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拍攝於1990年4月,這是我家。

正好前幾天看見一個其他的問題,有人在講他經歷的九十年代,我的感覺是還不如我們這的80年代呢,所以正好想寫一寫。

那時候各地區的生活水平差異很大,不像現在落後地區都能上網了,所以你現在問不同的兩個人,那時候什麼樣,可能答案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只是從我的經歷以及我家的情況來講其中的一個側面吧。

90年代一共有10年的時間,前期跟後期差別也是挺大的。

對我來說,那時候印象更深刻的是住房困難,雖然我們家不算有錢人,但是算住房條件相對較好的了。我是一個沒有住衚衕記憶的北京孩子,姥姥家以前是住衚衕的,1985年姥爺單位分了房子,就搬家了。那時候我才一歲,而奶奶這邊是1963年就住樓房了,所以我對住衚衕這事沒有記憶。現在做夢的時候,夢境當中都是舊樓房,從來沒有過衚衕。而北京大部分人通過拆遷從衚衕搬進樓房是90年代的時候。

那你們可能就問了,你們家都這樣了,你怎麼還說住房困難呢。那時候家裡人多啊。我們家1993年的時候兩居室住了七口人。我們三口,我叔三口,奶奶只能搭一張床住在客廳,其實那年代的房子只能說有個門廳,特別小,跟現在的客廳不是一個概念。大屋18平方米,我們住的小屋只有12,我媽那時候老不喜歡孩子在床上玩,可是不讓我在床上玩我去哪,一間房半間都是床。後來我們從奶奶家搬出來了房子更小了,一間8平方米,一間6平方米,小時候搬了好幾次家,住房困難一直到1998年才算解決。

那時候有個住房形式叫混居,就是兩家合住一套房,共用廚房廁所,當時我家隔壁就是這樣的。我那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那戶裡邊的兩家吵架。

看他們吵架可有意思了,互相揭短:"你用洗菜池子刷鞋。」「你襪子從來不洗。」一吵架整個單元都知道,可熱鬧了,後來我媽說,他們吵架的目的沒那麼單純,都想給對方擠走。

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現在有的人一說就是那時候北京房價如何如何,能買多大的房子,我告訴你那是胡說,那時候就沒買房這個說法。當時房子要不就是拆遷,要不就是單位分的,我們家隔壁這家,那時候可有錢了,他們家住房這麼困難,他怎麼不買房,90年代我媽有個同事也是,他家是賣遊戲機的,那時候他們家花幾千就跟我們家花幾十似的,他們家的女主人為了跟單位要房,裝瘋賣傻的基本就成真瘋了,這才跟單位要了個小一居室。那時候要能買房,你見過誰家富婆是這樣的。

說回正題。那時候我姥姥家也是,雖然住的是三居室,但是家裡也住了七口人,要是我們三口過年回去的話,屋裡就是十口人了。

所以現在很多人討論,讓你回到八九十年代,你會怎麼樣。我能想起來的兩個困難,一個就是住房困難。另一個是垃圾的問題。

我一直覺得現在生活水平比以前高,當時推行袋裝垃圾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北京推行這事應該是1992年左右吧。再之前的時候垃圾都是露天的,你看當時很多的照片也能看到。通管道煤氣,也是那個時候。

要是從1998年開始算,那時候我們家住房困難也解決了,跟現在生活水平差距就不大了。要是說互聯網的問題,那時候是前互聯網時代,但是我們是電視兒童。我家開始上網是1999年,用上寬頻是2002年。差別不太大。

我現在用年表的方式,講一下那時候的每一年,比較長,我慢慢更新

1990年

這一年的我就是照片上的樣子

度過了幼兒園後一個兒童節。

告別了幼兒園

在告別幼兒園之前,似乎是在這一年的時候,去北影廠考了小演員,但是沒有考上。

其實後來想想覺得還是比較惋惜的。但是要是真去當小演員了,就更沒有童年了。

上小學了,家裡買了遊戲機,

還有個電子琴。

之前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輔導電子琴,這位就是我的電子琴老師

讓家裡買了一個,我記得花了一千多吧。似乎是在這一年的下半年或者第二年的年初,在中央音樂學院又報了個電子琴初級班。那時候二環路還沒有修好,我爸蹬著三輪車拉我去學琴。那一年北京開了亞運會。

