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刪的都刪了,管理員求過吧??

7.5號更新:今天油管給我推送了一個馬來西亞華人分析最近事件的視頻,看完好感動,馬來西亞華人給我感覺就是他們真的超想中國變得更好變強大,他們真的很愛很親近我們~

也經常會在評論區下面看到這些超暖的發言??

他們會在各種國際化的平台上各種維護我們,為我們說話,雖然確實是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

對於最近這件事情,這個博主分析的非常好,視頻鏈接:youtube.com/watch?

讓我有一種調皮搗蛋的小孩(香港)在跟家長(中國)鬧彆扭,然後親戚(馬來西亞華人)在一旁跟犯錯的小孩擺事實講道理的感覺??原諒我用這個比喻,真的感覺非常像哈哈,因為其實我們都是一個華人大家庭呀~

----------------------------------------- 原文章 -----------------------------------------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本來是為了讓大家在去馬來西亞旅遊前可以先了解一下那邊華人的歷史與文化,可以對這個國家有個更新全面的認識,從而提高旅行體驗。

可是在查閱各種歷史資料後,我發現自己居然慢慢剝開了一個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為所知的歷史故事,我甚至不知道該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這段歷史,「無奈,心酸,溫暖,沉痛,團結,感動,驕傲,繁榮......"

這段歷史包含了太多太多跟我們緊密相關的前塵往事,但是國人都所知甚少。

看到這個開頭的讀者們答應我一定要都看到最後!如果覺得寫的不錯也歡迎大家轉載~

如果你剛好有去馬來西亞遊玩的打算就更好了,相信看完本文的內容後你一定會有更加棒的遊玩體驗~還可以看下我寫的馬來西亞遊記哦:

兔子醬:超走心的馬來西亞沙巴(亞庇+仙本那)遊記攻略?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以下為文章內容大綱:

  • 馬來西亞華人簡介
  • 馬來西亞華人來源(16-17世紀的明朝時期、19世紀的清朝、20世紀初的民國時期)
  •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
  • 個人感想

馬來西亞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國家,因為他們的公民有20%左右都是華人,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以下簡稱「大馬華人」。(小tips:馬來西亞華人不喜歡被稱為馬來人)

大馬華人在所有海外華人中也是個特別的存在,可以說是清流了。他們不同於很多其他國家那些已經幾乎被完全西化的華人,而是跟我們同文同種,一樣接受華文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傳統華人,日常相處的話,如果他們不說,你甚至不會覺得他們是外國人。

為什麼馬來西亞會有如此龐大的華人群體呢?為什麼明明生長在海外他們的中華文化還保留的這麼好呢?

小時候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有那麼多看起來和中國人沒有任何區別的馬來西亞籍明星,我們熟悉馬來西亞籍明星有梁靜茹、楊紫瓊、戴佩妮、李宗偉、光良、曹格等。

但是一直沒有去深入了解過這邊背後的原因,直到我去了馬來西亞,接觸到了那邊當地的華人和文化,回來後又查閱了大量資料,才知道這背後有著非常深厚甚至是沉痛的的歷史因素。


馬來西亞華人來源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朝、清朝、民國時期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而來的中國人後代。

這個華人遷移活動被稱為"下南洋「,與」闖關東「、」走西口「一起被稱為中國近代的三次人口大遷徙之一。

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一部冷門紀錄片《下南洋》??

第八集一定一定要看!!

該紀錄片由馬來西亞常青集團、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央新影集團、香港東方之子國際事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馬來西亞華人富商張曉卿投資拍攝。

實地探訪了東南亞多個國家,採訪了國內外多個相關專業研究的資深學者和這段歷史的親歷者,向我們全面的展示了南洋華人發展歷程。

兩國三地的合作推出,保證了內容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同時也能獲取到更多資源。

紀錄片總共十集,從時間軸為排序講述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離鄉背井,遠涉重洋,及之後的紮根和蓬勃發展的故事,並展示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物品及視頻資料。

信息量非常大,簡直每一集都覺得都像在逛博物館。但是優質的畫面、配音配樂都讓我比在博物館更有代入感。

有機會的話還可以去參觀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和美術館,裡面也記載了和還原了大量珍貴的南洋華人歷史。


下面給大家詳細介紹下主要三個下南洋時期的前因後果及歷史發展。

16-17世紀的明朝時期:

