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真不清楚這是真的假的,App能通過手機麥克風偷聽用戶談話內容,篩選關鍵詞後再推薦商品到常用的應用裏?感覺太玄了。不過我自己被算法‘算計’,倒真是很早就發生過了。”

說起對算法的看法,英語講師朝陽打開了話匣子,並且面帶囧色講起了一段往事。而他講述的故事,也成爲懂懂筆記最近關於“算法與我們”這一話題中,最爲有趣的內容之一。

算法對面:有人享受有人煩

“應該算是兩年前發現的吧,我有一次偶爾在網上購物的時候,多看了幾眼情趣用品,當時也沒太在意。”朝陽的筆記本電腦是單位和家裏兩頭都用的,有天週末在家時,老婆用他的電腦上了這個網站買東西,結果瀏覽了幾個頁面後,老婆突然指着電腦面帶諷刺地說到,“喲,看不出來你還琢磨這些東西哪!?”

朝陽看着網站頁面上那句“您是不是想找:”後面的幾條推薦商品,以及瀏覽其他商品內容時不斷出現的“推薦鏈接”,滿臉尷尬。好不容易糊弄過去,在打開搜索引擎時又發現,這上面的廣告也是這些商品的推薦。這時候他才醒悟過來,自己被算法“算計”了。

“從那以後,我再去購物什麼的,萬一不小心又點了‘有趣’的用品,嘿嘿,我就刻意去打開好多其他數碼和筆記本的頁面,直到看不到相關推薦和鏈接。”至於爲什麼他老是在購物時不小心點擊了那些商品,朝陽沒有告訴懂懂筆記,只是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上網看啥都注意別留痕跡”。

算法可能會在無意中“泄露”用戶的隱私,也可能被用作“大數據殺熟”,這讓有些人頗爲忌憚;更常見的情況是幼稚算法所推薦的垃圾內容,令人不厭其煩。算法水平的表現,已經成爲與用戶體驗息息相關的重要因素。

因此,也有不少人很享受算法來揣摩自己的喜好,爲自己“跑腿”辦事。有時,還能帶來驚喜。

曉晴是一位設計專業的大三學生,她告訴懂懂筆記,自己平時上下班坐地鐵時喜歡聽一些北歐民謠風的歌曲,英文或是國語的都喜歡,“我發現手機上這(應用)裏面Sissel和Lene Marlin的歌曲有不少,打開直播,發現也會推薦一些類似的歌曲,我就不斷點播其中一些相近的,現在登陸上去直接自動去播放推薦歌曲,一路上特別享受。” 爲了讓應用能夠更懂自己,有時她甚至會刻意通過增加瀏覽和點擊自己喜歡的內容,來反覆“訓練”算法。

不過曉晴也坦言,在某些時候會顯現自己的另一面,比如在跑步和健身房,就更喜歡用一些House風格電子音樂來強化氛圍,爲此還專門區分了兩個手機的APP使用場景。“我以前是兩個註冊號,另一個號登陸後就只點選這些電子舞曲,現在兩個號各用一個手機,更方便了。”

實際上,類似在線音樂、點餐、訂房這類應用,很多年輕人都在刻意訓練App能夠更懂自己的心意,更快地挑選出自己的“最愛”。曉晴的同學剛子就告訴懂懂筆記,他寒暑假常和朋友去南方的城市揹包旅行,因爲他們最喜歡工業風的民宿,所以在選定城市後,輸入好價格區間,應用就會首先推薦他們喜歡的民宿到首選項,“這樣省時省力,我也懶得一頁一頁去找,基本上看到風格很棒價格合適就定了。”剛子笑稱,他的很多朋友在使用音樂類、短視頻類應用時,都喜歡花些時間,去訓練應用更“懂得”自己。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於被算法慣得“變懶”。周捷就是一位堅決和“信息繭房”鬥爭的自媒體人。“我幾乎訂閱了所有的新聞資訊類應用,但是我很討厭被算法框框住。”周捷平時的寫作內容基於生活百態,經常寫一寫社會熱點話題的評論,因此他的閱讀量不僅大而且龐雜,在發現經常階段性閱讀一些熱點話題後,很多應用的推送變得非常侷限,讓他覺得很不自在,他在自己的文章裏也是經常對“信息繭房”進行批評,告訴別人“在應用裏不要懶得翻頁,要什麼內容都看,避免被算法框住。”

在和不少身邊、線上的朋友交流時,懂懂筆記發現,越來越多的具有一定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的年輕用戶,正在開始意識到算法的存在,並且有目的地與算法進行交互,或是“訓練”,或是“反偵查”,目的都是讓算法“爲自己所用”。當手機、筆記本電腦成爲生活中的必用品,工作與生活就必然被算法所滲透,徒勞地拒絕被算法“算計”?還是主動擁抱和改造這些算法?這些有想法的年輕人,正在不斷呈現上面所說的精彩故事。

當然,這個現象如今並不普遍,而且這些與算法互相“算計”的羣體,或許對數字世界更多的參與者,包括應用開發平臺、網絡公司和線上營銷機構,能帶來更大的啓發和價值。

在這些用戶而言,是想讓算法“爲我所用”,而對後者,何嘗不是如此?

發現和擁抱這些“不將就”的聰明用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