我再詳細的說一下最開始那張照片吧,我腦袋後邊有個白罐的,那個叫獼猴桃精,可當時我並不知道獼猴桃是什麼,因為當時北京水果的種類還是比較匱乏的,有的水果我只見過罐頭,例如芒果。我還記得那裡邊有一個紅的鐵罐,是用水沖的巧克力奶,很懷念。再後來有了高樂高,也是放在那個位置的。但是高樂高是要用奶沖的,那時候還用煤氣罐呢,熱奶就很麻煩。 柜子的角落裡還有一瓶黑方,到現在都還在。據不確切消息說,那黑方原來是兩瓶,我爸年輕的時候喝了一瓶......

那時候流行戴這個電子錶

當時我叔剛結婚還沒孩子,所以經常給我個棒棒糖,冰激凌什麼的。這也是不同年齡的人眼中的90年代不一樣,因為生活壓力不一樣么。我叔那時候下班還跑到馬克西姆吃飯呢,我爸媽就不帶我去,當然我們去老莫。

那一年海灣戰爭,我更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呢,是我媽單位放電影,趙麗蓉演的《過年》,但是放電影之前呢,是開大會,得聽他們單位領導講話,我記得一開始講的就是跟海灣戰爭有關,當時我肯定不感興趣,等著看電影呢,所以就在下邊大聲反對他,當然電影也沒看,開始之前我就去姥姥家了。

記得似乎是這一年或者80年代末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有公主墳立交橋,在那有個音樂噴泉,在姥姥家的時候,晚飯之後我二舅老帶我去音樂噴泉,也有一些小孩玩的東西,就像現在很多商場里的一樣。記得需要拿號排隊,要是排的比較靠後,我二舅就說「這得到明天早上了」然後就去干別的了。

對了,那時候剛上小學一年級,剛開學的時候,老師讓去買學數數用的塑料小棒。有個同學舉手說:「老師,我老舅去白紙坊商場問了,沒有。「老師說:「買塑料小棒得上賣學慣用品的櫃檯問,你老舅老跟賣自行車那轉悠,是沒有。」

1991年

這一年開頭得了個肺炎,第一個寒假基本全擱裡頭了。後來給我報了個游泳班,還報了個英語班,英語班的學費是一年200.每星期的日程是星期一英語,星期三游泳,星期四英語,星期五游泳,星期六游泳,星期日電子琴。跟現在的孩子差不多吧,比他們早了快三十年。那些年印象比較深的還有跟著大人看電視,那兩年播過珍珠傳奇,雪山飛狐。當時最紅的明星是小虎隊。電視里播的動畫片是機器貓。也是因為上英語班的原因,去書店買了英漢詞典,我媽還買了一盤四大天王合輯的磁帶,也就是從那時候知道的四大天王。

那時候的電視機只有8個頻道,我家是這樣安排的:中央1,中央2,北京1,中央3,北京2,北京3,遊戲機。另一個台有時是河北台,但是很不清楚,跟沒有也差不多。後來有錄像機了,就拿那個台看錄像機。而遊戲機那個台平時能收到別人家玩的信號。有時候還評判一下:真臭!水平比我差遠了。

那年我叔什麼樣呢,據他自己說,他年輕的時候,也是半夜不睡覺,打坦克大戰,一直打到35關通關,天都亮了,然後站起來上班去。大概說的就是這時候吧。

那時候玩遊戲機還有個什麼故事呢,我印象特別深的是,跟我弟倆人用黑白電視玩魂斗羅......知道什麼樣吧。那個黑白電視還是14寸松下的呢,不是因為姥姥家只有黑白電視啊,是因為有一段時間不讓我們用大的電視玩遊戲機,其實那個所謂的大電視也就是21寸的,只有12個頻道。那時候我大舅的電視倒是有遙控器了,但是那電視有毛病,一會就沒聲了,就看這電視上的葛優突然跟啞巴似的,光動嘴不出聲。相當於看了啞劇版的編輯部的故事。

