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台湾人平均每人每天产出2.1公斤的垃圾,一年下来累积近800万吨垃圾,而事业废弃物,一年更高达近1900万吨,大约有37座台北101大楼。
(图/记者陈圣璋翻摄,2018.8.6)

据联合国报告指出,人类每年制造90亿吨塑胶,却仅有9%被回收,大部分的塑胶及无法被业者回收的回收物,全进了焚化炉烧成渣,最后进了垃圾、掩埋场或四散在生活环境,造成污染。台湾虽扩大限塑政策,但民众可能不知道,限塑政策规范下的垃圾,其实仅占台湾总体垃圾量的30%,事业废弃物占比高达70%,更可怕的是有逐年暴增的趋势。

中国「禁废令」发布,开启世界各国的垃圾大战,目前各国回收厂无法消化庞大的垃圾量,许多垃圾只能花钱掩埋或是焚化,也让各国资源回收成本暴增。垃圾问题是世界各国皆须面临的问题,有些国家垃圾产量居高不下却没有严重垃圾问题,有些国家地狭人稠垃圾问题随处可见,为何会有如此差异?明明该是人人称羡的宝岛,处理垃圾技术也名扬国际,但台湾废弃物问题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的主因到底为何?

全台废弃物无处去,偷倒问题层出不穷

2018年七月,南部一家上市公司违法在厂区内埋下高达1.4万吨的金属废弃物;而国有地亦不断发现被非法弃置的重金属、戴奥辛废弃物,光在高雄就有7处国有地,而全国累计非法废弃物清理费更超过11亿元。这些新闻每天不间断,在媒体上重复的播送,是否让人开始有了一丝警觉?其实,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真实的状况究竟还有多少没被披露、报导出来。其实当局与环保团体,日夜为了这些问题焦头烂额,也提出相当多的政策与做法,但废弃物每分每秒都不会停下产生的脚步,再好的政策,也必须能因应如此急迫的时局,终究我们还是要面对,再怎么样减量,废弃物始终会产生。

终端处理设施不足,最终去化成最大关键

废弃物泛滥最大的关键,在于整体量大又无合法最终去处,绝大部分的人都直觉认为,垃圾送进焚化炉焚烧处理就好了,但更鲜为人知的是,焚烧后的飞灰及底渣,就跟被偷倒的事业废弃物一样,已经是不能再焚化处理的状态。源头减量或再制成产品使用的确是解决方式之一,但缓不济急,也无法完全彻底解决的状况下,让废弃物有合法的最终去处,已成为首要之务。

综观目前台湾的掩埋场已经面临极度不足的状况,资料显示,全台共有378个垃圾掩埋场,总容量约3000多万立方公尺,但是目前只有68处营运中,剩余容量剩下不到12%,而大台北、桃园地区更是不到5%,估计三年内,全台掩埋场即将达到饱和,势必需要寻求解决方法。

环保集团横行霸道,民意落为废弃物助攻手

放眼全球各先进国家,至今仍将掩埋场做为处理废弃物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然而掩埋场属于邻避性设施,设置过程当然必须经过主管机关的环境评估及地方民众的同意,然而近年来许多的重要建设或环保设施,都能看到一群熟面孔,不论在什么类型的开发案,你总会见到这群人高举抗议的牌子,用激烈的推挤与反复的提告,将每一个开发案都阻挡下来。

日前一场环境教育论坛中,师大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叶欣诚提出一个概念,「在源头减量、做好循环经济的前提下,仍有少数的事业废弃物,必须透过一个安定条件的掩埋场处理,这样的邻避设施不是不要,而是要思考该如何处理它,要从过去以忍耐面对的概念转为包容,包容并非传统的忍耐概念,而是要相互接受彼此存在,无条件尊重且不预设立场。」

反对掩埋场设置的民众,往往先预设「掩埋场将会破坏环境」的立场而不顾一切抗议,但事实上,要如何让业者依法处理废弃物,依法取缔不法业者,形成保护环境的良性循环,才该是真正被重视的议题。

垃圾与各种事业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图/记者陈圣璋翻摄,2018.8.6)

往正确的方向,政策、配套措施不可少

台湾的循环经济才刚起步,现阶段的循环再生技术仍追赶不上废弃物产生的速度,短期间不可能达到零废弃。而整体来说,这个环节仍需要掩埋场作为去化设施,扮演辅助角色,减少过度期对环境所带来的负荷。但在现实层面上,扮演废弃物重要处理设施的掩埋场,时常导致许多人误解并抗议。台湾不是没有解决废弃物的方法,而是沟通和观念上的隔阂,造成环团及居民反对,导致处理设施建设延宕,在爱护环境的口号下,其实也导致废弃物处理不及和弃置滥倒的猖獗。

偏乡滥倒问题连连 居民有苦难言

偷倒、滥埋问题在新闻报导中时有所闻,在高雄内门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常常就有许多来路不明的废弃物倒进山谷或农田中,里民束手无策,许多无人看管的农田被这些废弃物一倒,污染更是严重;以内门的瑞山里为例,常发现废铁桶与建筑废料倾倒在产业道路旁,里长苦恼著说,这情况防不胜防,每次号召里民自主清理,小至垃圾,大致工厂废料,隔没几天就又发现偷倒情形。

期待专业合法管理,垃圾不再堆家门前

近几年,内门马头山也因为设立掩埋场的问题争议不断,当地的掩埋场监督委员会表示,对外人来说,不会有人觉得家旁边盖掩埋场是好事,更有很多环保团体在这几年争吵不休,希望阻止掩埋场的设置。但对真正居住在这里的民众而言,与其开门就见到垃圾,闻到恶臭,还不如一个合格有管理的掩埋场进来管理得好,台湾已经有很多的案例,掩埋场复育后变成青山绿水生态公园,为了下一代眼光应该要看得更长远。

集中管理才能保护环境,高端处理早已无臭无味

即便滥倒问题严重,凸显废弃物处理设施严重不足,但还是有许多人,观念仍停留在设施脏乱的刻板印象,不深入、客观的思考,却一昧为反对而反对,殊不知科技日新月异,废弃物处理技术早已大幅精进,合格合法的掩埋场已能做到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功能,甚至复育后,更能改造成具备观光与休憩功能兼具的生态公园或再生能源设备,将土地利用价值再延续。然而,反对者却以各种非法污染案例,认为掩埋场将破坏土地生态,但此举却扼杀了合法掩埋场的建立,反倒间接成为废弃物偷倒盗埋者的助长者。

追求环保与经济发展应相辅相成

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应是共存共进,废弃物暴增也是因为经济发展所导致,若高举保护环境的旗帜,却提不出任何有效无害的应对方式,解决现存的废弃物危机,「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只会让问题日益严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