這個時期的華人下南洋主要是去東南亞進行官事、海上貿易經商,還有部分明末抗清失敗後的明軍和難民,此時遷移的華人規模較小。

這個時期過去的華人和當地人通婚融合,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族(又名土生華人),男性稱為Baba 「峇峇」,女性稱為Nyonya「娘惹」。

儘管在血統和文化上都有一定混合性,但在土生華人這個社群形成後,一般並不會選擇再與馬來族通婚,而是會從相同背景的家族,或者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中選擇婚姻對象,以避免被馬來人同化。

他們雖然不懂中文,但是在文化上還是具有鮮明的中華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也是一名峇峇(新加坡博物館記錄),母親蔡認娘出生於土生華人家庭,能講馬來話和福建話以及些少英語,因此李光耀的馬來文也較好,為之後的政治行動帶來了很多優勢。

在亞庇乘坐馬航前往仙本那時,發現馬航空姐制服是娘惹的傳統服裝哦,很有民族特色,有機會乘坐馬航的朋友可以悄咪咪看一下~


19世紀的清朝:

這個時期的華人遷移主要是當勞工苦力,還有自身比較有實力,為了尋求更好發展的沿海人民,此時為華人下南洋的第一個高峰期。

19世紀後期清朝開始走向衰落並各種戰敗,老百姓生活慌亂窮困,鴉片戰爭結束後中英簽署《南京條約》,清政府終於廢除了海禁法令,允許西方國家在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因為應募者要訂立契約,名為「契約華工」。

但是這個時期的華工待遇極差,被俗稱為「賣豬仔」,甚至還發展出了一條黑暗的產業鏈。

由於當時東南亞的西方殖民者對勞工需求極大,負責招募華工的人俗稱「豬仔頭」,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許多人甚至是被她們綁架哄騙去當勞工的。

如今小資浪漫的鼓浪嶼,當年到處散布著招募華工的「豬仔館」。

由於產業的黑暗及國家的不管束,部分華工在開船出洋前即遭虐死;由於船上條件極差,海途又很漫長,在船上也還會因生病或者鞭打而死亡一批,最後才能達到世界各地。

即使出國當華工路程危險又漫長,但是報名的人仍然籠絡不絕。因為當時會選擇這條路的人大都是貧苦農民,他們很多甚至吃不上飯,沒有任何退路。隨著洋商們的招募,一批又一批的華人坐上他們的希望之船,駛向遠方。

在這批受盡苦難的契約華工中卻出現了一個偉大又不知名的人物——丁龍。

他一手促成了全美最早的漢學系——哥倫比亞大學的東亞系成立,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與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位貧窮的華工終生未婚,一輩子孜孜矻矻省吃儉用,但是為了宣揚彼時倍受屈辱的祖國的文明和文化,他不惜將一生積蓄捐獻給美國一所著名的大學,懇請它開設一個漢學研究系。在他看來,美國人不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他想以卑微之身為促進中美之間的互相了解做點事。

他當時的主人卡朋蒂埃為了實現自己僕人的這個願望,多次同哥倫比亞大學的兩任校長斡旋,自己又陸續捐款將近50萬美元。1901年,在丁龍和他主人的共同努力下,哥倫比亞大學的東亞研究就此開始起步。

丁龍的故事:blog.renren.com/share/2

當時的馬來亞半島由英國殖民者戰佔領,印尼由和荷蘭殖民者佔領,需求量最大,所以大量的華工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和印尼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

在之後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馬來西亞和印尼也變成了華人數量最多的東南亞國家。(新加坡是由馬來西亞分割而出)

因為契約華工深受豬仔頭和洋商的非人待遇,招致華工反抗與各界輿論質疑,迫於壓力,各殖民國相繼出台改善華工狀況的條例。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禁止販運「豬仔」與保護華僑的法令,苦力貿易終結。


20世紀初的民國時期:

這個時期的華人下南洋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活和躲避戰亂,此時為華人遷移南洋的第二個高峰期

此時的中國戰亂不斷,國家動蕩,而東南亞則得到殖民宗主國的扶持,除了傳統的種植園、採礦業外,鐵路、航運、金融、製造等新產業也獲得空前發展,勞動力緊缺,給出的福利條件也較好,許多沿海地區的老百姓為了賺錢或者更好的生活由此前往南洋。

僅1922年-1939年間,從廈門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過500萬。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南洋華人們都還是心繫祖國,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中都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華僑,至今在馬來西亞檳城還有孫中山的同盟會舊址。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大馬華人紛紛支持祖國抗戰,大馬華人和新加坡華人每月捐款寄給國民政府的金額達420萬元國幣,平均每人每天?捐款近2元。據陳嘉庚(廈大創辦人)估算,抗戰初期5年,華僑直接匯款回國給家人加上義捐之數達到50億元!

