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羊年贺岁档杂想(一)──《奇人密码》&《铁狮玉玲珑二》

IMG_4570  
先以货真价实的的羊一只来祝大家羊年行大运!



我写电影给自己的标准是:绝不耗费精神写劣评!如果要对一部片有所「批评」,一定要指出观点跟原因,如果只写「马的难看死了!」、「靠夭那是在拍三小?」这种辱人字眼,不如不写算了,为了骂人还要回顾一部自己看了都很想夺门而出的电影,何必呢?

所以,每次我写批评,内心一定是有一股更强大的力量:希望创作者们能够更好,带领台湾电影迈向高峰,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市场与文化特性。因此就算里面不全然是好评,也希望创作者们能接受,因为我们也是在求好心切的心态底下,才坦承内心想说的话。

看了以上两段,大家应该对我接下来要写的文字多少有点心理准备,而我也必须战战兢兢,希望大家能看到我内心正向的本意。



农历春节档一直都是一个很奇怪的档次:只有在这个时候,会固定出现那种全家出动一起去看电影的情况。这些观众通常一次不是一票两票,而是十票十五票,因为除了平常会看电影的年轻家庭成员外,还得顾及家中老年与幼年观众──他们通常都只会挑适合自己年龄观赏的电影,而这两个年纪的观众,也很难选到同样的电影(如小朋友会去看《大英雄天团》,但老人可能就只能……通常没电影看)。

因此,农历春节档能大发的电影,肯定是「能让全家一起看」的电影,至少是「提议出来大家都不会太反对」的电影。所以艺术片、动作片、爱情片、动画片等等,这时候都得靠边站,只有喜剧片──最好还有本土特色的喜剧片──才是最好的选择。大家看看笑笑,过年期间,喜气喜气。

由于台湾电影活起来是最近几年的事,台湾电影能够在春节档排上档期,并且票房居高不下,更是最近两三年才有的状况。总之,台湾电影终于有了「贺岁片」。香港电影也有贺岁片,而且存在许久,每年过年就要有一部富有港味、让大家笑一笑的喜剧片。这些片通常不会太高段,重点是要给人能够笑的桥段。台湾电影贺岁片好像也走这个路线,毕竟过年期间笑一笑才吉利的文化在华人圈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从之前的《鸡排英雄》、《大稻埕》、《大尾鲈鳗》到去年的「天龙八部」(因为春节档居然挤了八部台湾电影!),发现大家挤在同一档未必占得到好处,所以今年华语贺岁片(前后都算)的数量缩减到三部(其中一部还是前两周上档):《奇人密码》、《铁狮玉玲珑二》以及《大喜临门》。

大家都知道票房结果了:猪哥亮再度成为票房冠军,要看他根本票要用抢的,而片名叫什么根本不重要,去票口说「我要看猪哥亮的那部」就好。《铁狮玉玲珑二》在场次上明显劣势,主要也是因为票房没有大喜好,因此场次比人少也不能怪戏院;《奇人密码》略惨……应该是惨很多,他提前上映,票房就已经不太妙,春节期间肯定又被新片压缩得场次不多。场次的多寡是市场生态,全世界几乎都是跟著同一个逻辑。大家过年都挤著看《大喜临门》,我怕人多就没去跟人挤,因此就先讲《奇人密码》跟《铁狮玉玲珑二》了。

《奇人密码》跟《铁狮玉玲珑二》有一个共同点:影片都透露出浓浓地「我要宣扬台湾传统文化」的讯息。《奇人密码》源自于霹雳布袋戏,我跟霹雳布袋戏不熟,我熟的是国小时(也就是约末那25~30年前)中午放学回家都要跟阿嬷一起看的「黄俊雄布袋戏」:那戏看得出有人在操控玩偶,布景也不大,换景也很简单,粉红色的腰带飞来飞去、干冰喷一喷我就觉得那是「特效」,但当时看得很开心,两个布袋戏打架时,我还会吓得躲在阿嬷已驼的背后。

《铁狮玉玲珑》我则完全不熟悉。这节目走红时我人在国外,因此第一集上映时,我真的无法说自己有没有兴趣,因为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我还以为那是一部模仿《阵头》拍出来的电影。一直到看了第二集才知道:其实这个电视节目根本就是台湾的庙口秀,一群人在台上嬉闹斗唱,有谐仿、有歌唱,台下的人看得开心,台上的表演却是精心准备才有这样的成绩。

布袋戏、庙口表演,几乎从现代的台湾社会里消失。许多台湾新生代根本不太清楚布袋戏,连庙口表演是什么都没听过,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歌仔戏。文化的断层,的确引起了我们这些老人的担忧。《奇人密码》跟《铁狮玉玲珑》肯用电影的方式来留住这个文化,说真的这份心很感人,也很必须,只是……

「只是」,人生最关键的就是这个「只是」!「只是」代表了不完美、代表了早知道、代表了期待与结果的落差。

奇人密码  


先说《奇人密码》。它的优点非常清楚:技术层面上都相当用心,那些玩偶,那些动画特效,就连配乐都找了一个交响乐团来做,怎么可能不用心呢?只是,当你把电影创作当作是一种各项技术的堆叠与总和,其中最根基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故事」──故事讲好了,技术就算有点缺憾,观众依然买单;故事没说好,技术做得再好,他们依然不接受。好莱坞拍这么多部特效大(烂)片,就算票房不差,但观众依然不留情加以批评,买票的观众批评一部片是不需要理性的,他们只需要二分法:好好看跟好难看。故事讲不好的,肯定会被分在「好难看」那部分。

我不好说《奇人密码》在我心中被划在哪一块,因为我很难用二分法去看一部片。但我必须承认,我看这部片时,即使(从不知哪时候就开始就)昏睡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要看著电影银幕,内心就一阵惋惜。惋惜什么?惋惜既然他们都丢了这么多钱、花了这么多时间力气去做好一切的技术细节,去证明他们真的想好好做好一部片,希望布袋戏这个台湾传统文化,能够靠著电影开枝散叶、传到更远的地方,那怎么没花多一点时间跟「金钱」,去把剧本修好呢?