那時候都是一個叔叔來家裡給我理髮,我特別不愛理髮,因為小孩坐不住么,時間長。好像也確實不怎麼好看。每次理完以後照照鏡子,說「真傻。」

「哎,人家還沒走呢。」我媽說。

1992年

這一年電視里播聖鬥士星矢了,然後大家都買聖鬥士的玩具,現在叫手辦,我記得是十塊錢吧。這兩年壓歲錢的行情是10元,後來漲到了50。我記得就是這幾年,每年我用壓歲錢買一盤遊戲卡,這一年似乎買的是9人街霸,就一個遊戲,80元,後來還買過四合一什麼的,175.那時候的遊戲卡基本都是這個價位,要是世嘉機的卡,就得過200了。所以現在一說給孩子買的手機什麼的貴,我們那時候按當時收入也差不多吧。而且我們那時候才多大,十歲左右。

那時候物價老漲,一到春遊的前一天,我們家門口商場里基本都是我們同學。買第二天的食物,麵包,香腸,話梅什麼的。我還記得聽見有人說:「今天怎麼這麼多人排隊,要漲價?我也排隊去。」

那一年我印象特別深的還有什麼呢,那時候每年我爸媽都帶我去動物園,然後出來去著名的莫斯科餐廳吃飯,我記得童年最後一次吃大概就是這一年,因為當時牆上寫著92北京旅遊黃金年什麼的,那時候那頓飯大概90多吧,包含服務費的。

這一年還有巴塞羅那奧運會,那時候比賽的轉播就比較多了,我還記得高敏什麼的。

貌似是那年的事情,我們家院兒里有個小孩家好像是收拾屋子,把一箱子玩具擱門口外邊了,我們好幾個小孩以為是他家不要了。就給瓜分了......我記得有玩具槍,有恐龍蛋什麼的,恐龍蛋就是跟變形金剛似的,可以變形的,說白了就是一個蛋形的機器人。結果當然就是孩子他媽去各家要....

說說我姥爺,參加過朝鮮戰爭的汽車兵。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石光榮。在我童年對他不太多的記憶里,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他拿著我弟的變形金剛玩具,在那研究......

好像是在這一年,家裡裝了電話。

1993年

這一年的春節前,電視里同時播戲說乾隆和新白娘子傳奇。然後我媽出差順便帶全家去了趟杭州,其實那時候我媽不想帶我去,跟我說,給你買個變形金剛的玩具,不帶你去行不行,我說不行,我多會給我媽省錢啊。

在正月十五的那一天,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到了杭州,總共在浙江那邊呆了14天吧。那時候浙江農村的生活水平差距還挺大的,雖然都住上兩層或者三層小樓了,

但還在用馬桶,沒有可樂雪碧,喝一種山寨的雪碧,啤酒瓶裝的。做飯的燃料是乾草,所以經常看見草垛。回來的時候火車晚點,從杭州30多個小時才到北京,當然那時候我小,不覺得有多辛苦。記得那時候那邊還在放一個叫《江湖恩仇錄》的電視劇,情節我現在還有印象,現在看起來肯定特別雷。

這一年從奶奶家搬出來了。房子特別小,樓下有公用的開水房,我有時候提個水壺去打開水,現在誰敢讓九歲孩子去打開水啊,那時候這個房子還在用煤氣罐,我媽還教過我,當然我沒實際用過。

這一年游泳班和電子琴班已經結束了,那時候我最忙的時候到什麼程度,旁邊的中學還開了個計算機班,學費45,我去聽了幾堂課以後,因為忙不過來,所以不去了,在人家要收學費之前,跑了。

這一年經歷了第一次熬夜,就是北京申奧,我記得是9月份,凌晨兩點出結果,我記得一直看著直播,到了快兩點的時候,睡著了,結果公布結果之前,醒了,然後就看到北京失敗,悉尼申奧成功。

這一年的年底,北京禁放煙花爆竹,是12月1號開始禁放的,我怎麼記得這麼清楚呢,因為11月底的時候,跟過年似的,家家戶戶都放炮。我叔那時候每天都拿回來一些。我可高興了。看見報紙上的報道說誰誰把家裡的煙花爆竹上交居委會了,我的感覺是,真有病。

現在想起來挺魔幻的,在1993年的11月底,過了一個春節。

1994年

這一年對我很重要,因為在這一年,成為了一個球迷,世界盃開始啦!