據何應欽稱,1939年國民政府全年戰費僅為18億元,由此可見南洋華僑的貢獻之大,然而他們中的許多人,一生甚至從未踏足過中國的土地。

視頻鏈接:youtube.com/watch?

無法想像一百年前,是怎樣的家國情懷願意讓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甘願為國家獻出生命,而這個國家,在他們去往南洋後從未為他們提供過蔭庇。

1942開始馬來群島包括新加坡被日本佔領,為了報復在抗日戰爭中大馬華人和新加坡人對中國的支持援助,日本人對當地華人用各種理由進行了殘忍屠殺,這個行動被後人稱為「肅清大屠殺」

以下內容引用於維基百科:

肅清大屠殺是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佔領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時一個針對當地華人與反日分子有系統的種族清洗。雖然在1946年已經有人用「肅清」來形容這個大屠殺,新加坡的華語刊物在1980年代才開始廣泛地使用此名詞。

英軍在1942年2月15日於新加坡向日軍投降後,日軍當局開始關注當地的作為重要經濟支柱的華人,而且,有些有錢的華人更在經濟上支持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抵抗日本。日軍發現馬新的華人都是親中國或英國的。由辻政信中佐帶領的日佔領軍政府便採取了一個消除反日分子的政策。

日軍當局將以下華人定為「不歡迎的分子」,有嫌疑的都會被殘忍槍殺。

  • 有參與中國救濟基金的華人。
  • 在中國救濟基金作出貢獻的富有華人。
  • 南洋國家救助運動領袖,陳嘉庚的擁護者。
  • 海南人,因為日軍相信他們是共產主義者。
  • 抗戰爆發後移居新馬的華人新移民。
  • 有紋身的人,因為日軍相信他們是地下秘密組織成員,特別是黑社會。
  • 幫助英國的華人義勇兵。
  • 公務員和懷疑對英國有好感的華人,例如太平紳士和立法會成員。
  • 有武器和危害公共安全的人。

關於這場大屠殺的傷亡人數,戰後的審訊中的證據提出的數字是約25,000人至50,000人左右,多麼觸目驚心的數字。

但是這些歷史,又有多少中國人知道呢,在我們的教育及各類抗日影視劇中,這些信息極少出現。但是個人覺得這是應該值得被我們熟知和銘記的,而不應該在歷史的洪流中被漸漸遺忘。

這段歷史在《下南洋》的第八集「北望之心」中有全面描述,同時也向我們揭露了為何南洋華人們會如此愛國。

這集真的,看得我數次淚目和毛孔豎起來,(我淚點真的很高)安利大家一定要去看啊!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甚至產生了一絲絲自己不夠愛國的羞愧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持續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上停止。此後,南洋華人的人口完全依賴自然增長,而非移民。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

馬來西亞是是目前海外國家中保留中華傳統及中文教育體系最完善的國家。

關於華文教育也可以觀看《奇葩手》辯手之一同時也是一名馬來西亞華人的胡漸彪,在《我是演說家》節目上對於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感人演說(完整版):??

bilibili.com/video/av15

華人初到馬來西亞時多開設私塾以教育下一代,一開始的私塾多半以《三字經》、《千字文》或《四書五經》等做為教材,後面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教材也會一直更新同步。

因為馬來西亞對華文教育的不扶持甚至打壓,馬來的華文學校全部是靠華人們一手集資建造和維護,一代又一代的馬來華人為了在異國發展,為了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這個難度是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

許多華人即使被政府囚禁甚至剝奪公民權,還是繼續團結起來用自己的血汗錢支持著創立學校,才讓漢語普及了華人子女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讓他們記著自己身上流著華人的血液,知道自己的根。

