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同文章」西方快樂教育的背後,竟隱藏著兩個巨大陰謀」的觀點

文中作者邏輯論證不成立,分析角度有錯誤,理解教育有誤區。那是一篇誤導性的文章。

這個星期我已經收到十多位家長發訊息給我,他們都轉發同一篇文章給我,然後問我同一個問題:「是否認同文章中的觀點?」 希望我發表一下意見。

文章的標題都不一樣,但來源是同一篇文章的。

我打開了這篇文章看一看,原來是一篇瀏覽量10w+ 的文章,從世界華人周刊轉載,作者是朗博,而且很多留言的讀者都同意文章所說。

但文中關於英國教育的內容錯漏百出,可見作者對英國教育了解不深。我慶幸家長們問對了人,找我發表一下意見。要分別回覆每一位家長太花費時間了,我就直接寫一篇文章來回應這篇文章的觀點吧。我這一篇文章就會用事實,數據和例子,逐一破解文章內里的謬誤。

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在教育質量上天淵之別?

文中說「公立學校自由散漫,私立學校管理嚴格」,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文中還引用數據,說「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間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數」。數據本身是真的,但分析角度有錯誤。如果要比較的話應該要和同等級的學校比較, 而不是拿一方最好的和另一方最差的比較。讓我舉個例子,很多朋友都吐槽祖國足球有多差。但如果我在內地找最好的十一名球員和英國最低級別聯賽最差的十一名球員來比賽的話 ,我相信中國隊還是會勝出的。

所以如果要比較的話,必須和頂級公立學校來比較。

你知道那一間學校送最多學生到牛津劍橋大學嗎?排第一位的威敏公學 (Westminster), 排第二位的是伊頓公學(Eton)。相信讀者們對這結果都不會感到意外。排第三位的是Hills Road Sixth Form College。沒有聽過了吧? 它是一間頂級公立學校,對英國教育了解不深的人根本不可能聽過。它每年都會送幾十名學生到牛劍。

根據數據,有2000所私立和公立學校每年都只會送兩位或更少的學生到牛劍。

我大可以說,」Hills Road Sixth Form College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00間私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數。」但我不會這樣說,因為這樣的分析角度是錯誤的。要比較的話,請找同等級的學校來比較。文章想表達的應該是好學校和壞學校的教育質素有天淵之別,但請不要扣上」私立」和」公立」的帽子。在我眼中,學校只有好壞之分,沒有公立私立之別。不論是私立或公立學校,都會有好和壞的學校存在。你只要上政府官網查一查全英國學校的成績排名表,你就會發覺成績好的有公立和私立,成績差的也會有公立和私立。我剛才提到的Hills Road Sixth Form College 也只是一個例子,你可以在網站上查到很多非常好的公立學校。

網址是 compare-school-performance.service.gov.uk

這些數據都是可以在網上查得到,甚至BBC的新聞網站也有報導過。問題只是你願不願意去求真,自己去查一下,還是輕易相信別人告訴你的事情。因此,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在教育質量上天淵之別這個論點並不成立。

私立學校等於九大公學?

剛才的第一點會直接引致了第二點的爭論。

文中作者簡單化地把英國私立學校和九大公學畫上了一個等號,但事實又是否這樣呢?如果你眼中的私立學校就只是等於九大公學的話,那麼我會同意作者所說。因為九大公學的確比公立學校優勝了很多,我不會否認這一點。

但問題是,英國有二千家多私立學校,九大公學是私校,但私校不等於九大公學

從二千多家樣本中只抽出九家最優質的來做代表,這樣抽取樣本的方法科學嗎?

正如我剛才所說,如果你有時間去查一下的話,你會發現有很多私校成績很差,根本不會有學生升讀劍橋牛津。

因此請不要把私立學校和九大公學畫上一個等號, 這樣做並不科學。

公立學校是為了窮人和移民孩子準備的教育機構?