之前這幫叔叔們吹牛,都號稱要看首場比賽直播,結果據說真到比賽的時候,這倆樓就兩戶亮著燈的,其中一戶就是我叔在看。

我記得那年我家養熱帶魚,有一個大魚缸,養的是地圖。奶奶家有個小魚缸,養的是紅箭,黑瑪麗什麼的。世界盃決賽結束第二天我一起床,看著我家魚缸,想起再看世界盃得四年以後了,覺得好遙遠。

播足球小將也是那一年,衛視中文台播的,當時叫足球小子。我那個夏天每天吃完飯,就在樓下踢球。

這一年我愛我家播出了,我是覺得我對90年代的印象,挺符合這個電視劇的,而且生活水平跟他們家差別也不大。都說電視劇里那家有錢,那我們家有的榨汁機,電子琴,他們家還沒有呢。就是我們家那時候住房太小了。榨汁機是飛利浦的,在那麼小的房子里,特別吵。

我第一次看見GAMEBOY遊戲機就是那一年,我管那個叫能插卡的手持遊戲機,記得是我們院里有個孩子上私立學校了,當時叫貴族學校,他拿著一個這東西,遊戲是超級瑪麗,都快沒電了,屏幕上基本什麼都看不見。其實當時我對貴族學校的理解,就是平時不回來,我有時候看見他回來,還跟我媽說呢,「這上貴族學校的,怎麼放出來了」,我媽說,「貴族學校又不是監獄。」

這孩子的名字好像叫張一沛還是什麼。我弟老以為他名字叫張一K,還老問我為什麼這孩子名字裡頭有字母。

這一年姥姥家搬家了。從小時候的三居室搬了出來。那時候也沒有買房這一說,是換房,從一套換成了好幾套,當然也越搬越遠了。

對了,說說麥當勞,當然我之前早就去過麥當勞了。好像是這一年的時候,我家跟前也開了一家麥當勞,然後據說我們年級某同學的爸爸是麥當勞的經理,當時給我羨慕的啊......

這一年有個事情我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學校辦的挺孫子的,當時開遠南運動會,一開始跟大家調查,是否暈車,我那時候也不知道學校要幹嘛,因為我是坐好車暈,坐公共汽車就沒事。所以我就寫個暈車,然後結果是到現場看比賽,像我就沒讓去唄,沒去的人什麼安排呢,在學校教室里做題。雖然那天挺曬的,雖然殘疾人比賽沒什麼可看的,但是也比在學校里做題有意思啊。

那時候的玩具差別特別大,大家玩遊戲機,也在土地上玩彈球。我那時候就經常弄一幫同學在樓下玩彈球,我記得一個球好像賣3毛吧。有的時候呢,比如我贏你了,那你的球就給我了,不過一般不這麼玩。我記得有一次就是有個小孩,拿了麥當勞口袋裝的多半口袋的彈球,跟我們同學玩,結果這孩子水平太差了,一口袋球都輸了.....當然我們也沒真要他的。我現在都記得這孩子是誰,就是多年沒聯繫了,等見面得問問他還記得這事么。

那時候我們班還弄了個玩具角,就是教室里有個柜子,大家各拿來一些玩具,比如彈球,還有撲克牌什麼的,放在那,大家課間都可以玩。這個事情就是我們班主任組織的,那時候我們班還養過金魚。估計現在的學校不讓這樣了吧。

那時候我們家能看見香港衛視中文台,電影台,就是鳳凰衛視的前身。還有那時候叫衛視音樂台的CHANNEL V 。因為我家那電視機不行,所以大概能看見20個台吧。當時還播過港姐選舉,金馬獎頒獎典禮什麼的。我還記得那年的影帝是梁朝偉,影后是陳冲。

說起衛星電視這個事,其實對我的童年影響很深。當時我最愛看的節目是巴戈和藍心湄主持的雞蛋碰石頭,我到現在都可以說我是看雞蛋碰石頭長大的孩子,而不是快樂大本營。

衛視中文台除了晚上播足球小子,晚上11點播聖鬥士星矢,10點半播一個動畫片叫亂馬1/2,好多人沒看過這個動畫片,只知道漫畫。這題材不怎麼和諧,也體現了那時候的開放。

