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意大利向中國返還796件文物藝術品,這是近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在返還的文物藝術品中,有一隻並不起眼的宋代建窯瓷盞。

  而兩年半以前,2016年9月15日,在拍賣公司佳士得於美國紐約舉行的拍賣會上,與這隻黑色小盞同出建窯的南宋時期油滴盞(日本稱油滴天目茶碗)以1170.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805萬元)中標。該公司介紹稱,這是南宋茶碗拍得的史上最高額。

  看到拍品照片的讀者可能會問,這麼一件其貌不揚的黑色小盞,怎麼就能值這麼多錢呢?我們就來聊一聊,爲什麼這麼不起眼的南宋小瓷盞價值爲何如此之高。

  拍出南宋茶碗最高價的油滴盞

  首先,這是一隻什麼樣的瓷盞呢?這是宋代建窯產黑釉油滴盞。說起宋代瓷器,衆所周知是五大名窯:汝、哥、官、定、鈞,除了定窯是白瓷外,其他四個都以青瓷出名。但五大名窯之外,建窯的黑瓷茶盞也是別負盛名的一代名器。

  建窯在宋代名氣之盛,足以與汝窯、定窯等名窯相媲美。在當時建窯瓷盞就被文人們津津樂道,蘇軾、蔡襄、黃庭堅、楊萬裏,甚至著名的藝術皇帝宋徽宗趙佶都曾留下過詩文讚美建窯瓷器。可以說,在宋代當時,建窯瓷器的的名聲和被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今天一般人所熟知的五大名窯。

  倒是在日本,今天建窯瓷盞依舊保持了極高的地位。

  宋代建窯曜變茶盞

  日本的文物主要分爲四個級別,即國寶、重要文化遺產、重要美術品和一般美術品。2001年6月,有1059件文物被指定爲國寶。其中包括8件中國古代陶瓷,分別爲宋代建窯曜變茶盞3件、油滴茶盞1件;宋代吉州窯剪紙貼花折枝牡丹紋茶盞1件;宋代龍泉窯青釉直頸瓶1件、青釉鳳耳瓶1件;元代龍泉窯青釉褐斑玉壺春瓶1件。8件國寶級中國古代瓷器中,建窯瓷盞4件佔一半,加上建窯系的吉州窯瓷盞,建窯系瓷盞佔8分之5。可見的在日本,建窯瓷盞的地位高到什麼程度。

  這次拍出7800多萬天價的建窯油滴盞也是日本收藏的宋代瓷器,屬於"臨宇山人珍藏"。藏主臨宇山人本身就是日本收藏家,此次高價拍出的油滴盞早在1935年就被列入日本重要美術品記錄。

  建窯遺址

  那麼爲什麼在宋代中國和現代日本,建窯瓷盞的名氣和地位如此之高,而在今天的中國就顯得名聲不著了呢?

  這和一個重要的風俗有關,那就是--喝茶。

  宋代喝茶,和我們今天喝茶,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完全不同。

  我們今天喝的茶,無論是紅茶、綠茶還是烏龍茶,都屬於"散茶",即用炒制的茶葉泡水,得到茶湯。

  而唐宋時期的主流飲茶方式,喝的是"團茶"。

  按照茶聖陸羽的《茶經》,團茶的製作,將採摘好的茶葉,先放入甑釜中蒸。蒸的過程中使新鮮茶葉的汁水逼出,使其易於保存。再將蒸好的茶葉用杵臼搗碎,然後將茶碎片按規程拍製成團餅的形狀,最後將造好的茶餅串起來焙乾、封存。這是團茶的完整製法。到宋代,更是用石磨取代了杵臼,將茶葉碾成茶末,所以也稱爲"末茶"。

  飲用的時候,宋代主流的飲茶方法稱爲"點茶法",是我國飲茶史上對茶藝的要求最爲高級複雜、茶具的配備也最爲精緻的飲茶方式。

  宋劉松年《攆茶圖》

  宋代點茶法,先灸烤茶團,再取用適量的碾磨成末,將末放入茶蓋中(茶碗),然後注水入蓋,在茶碗中調和出一碗好茶。要求碾好的末茶取用適量,用茶匙投入茶蓋,再加入少許水調和成點稠的茶膏謂之"調膏",避免直接用熱水沖茶產生抱團結塊的現象。隨後,以沸水點注茶蓋中的茶膏。所謂"點",是指一邊用湯瓶注水,一邊用茶筅攪打碗內的茶湯,以攪拌均勻,並且產生美麗的湯花泡沫。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欣賞沖泡的技藝,也欣賞茶湯的湯色、泡沫的形狀花紋等,形成了"鬥茶"的風俗。所謂"鬥茶"就是比試各自沖泡茶湯的"湯色"和"水痕"。茶末倒入蓋內,用茶筅在注水過程中旋轉打擊、拂動茶湯,使之泛起湯花形成白色泡沫,觀湯色即機比較這一把泡沫的形狀花案色澤。而經過茶筅擊拂之後,湯花呈現出如"乳霧灑湧",高出蓋面並緊貼盞沿內壁,不易消退。此即"水痕",鬥水痕即比較誰的水痕更高,消散得更慢。