看完整篇文章,最讓我生氣的就是這個論點。這也顯得作者對英國教育認識如何淺薄。

要找一個例子去反駁這個論點真的是比比皆是, 用英國很多公立學校都可以。但我覺得還是用我自己任教的學校來做例子,這樣會比較有說服力。我任教的學校名字叫The John Henry Newman Catholic School, 在倫敦北面駕車半個小時就可以到。

這是一間天主教公立學校, 排名英國頭一百以內, 學生大部分來自中產或以上家庭。

每天上班經過學校停車場,看到家長們駕車來送小孩子上學的時候,我都有一剎那的衝動想要換新車。因為學生們的家庭環境實在太好了,Audi,BMW和Mercedes-Benz 已經是非常平常。有時候會看到Porsche,最誇張的一次看到一名家長用法拉利送孩子上學。

如果這些孩子都算是窮人的話,那麼我也想當一個窮人。哈哈。我們每年約200個位置有600多個申請來爭奪。每年我們會送大約幾位學生到牛津劍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來爭奪? 因為我們提供的教育質量和附近的私立學校沒有分別,甚至更好。英國本地家長們不是笨的,他們懂得如何選擇好學校。如果孩子們獲得的教育質量是一樣的,為什麼每年要花兩三萬英鎊去私立學校?精明的家長都是用腳來投票的。

這樣的例子在英國比比皆是。如果你也是住在倫敦北面的話,有時間去一去St Albans, Hatfield, Welwyn Garden City, Hitchin等小鎮的公立學校看一看吧,你便知道我所言非虛。如果想在我任教的學校升上高中,你必須拿到grade A( 等同於新制度下的grade 7), 否則就要轉學。如果你不清楚gcse的新評級制度,請參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在上一年,有一名女生gcse成績考得非常好,但唯獨數學科沒有考到grade 7,她只考到grade 6,我們不讓她在高中選修數學科,無奈之下她選擇了離開。我對這個例子特別有印象,因為我們數學部老師在會議中特別討論了這個議題,應否破例讓她進入高中。但我們好學生的選擇太多,有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考完gcse之後,都申請到我這一間中學修讀高中A level。我們根本不愁選擇。平心而論,有一些公立學校的確是窮人孩子和移民孩子的比例比較多。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公立學校的確是以中產或以上家庭為主。最重要的是看你如何選校。

因此,公立學校是為了窮人和移民孩子準備的教育機構這個論點是錯誤的。

快樂教育不等於放縱教育

這是文章中另一個錯誤,把快樂教育誤解為放縱式教育。

如果作者不是誤解的話,便是有意偷換概念,混淆視聽。什麼是快樂教育? 就是用一個更輕鬆快樂的形式去達到同一個教學目的。我給你一個例子。每一名成年人都要在每一個星期達到一定的運動量。有人會選擇跑步,但我覺得跑步太沉悶。我會選擇踢足球,最終的運動量是一樣的,但我只是用一個對我來說更輕鬆快樂的方式去達到這個目的。其他人可能會選擇跳舞或者打籃球。但有人會選擇不去運動,坐在家裡吃薯片打遊戲機,這就是放縱。教育也是一樣,文中提到的只是放縱式教育,並不是快樂教育。如果你還不明白的話,我再給你另一個例子。我的固定讀者都知道,英國課堂通常會比較強調輕鬆愉快的學習,但我們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還是很高的。

在我的數學課堂中學生們還是要努力地去做數學題目,但有時候老師們會把他們包裝成一些 puzzle或者謎題,令整個課堂變得更有趣。

例如,每一個數字答案是代表一個英文字,當他們做完所有題目得到所有答案,之後把它們轉化成英文字,然後會變成一句有意思的句子, 甚至是一句英語笑話。這樣的話學生會更有動力和興趣去完成所有題目。而不是被迫乖乖坐下來沉悶地操練題目。

其實英國老師們在受訓練的時候會花大量時間在快樂教育這個課題上,因為需要很多不同的創意和理論才能把一些知識包裝成一些很有趣的材料讓學生學習。

當然這些東西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得到的,不然的話為什麼英國老師訓練需要兩年時間?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完全誤解了快樂教育的意思。故事中提到的李女士,我非常同情她。她的問題不在於選了公立學校,而在於選錯了學校。試想像一下,你到了一間商場,選了一家餐廳,你覺得非常難吃,然後跟朋友說這個商場中所有的餐廳都是很難吃的,這樣合理嗎?同樣道理,你選錯了一間壞的公立學校是很可惜,但不能用這個理由說所有公立學校都是壞學校,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如果她一早閱讀了我另一篇關於選英國小學的文章,便不會犯下這個錯誤。選學校這個事情如果自己沒有信心做好的話還是最好找一找專業人士諮詢一下,不要衝動地下決定,畢竟是孩子的教育呀!

教育是分階層的一個工具?