現今在馬來西亞有1200餘所華文小學、60所中學和3所大專院校,全部為民辦。

但是馬來西亞官方不承認華文中學的文憑,所以這些中學的華人畢業生只能遠赴新加坡、香港、台灣和海外等高校求學。

除學校外還有華人社團、同鄉會和華文報刊等傳承中華文化和凝聚華人民間力量。

由於馬來政府推崇保護土著權益政策,各種福利都是馬來人優先,並且所有族群都被硬性規定學習馬來語。

華人為了融入當地和自身發展不得不更加努力,他們從幼兒園就要學習3種語言:中文、英文、馬來文,如果父母有說福建或者廣東方言的話,他們一般還會有第4種語言,因此形成了馬來華人普遍掌握多種語言的現象,從小就是多語教學??

接觸和認識一些馬來西亞華人,無論是東馬還是西馬的,都非常的溫和有禮貌,也很勤奮努力,這都是一代代優質華文教育的結果。

一個關係很好的大馬華人朋友還學習了日語和粵語,掌握了6種語言!!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語言全能型選手了??

對這段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一個馬來西亞華人到中國留學後寫的文章:

何謂馬來西亞華人blog.renren.com/share/2

20世紀後期,新中國建立之初,東南亞的華僑已有1000萬之多,且80%是二代或三代華僑。這些華僑多數從事商業,往往財大勢雄。

且由於民國時期開始就對海外華僑承認「雙重國籍」,西方國家藉此大肆渲染「紅色政權」威脅,導致東南亞一些國家認為「共產黨中國」的存在是一個威脅。為了避免國際間的糾紛,周恩來總理以外長身份在亞非會議上與印尼外長簽訂了解決華僑國籍問題的條約,根據這一條約,海外華僑在一人一國籍的原則下,自願選籍。

相關新聞:news.ifeng.com/history/

從此中國再也不承認華僑的「雙重國籍」,之後的華僑也慢慢在海外真正的「落地生根」。

到了現代,大部分年輕人已經是華人移民的第三第四代,他們已經把自己出生成長的國家當成了自己的家,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即使如此,大馬華人還是非常具有華人認同感,他們以自己是華人說華語而驕傲自豪,對中國人大部分都還是非常的親近友好,他們的身份證上還是跟我們同一個種族:Chinese。


個人感想

到這裡對於南洋華人的基本介紹完畢,這背後的種種歷史背景有苦有暖,有血有淚,作為一個遠離這些歷史時期的中國90後,了解完後真的很震撼,也被南洋華人先輩們的種種事迹感動落淚。

但如果不是之前去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旅遊,如果不是跟很多本地華人交流,我對馬來西亞華人以及世界其他華人的歷史和背景基本是空白,相信大部分中國人也是差不多的情況,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政府並沒有跟我們宣揚這些。

但是這些南洋華人先輩們的種種偉大事迹真的不應該被淡忘,他們中的許多人為我們的國家獻出了全部的青春、理想、熱情、尊嚴、鮮血甚至是生命。

相信看完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必定會換一種新的角度和態度是看待南洋華人這個特別群體,我們更不能辜負他們先輩的努力和犧牲,要讓國家變得越來越好,國內外的華人們也應該更加團結一心,我們本是同根生。

歷史不僅是沉重的,也是迷人的。

身在異國他鄉旅遊時居然能發現海外還有這麼多跟我們同文同種的群體,大家有著共同的血脈和和文化,大街小巷還保留著各種中國的印記,真的驚喜又溫暖。而知道這些歷史後,我想更多的會是感動。

感謝所有華人先輩所創造的歷史史詩,也感謝南洋國家為華人提供家園與夢想。

如今馬來西亞最繁華同時也是首都城市的吉隆坡,40%以上的居民都是華人

雖然自己只是個普通人,但是也想跟丁龍一樣,用自己渺小的力量去跟大家傳播和普及我們的華人歷史和文化,而不應該被中國人遺忘在角落。

最後也非常歡迎南洋華人朋友們來中國學習,旅遊和生活哦~

願我們和海外的華人同胞們都能發展的越來越好~??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1、網路搜集2、大馬華人口述3、紀錄片《下南洋》4、丁海龍:《哥大與現代中國》5、維基百科&百度百科6、日侵時期馬新華人受害調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