  元趙孟頫《鬥茶圖》

  某種意義上,與今天咖啡泡沫拉花類似。

  說了這麼長的宋代飲茶風俗,這和建窯瓷盞有什麼關係呢?

  由於唐宋飲用末茶的飲用方法,其茶湯的淺色爲乳白色或黃白色。相應的,茶盞使用黑色釉,形成最明顯的色彩反差,無論是觀湯色,還是鬥水痕,黑色的器身都是最好的背景。且建窯盞採用"V"字造型,其造型腹壁較深,口沿寬大最適宜觀色,器型飽滿,手感厚重而且紮實。從整體造型效果上看,"V"字形茶盞盞面口徑與底足比例相差較大,但十分協調,蓋面口徑大可以爲觀賞到更多的湯花提供便利。

  建窯茶盞

  而且建窯盞因其"底小壁斜,下狹上寬"的"V"形設計,使宋人用其徹茶時,茶湯久熱難冷,易幹不留渣,湯色澄清,滋味醇正。再加上其小底重心向下的作用,品茶時將其置於蓋託之上,蓋身可以自動扶正,能夠避免因茶湯水的晃動而傾斜。可以說,從釉色到器型,建窯盞就是爲宋代茶道而生的。也可以想象到當年最好的建窯盞在文人墨客,天子貴臣中會有多麼高的地位。加上燒製中呈現出的罕見的油滴斑、兔毫斑、曜變等釉色花紋,更是成爲一時瓷器中的極品。

  末茶點飲

  宋朝滅亡後,唐宋以降的文人士大夫崇尚高雅韻致的文化受到嚴重打擊,末茶點飲在元代急劇衰落。而一直在底層流傳的散茶沖泡法快速流行起來,成爲元代之後明清時期的主流茶葉飲用方法,末茶點飲在明代還偶爾有記載,到清代徹底失傳。

  散茶沖泡時,茶水爲透明的綠色或黃綠色,在散茶沖泡時,飲者還要欣賞茶葉在茶水中的形態。此時,黑釉V型的建窯茶盞完全不能符合這種要求,而各種以白釉爲底的青花、釉上彩茶盞取代了建窯盞的地位。建窯盞隨着末茶的衰落在中國漸漸不爲人知了。

  散茶沖泡與青花茶具

  在日本,卻發生了完全不同的事情。唐代時,中日交通史上著名的日本空海禪師來到中國留學。他在唐留學生活時間較長,在歸國時不僅帶了大量的茶籽,還帶回了中國製茶的石臼以及傳統製茶技術。因爲崇尚唐朝文化的嵯峨天皇喜愛茶葉,寺院開始大量種植茶樹,皇室也廣設茶園,飲茶之風由此自上而下的推廣開來。日本奈良、平安時期的茶文化,可以說是承襲唐風,此時的日本茶道從形式和內涵上,都與唐代陸羽《茶經》中提倡的極爲相似。

  到了宋代,另一位中日交通史上著名的高僧日本榮西禪師,也作爲學問僧兩度赴中國學習佛法。在留學期間,榮西深受宋代生活方式的影響,對茶飲之事也十分着迷。

  榮西禪師

  他對宋代寺院茶耳濡目染,處處留心,觀察並學習了宋代流行的末茶點茶法。回國之時,他也攜帶了大量的茶籽、茶具。更爲重要的是,他將陸羽的《茶經》手抄本奉若珍寶帶回日本作爲參考,由此完成了日本的首部茶經《喫茶養生記》。書中不僅介紹了飲茶的多項益處,還結合自己的見聞體會,對宋代中國各大寺院中僧侶行茶禮儀、寺院茶做以詳細記錄講解。同時,記錄了當時中國宋代的末茶點飲法,將宋代的末茶技術傳到日本。

  日本茶道

  空海、榮西兩位禪師傳入的末茶點飲法,成爲日本茶道的正宗。經過不斷髮展,爲當代日本的抹茶點飲法奠定了基石。從末茶到抹茶,這種唐宋以來的飲茶法一直是日本上層到底層的茶道主流延續至今,而建窯黑瓷茶盞在日本的地位也一直高懸不落。這次拍賣出新高價並非無根之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