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

爾時,

元始天尊在大羅天上、玉京山中,爲諸天仙衆,說此生天得道真經。

告諸仙曰,吾今爲汝,略啓身心,明宣道要。十方得道神仙,皆從此經修行,而通微奧。

善男子、善女人,依憑齋戒,作是津粱。

一切有爲,顯諸真路。體此法相,乃可受持。能屏衆緣,永除染着。外相不入,內相不出。

於正念中,乃得五臟清涼,六腑調泰。三百六十骨節之間,有諸滯礙。十惡之業、百八十煩惱之業,衆苦罪源,悉皆除蕩。

即引太和真炁,注潤身田,五臟六腑,心目內觀,真炁所有,清淨光明,虛白朗曜。杳杳冥冥,內外無事。昏昏默默,正達無爲。古今常存,總持靜念,從茲解悟。

道力資扶,法藥相助。乃節飲食,驅遣鬼屍。安寂六根,靜照八識,空其五蘊,證妙三元,得道成真,自然升度。

爾時,諸天仙衆,上白天尊言,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未聞如是大乘經典。我等緣茲幸會,廣及一切道果園明。而說偈曰:

杳杳冥冥清靜道,昏昏默默太虛空。體性湛然無所住,色心都寂一真宗。

註釋

爾時:特指天尊講經的時候。

元始天尊在大羅天上、玉京山中,爲諸天仙衆,說此生天得道真經:元始天尊,道之化身也,爲玄炁初成之時之仙者。大羅天,乃諸天之最上天,分二層,南曰玄玄,北曰天泉。凡大羅天上,一切宮室、一切物品、一切衣食、一切設施。皆以意想而有,氣化而成。非塵世之天也。天中有山,爲玉結成曰玉京山。爲天尊說經休養之地。山中諸草木花鳥,皆人間莫比。元始天尊即在此處。爲諸天仙聖衆,講說得道真經也。

告諸仙曰,吾今爲汝,略啓身心,明宣道要。十方得道神仙,皆從此經修行,而通微奧:此即元始天尊告訴諸仙真們。略啓,即詳細的講說。身心,即修道之本也。心者,向道之物。明宣道要,明白宣講道之要妙。十方即四面八方及天上地下。得道神仙,即住天宮之諸神人及仙者。都是從依經修行。微奧,玄微奧妙。

善男子、善女人,依憑齋戒,作是津粱:善男子、善女人,按《道藏?老君戒經》言清信男、清信女,即修德從善之男女。依憑,依據憑藉。齋戒,齋者,飲食之潔也。戒者止,莫爲也。津粱,津,渡口,樑,橋樑。此段言善男子、善女人依憑齋戒,作爲修道成仙之渡口橋樑。

一切有爲,顯諸真路。體此法相,乃可受持。能屏衆緣,永除染着。外相不入,內相不出:一切有爲,即齋戒之法也。顯諸真路,亦顯示其各自之修真之要路。體此法相,體悟此法身道相。乃可受持,即乃可受悟行持之意。衆緣,衆等緣業。屏,屏除。染着,即塵世之染習俗爲。外想不入,內想不出。此亦修道齋戒之原本。外想者,外界一切幻想,假想,無名之想等。不入,不要進入我等道體身心。內想,我等先天元神之想也。即道之證悟也。不出,勿要泄出,即不要受外界一切有爲之物所感染也。

於正念中,乃得五臟清涼,六腑調泰。三百六十骨節之間,有諸滯礙。十惡之業、百八十煩惱之業,衆苦罪源,悉皆除蕩:於正念中,亦於此正神主事道體之念中,五藏得到了清涼之感。調泰,調和安泰。滯礙,停阻礙。此處言三百六十骨節之間有諸滯礙,即三百六十骨之間有諸種停障礙之現象。此爲坐功修行之一種現象。衆苦罪源,悉皆除蕩。亦說衆等痛苦罪業之源,都被除蕩完了。

即引太和真炁,注潤身田,五臟六腑,心目內觀,真炁所有,清淨光明,虛白朗曜。杳杳冥冥,內外無事。昏昏默默,正達無爲。古今常存,總持靜念,從茲解悟:太和真炁,即吾等身中先天之真炁也。先天元精所化也,上升玉池爲液也。液化之爲太和真炁也。注潤身田,此時,五臟六腑,冋光返照,照見自己元神,內外均無爲之事也。昏昏默默之中,正大而無爲。這樣能古今常存法身,總持此等靜持之念。從此中解悟真道。

道力資扶,法藥相助。乃節飲食,驅遣鬼屍。安寂六根,靜照八識,空其五蘊,證妙三元,得道成真,自然升度:此段經是說,修行到這個時候,須要天尊之道力去扶持。並且要藥物及法力來相助。還要謹慎節制飲食。鬼屍,即三尸神。六根,即耳、眼、鼻、舌、身、意爲六根。八識者,耳、眼、鼻、舌、心、意、身、神,謂之八識。五蘊即五陰,色、受、意、行、識五物也,也就是:形象、情慾、意念、業緣、心靈也。三元即元精、元氣、元神也。

爾時,諸天仙衆:諸天仙衆,即聽法之仙衆也。

上白天尊言,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未聞如是大乘經典。我等緣茲幸會,廣及一切道果園明。而說偈曰:上白,白通稟,即稟告。天尊言,即諸聽經之仙衆、天尊也。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無始,即祖劫元始之初。未聞如是大乘經典。即沒有聽到過如此之大乘經典。緣茲幸會。即有緣幸會遇。一切道果,一切修道有成果的。偈,道經中以頌讚之文稱作偈,或稱頌。所謂偈頌,即以帶韻之短句,重宣“道經”的內容,或獨立宣講道義,節律固定,類似中國古代之律詩。因此,道人吟詩多以“偈頌”的形式來改造詩律。或以偈頌爲詩。唐以後,偈、詩很難嚴格區分。偈頌一般多爲四言、五言、七言,或必成四句一首,或爲散文多句成段。

杳杳冥冥清靜道,昏昏默默太虛空。體性湛然無所住,色心都寂一真宗:按《道德經》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杳冥者,道之形象。昏者默太虛炁也。言道爲太空之主者,不計年歲。包含了天地一切萬象萬物。體性湛然無所住。湛,《說文》雲:“沒也。”《道德經》雲:“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湛然,純淨之清靜也。此句言純淨清靜之體性沒有所依附。色心都寂一真宗。寂,寂靜,消融。色,物之能辨別者。心,吾人藏元神之所。色即識神,心則元神。此句是說識神同元神都融化在此一真常道內。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轉發者及衆讀者···

小編提示

- The End -

修行人的公衆號

自然|無爲|玄德|清靜

“嗣漢天師府”修行人的第一訂閱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淨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