櫻桃小丸子我也是那時候開始看的。衛視中文台播的。

那時候衛視電影台播了好多以前的香港電影,這是我這個年齡的人能喜歡許冠傑的原因。

衛視電影台有個欄目叫鬼話連篇,每周五晚上播鬼片,那時候我媽都說,那片子里要是演員不是很著名的話,看著真挺害怕的。

那時候的零食是什麼呢,早幾年的冰葫這種大家都知道的就不說了,就是軟包裝的汽水凍成冰。還有就是5毛錢一塊的魔鬼糖,其實就是放了好多色素的糖,吃完舌頭是藍的,綠的什麼的。還有跳跳糖。

記得那兩年不去老莫吃飯了,但有時候去一個叫做富麗華大酒樓的地方吃火鍋自助,就是酒精燃料的小火鍋。價格不記得了,好像才18一位吧?那個酒樓現在還在。

那時候最貴的冰棍叫夢龍,6塊一根,有時候是7塊5,吃過幾次,現在還是挺懷念的,現在還有這冰棍,但不是那個感覺了。後來這個紀錄被打破了,雀巢系列的摩爵,好像8塊錢吧,那我就沒吃過了。

大概是這一年或者95年的時候,家裡買了錄像機,日立888,

那時候電視里老播這個的廣告,好像代言人是酒井法子吧。還是松下的代言人是她來著,記不清了。那時候還有個節目叫東芝動物樂園。主持人是王剛。有了錄像機以後,有時候時間太晚的比賽,就可以錄下來了。我家現在錄像帶里應該還有那時候的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以及電視劇《年輪》。

那時候吃飯流行過一陣喝香檳,不是80年代流行的那種小香檳。是大香檳,就是用專門的工具開瓶,瓶蓋飛出去,還得砰一聲的那種,我記得這件事,是因為那時候每次開瓶子的時候,我都去另一個屋子躲著。

還有一個事情不是我的記憶,是我們班同學說的,他那時候印象很深的一件事,他們好幾個孩子放學以後在同學家一起玩,這位同學的爸爸坐在那,一邊看著孩子玩,一邊拿一瓶XO自斟自飲......我問過我們好幾個同學,都記得這件事。

1995年

這一年我現在能想起什麼事呢,能想起好多事情。一件一件的說啊。

其實很多事情關於年份的對應,都是有時間標誌的。例如我能想起來那年我有一段時間是坐某部委班車上學的,為什麼能想起來是那兩年呢,因為記得當時班車上的電台老播「燦爛九四,輝煌九五」那是一個音樂排行榜的節目,因為那時候有了音樂電視這個東西,出了一批大陸的歌星,就是楊鈺瑩李春波那個時代,當然我們這代孩子是不追大陸歌星的啊,跟現在的孩子不一樣。而且我爸的一個同學也是大陸歌星,所以我當然就更不追了。至於我怎麼能想起來我坐那班車一直到1996年呢,那是另一個故事,後面會說。對了那時候我們學校的課間操,有統一的廣播體操和自編操,自編操的音樂就是楊鈺瑩的《搖太陽》。那時候中午上課之前,學校廣播都放一首歌,放完上課,然後我記得數學老師每次就把廣播關了先上課,有一次就是我們讓老師把廣播打開,要聽歌,老師很不屑的說:「不就是瀟洒走一回么。「我們說「」今天不是。「」「那今天什麼歌啊?」「小芳!」

那一年我們學校每個班裡裝了電視,從那以後開校會什麼的,就開始用電視而不是廣播了,然後電視上就會出現我們校長那張臉.....至於我怎麼記得是這一年安裝的呢。因為那時候正好趕上1995年美洲杯足球賽,電視上正好在播哥倫比亞對厄瓜多,所以我們還看了一會球。那時候也會用電視給我們放一些小虎隊告別演唱會什麼的。還有一次是我們有個老師去世了,當時才47歲,以前還曾經教過我爸。所以全校老師都去參加葬禮了,就留幾個老師留守。全校播放台灣電影《好小子》,我記得這電影全校分別播放過兩集。那天大家很高興:什麼時候有下一個啊?