《奇人密码》里,我们看到的是许多好莱坞卖座大片的影子:《变形金刚》+《阿凡达》+《魔戒》+《钢铁擂台》,仿佛只要把卖座大片的几个元素凑起来,观众就会买单,然而,情节之间桥段明显,彼此之间很难贯穿,加上几乎没有控制故事节奏(光打擂台炫技就打了许久,却只推动了一个「王子来见男主角」的动作,不免让观众有所失望),观众像是买了票却被档在银幕外头,想进到故事里都做不到。好的故事就像创作者对观众的邀请,邀请他们进到他所创造的那个虚幻世界。然而观众什么都准备好了,眼镜戴好了,爆米花买好了,结果……隔著窗户看著满天的烟火,却不知道那些烟火燃放的原因跟由来,也顶多只能看看门道,最后就败兴而归。

如果《奇人密码》愿意花多一点时间,还有最重要的「金钱」,去投资在剧本的创作上,相信今天绝对不是这个有点凄凉的票房,并且还能为台湾电影走跨出一步。只是……「只是」代表了我看电影时心里的遗憾,也是许多人看完之后在网路上所表示的遗憾。我想大家都有差不多的感觉,遗憾了一部本来可以很不同的电影,遗憾了一群人当初全心全意想要创造奇迹的心。这些都是真正存在过的。

铁狮玉玲珑2  

《铁狮玉玲珑二》则是另一个层面。你要分析他的剧本优劣、剧情结构、演员演出当然也可以,虽然我觉得有点没必要,因为他最根本的「可惜」并不是出在于剧本上,而是整个电影企画的方向上。

我相信「铁狮玉玲珑」一定是相当有趣的秀,至少我从影片最后的那场表演就可以看出来,而我是如此想要看那场秀,我真希望整部片都是那场秀,我超想看那个秀,为什么它不仿照《五月天诺亚方舟》一样,拍个「演出秀电影」呢?我在想:如果《铁狮玉玲珑》就是「铁狮玉玲珑」电视节目的加长电影版,片长只要80~90分钟就好,这秀真的是老少咸宜、大小通吃、阖家观赏的首选,又符合过年笑笑沾喜气的原则,保证能够场场卖翻,场次排到满出来吧?

当然,从《铁狮玉玲珑二》中可以看出澎恰恰想说自己追梦的过程、对理想的坚持、还有这群铁狮幕后工作人员与他们的家属所遇到的困难与付出,外加他从小到大不断努力的过程,这些肯定都很感人,说真的观众肯定也很想知道,而且还想知道更多……但是,一部片肯定装不了所有一切。但是如果出书呢?就能将这一切的幕后故事描写得很感人、很励志、很完整,完全就是这年头市场最喜欢的走向啊!

于是我突然替铁狮想到了一个模式:他们应该做《铁狮玉玲珑电影版:铁狮玉玲珑电影秀》:一场九十分钟的表演秀,制作方式可参考《五月天诺亚方舟》,需要的话还可以用4DX技术,摇摇座椅喷喷泡沫,也挺有趣的(而且我超想看),而且也是真正在传递台湾传统文化,完全没有偏倚;电影版红了,或是上映前后出本澎恰恰(口述或撰写)的书,讲述那些他想说的幕后故事,电影红了大家肯定书也会红,然后呢?把这书的版权卖给别人拍成电影,就是一个很感人的励志故事。一个秀,可以有三个产品,而《铁狮玉玲珑》既然在电视萤光幕上消失了,不如就每年在电影银光幕上推出一集,变成一个台湾人每年都必看的一个电影秀,自创一个台湾春节贺岁档文化,还真的挺酷的!

而且,做成秀的电影版还有另一个好处:在这个台湾电影在海外市场版权根本难卖得要命的年头,这样的「影视产品」可以跳脱出电影格局,以「秀」的方式去做版权贩售,只要有华人圈的地方,应该多少有需求。总之,他只要不坚持自己一定要做一部「电影」,可能性就会多很多,而且说不定还更适合……。

看完《铁狮玉玲珑二》后,我没在想他好不好看,满脑子都在想这些。可能有点太理想化,很多事情没做也不会知道成不成,但我真的好希望看片尾大场大秀,因为那一定很好笑,看了一定很开心,而且,我已经好久没看到这种型态的东西了……。

当我把这个想法跟朋友分享时,我有个朋友说:这样台湾以后贺岁片市场就只有三种片──猪哥亮餐厅秀、铁狮玉玲珑秀、还有(剧本好又只讲台语的)布袋戏。其实假使真可以这样,还真的是太酷了,台湾就自己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贺岁片观影模式,每年过年,就一定要去看这三样东西,跟过年要包红包吃甜粿火锅一样,不是很棒吗?

拉哩拉杂写了这一堆,其实这跟本也不叫什么批评了。我们老在说「电影」,但每个产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而电影院也早就不只是放映电影的场所了。跳脱出一些原有的概念,去创造出一个新的思维、新的可能性,机会才能从中产生。

「创造机会」,这不是很令人兴奋(也是台湾目前最欠缺)的事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