起步,然後於三年後的2016年成功擠進了“百億俱樂部”。

  林峯自己親口說的,旭輝離不開團隊的支持,靠吃人口紅利,讓公司保持了快速增長。

  然而,一個個挖來的經理人,在完成了一串串數字之後,卻都一個個地離開了。傅明磊走了,周琦嘉走了,還有數不清的高管層。走了的人,鮮有再回去。

  這是一個典型的結果導向型公司。旭輝出身房產中介,從骨子裏就帶着對業績的狂熱追求。靠業績說話,在旭輝尤爲突出。

  以前有媒體報道,林中時刻都在關心業績數據。他可以在半夜打電話給員工,詢問項目總的銷售情況,以至於很多時候,營銷總彙報銷售業績的時候,他都能正確指出“你的銷售數據是錯的”。

  旭輝內部有一句雞血口號:只要幹不死,就往死裏幹。公司有個專業術語叫“強管控”,平臺會有專人監管每個人的工作進度;付出的薪酬大抵是1.5人的工資要幹出3個人的活兒,旭輝管這叫提高人均產能。

  有時候,還做到了理直氣壯地讓規則服從於業績強勢方。2015年10月那場著名的流血衝突,在說不清是非的前提下,日薄西山的“萬科系”最後被迫承擔了全責。不過,勝利的一方“綠地系”也僅傲嬌了兩年,便樹倒猢猻散了。

  這是一個以“狼文化”著稱的公司。

  “狼文化”對一個公司而言,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鷹覓君不敢斷然下結論。在地產界,萬達、融創、恆大和碧桂園,執行的都是“狼文化”。現在來看,這似乎並沒有影響這些公司不斷創造奇蹟,走向巔峯。

  當然,這些公司還共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創始人無論是許家印、王健林,還是孫宏斌、楊國強,他們都成功地驗證了一些非常正確的廢話——眼界決定着格局和高度,胸懷決定着發展的根基,戰略決定着事業的成敗。

  林氏仨兄弟,除了“狼文化”,對其他的好像明顯不在行誒。

  就以簡單執行COPY來的萬科業務流程來說吧。據旭輝內部人反應,所謂的內部流程都是一套形而上,實際並沒有落地。很多時候,線上一套流程,線下操作則是另外一套潛規則,最後誰做了錯事誰背鍋。

  一臺簡單拼搭的賺錢機器,內部缺乏精妙的設計和得心應手的制動、永續機制,外部卻搭上了金剛鑽頭,怎麼看都這臺機器都不那麼和諧。

  但這並不影響林中深深的遺憾。今年年中,林老闆發自肺腑地由衷感嘆,旭輝曾用錯過20多位總經理。

  好吧,不許笑!

  孔鵬的離開,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簡單地說,在2016年的高峯過後,孔鵬領導的旭輝北京出現了斷崖式的滑坡。這其中,政策變動佔據了大部分主因。但在旭輝,業績就是前途。

  還有一個重要風向是,旭輝的戰略又出現了大漂移。2018年初,林中表示未來公司的主戰場在二線城市。很明顯,政策空間逼仄的一線城市已經成了“棄子”。年初,旭輝集團副總裁、上海區域事業部總裁蔣達強就已經離開了旭輝。

  孔鵬的離開是一個必然。

  今年以來,隨着市場加速轉冷,地產公司出現了大規模的離職潮,但沒有一個人的離開,會像孔鵬一樣在媒體界引發巨大的反應。在消息出來的這麼多天裏,關於孔鵬的討論仍在不斷髮酵。

  孔鵬在旭北的五年,其實出現在媒體面前的次數屈指可數。

  有時候,空洞的主題,縹緲的構想,比壕的秀場,遠沒有踏實做事更讓人印象深刻。

  孔鵬帶領旭北,用了三年時間擠入了京城的“百億俱樂部”。有着雷同經歷的,是扛着萬科大旗的毛大慶,而孔鵬當時可用的公司品牌資源幾乎爲零。

  2015年,在孔鵬主導下,旭輝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了可持續住區研究中心,開啓了探索人工智改變人類居住的工程。說實話,在很多媒體人眼裏,這個高大上的前瞻項目,大大改善了旭輝“暴發戶”印象,讓林氏兄弟形象瞬間生動了很多。

  所以,孔鵬的離開,又是一個意外。

  商辦是讓孔鵬陷落的一個“大坑”。2016年,商辦大賣讓旭北衝上了100億的規模。然而,後來又是因爲積壓的商辦,讓孔鵬跌落神壇。

  對此種現象,林中曾有過精闢的總結。他說,“企業的每一輪進步,都要求這些人有更大的自我突破,特別是快速發展的民營企業。因爲每一段成功的因素,可能是下一段成功的障礙,去年的林中沒法領導今年的旭輝。”

  很明顯,不管陷入多大的“坑”,林中還會繼續領導旭輝;孔鵬呢,只能離開。

  不要問“如果北京市場恢復了,旭輝再去哪裏找人”這樣的傻問題。對於一個拼裝機器而言,隨時找一個往前衝的輪子,實在是太容易的事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