家長們其中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以為牛津劍橋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來自私立學校的。

這絕對是錯誤的,根據官方數據,每10位牛津劍橋的學生之中,有6位是來自公立學校,4位來自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階層,只能靠天賦了,成為體育或者娛樂明星,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這一句簡直是一個笑話,完全無視每年進入頂級大學的平民學生,更抹殺了他們的努力。我並不認同作者觀點。 GCSE和A level是英國兩大公開考試,歷史悠久,公平公正,評級標準透明,並且國際認可。這些都是眾所周知。在英國就算你生於貧窮家庭,知識仍然可以改變命運。只要你夠努力的話,你可以憑自己的努力考入一些好的公立學校,例如文法學校。只要你在gcse拿到11個A*,在A level拿到三個A*的話,沒有人可以阻止你進入牛津劍橋。這樣還不夠公平嗎? 不論你家境如何,都是參加一樣的公開考試,這樣還不夠公平嗎?

只要你有好分數,就可以上名校,改變命運。無論在內地高考和英國A level都是可以的,根本沒有分別。

因此作者認為中西教育功能定位不同的立論是錯誤的。什麼才叫做分階層? 在某些中東國家,如果你是某些家族的人,便可以自動送入某些大學。不論平民百姓如何努力都不可能達到,這樣才是分階層。什麼才叫做分階層? 在馬來西亞,大學會預留某一些學位給本地馬來西亞人,馬來西亞華人根本不可能獲得這些學位,這才是分階層。英國的教育制度透過兩次公開試來篩選學生,這個制度多麼公平呀。私立教育只是給家長提供一個選擇, 如果你想要一些額外的教育的話你必須付錢。例如,如果你想在學校入面學馬術,射箭等等,你就必須選擇私校,這只是一個選擇。私立學校的確有其優勢,我之前在另一篇文章已經分析過。如果你想得到免費教育,而且是優質的話,你必需要選 outstanding的公立學校,這樣的學校在英國也有很多,問題只是你懂不懂得去選和孩子夠不夠努力。不要抱怨制度不公平,只怪你自己不懂得去選好學校。

不要諉過於別人分階層,只怪你自己不夠努力,在兩次公開試都不能獲得好成績。

選學校就好想選一台車一樣, 富人會有更多選擇,他們可以選法拉利和Porsche等等。無可否認這些車的馬力會大一點,乘客會坐得舒服一點,平民百姓可能會選Skoda,Nissan 等等。但這些因素並不會影響你到達目的地的權利。

無論你選擇哪一台車,它仍然可以把你由一個目的地送到另一個目的地,例如由倫敦駕車8小時上蘇格蘭愛丁堡。

如果你覺得太累,中途放棄的話,這不是車的問題,是你自己毅力不夠。因此,私立教育在英國只是給家長多一個選擇,並非一個分階層的工具。

為什麼我會這麼了解英國教育?

答案只有兩個字,經驗。

我在英國教育圈已經有多年經驗,參觀了不下數十間學校,曾經與我共事和交流的英國老師不下數百位,我曾經任教過的英國學生達到上千人。我到過英國不同的地區任教,教過壞的學校,也教過好的學校。這些都是實戰經驗。站在英國老師的台階上,你所能夠接觸到的資訊,人脈和資源都非常豐富,並非一些私校學生或者大學教育碩士可以望其項背的。2017年更是我事業的一個小高峰。試想像一下,你參加了一個46萬名考生的考試,你能夠考到頭12名的機會有多大?英國有46萬名教師,教育部在2017年挑選了12位來拍攝宣傳片。

經過篩選,我成功入選成為12位教師之一。

我也是史上首位華人參與拍攝英國教育部宣傳片。如果你是住在英國,特別是倫敦的話,你可能早已經在電視,報章,倫敦地鐵,Youtube甚至臉書上看過我的樣子。Metro報紙的廣告

臉書的廣告

因此,我對英國中小學教育了如指掌。手中掌握的人脈和資源更並非一般人可比。

我不會傲慢的說我是最厲害的,但我可以自信的跟你說,在英國華人圈內最懂英國教育這個範疇中,可以和我相比擬的,屈指可數。

結語

總而言之, 文中作者邏輯論證不成立,分析角度有錯誤,理解教育有誤區。那是一篇誤導性的文章,很可惜被廣泛轉發,令更多人對英國教育有誤解。

所以我懇請讀者們轉發這篇文章,令更多人正確地了解英國教育。在這個訊息爆炸的年代,怎樣花時間是一門學問,看什麼文章代表著你的品位。關注走進英國課堂,你可以時時刻刻知道英國教育的最新資訊,精闢的分析和經驗的分享。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幫你節省時間,你無需閱讀海量資訊,才獲得一點有用的訊息,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訊息。

關注公眾號「走進英國課堂」,中西教育定期分享,與你一起,關注下一代成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