我還記得在這位老師教過我們水彩,配好了顏色,用宣紙疊成小塊,染色,像彩色的手絹一樣。還記得第一次看見各種水彩顏料的時候,上邊寫著:硃砂,赭石......這都是啥?

在那之後有一次美術課,我們驚奇的發現,教我們畫畫的是體育老師......原來這老師最初就是教美術的,那時候體育組沒人了,就改教體育了。然後這時候美術組去世的去世,生孩子的生孩子,所以這位老師又回來教美術了。這老師也是一神人,當時50多歲了吧,也是教過我爸的。體育課每逢天氣不好的時候,就改在室內上了,這位老師就給我們講故事。講的什麼故事呢《打靶場的秘密》,我估計他就會這一個故事,這故事從我爸小的時候就講,到我們這,講了30年。所以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我們的美術確實是體育老師教的!

體育老師改教我們美術以後,我現在還記得什麼上課內容呢:梵高《阿爾的弔橋》

現在知乎上老討論移民的話題,其實對我們來說早就不陌生了。似乎也是那年,我們學校有個低年級的小孩全家移民了。然後家長為了感謝學校,給學校送了一堆鍾,各個老師辦公室,學校樓道,都掛了個鐘。學校還廣播感謝這家長,所以我們才知道他移民了呢。當時我們就覺得這學校傻冒么,不知道送鍾什麼意思么,高英培的相聲總聽過吧?

好像是那年,也可能更早一些,美祿來學校做活動,每人免費一杯,我記得是個冬天,因為我那一杯被前邊同學掀起的棉帘子碰灑了一多半,耿耿於懷了很長時間。

那時候來學校做活動的還有比巴卜泡泡糖,我記得那個比較硬,但是比大大容易吹起來。就是因為這個,我才學會了吹泡泡糖,之前不會。

對了,那年我們都會背「1號符賓,2號劉建軍,3號謝朝陽,4號韓旭,5號郭維維....."正是甲A聯賽開始火的時候,那年北京國安主場還在先農壇呢,其實我有個遺憾,就是我現場看國安比賽是挺晚的事了,在我還是個小球迷的年代,沒有去過。但是當時我貌似也沒提過這要求。那年歐冠的冠軍是阿賈克斯。所以那一個北京的夏天,大街上的孩子穿著三個隊的隊服:北京國安,AC米蘭,阿賈克斯。我那時候也有一身AC米蘭的隊服,當然是在小攤上買的,才50塊錢,因為是假冒的,所以穿上特別熱。

那時候每到年底還有一個保留節目,就是去買賀年卡,然後寫上聖誕快樂新年快樂什麼的,給同學。我記得好像是兩塊錢一張吧。基本大家都這樣,但因為住的地方不同,去的批發市場也不同。我那時候是去地壇公園裡邊的天外天批發市場。那個批發市場很神奇,是用防空洞改的,門口還有當時國家領導人的題字「平戰結合.....」但是我記得買賀卡的地攤不是在批發市場裡邊,而是在旁邊的地壇公園裡。

那時候我的情況是平時住在奶奶家,所以有的時候電視劇的記憶不光是跟父母,有時候是跟我叔我嬸一塊看的。還記得那時候老看青青河邊草,看馬景濤是如何咆哮的......

說起馬景濤,想起了另一件事,那時候有閉路電視這個神奇的東西,北京這邊基本好多大院兒都有這個吧。可以自己播一些電視劇什麼的,其實我們學校那個也算閉路電視吧。這一年閉路電視的升級版來了,有了北京有線電視台。一開始也是大多數人都收不著。但我們家是能看見的,所以那時候這個電視台也播了一些別人看不著的電視劇,比如揮劍問情,比如倚天屠龍記,這倆電視劇里還都有馬景濤。還播過梁朝偉演的鹿鼎記。那時候我二舅家就看不著這個,所以我老跟他顯擺這事。

大家都知道當時的氣功熱,確實是這麼回事,但是還有一件事,是扭秧歌。就是從這一年興起的,從我記事開始,到這一年之前,對這事是一點印象都沒有的,然後突然興起,持續了好多年,我印象中也就這五年之內才基本絕跡的。那幾年尤其一到夏天,到處都能聽見秧歌敲鼓的聲音。興盛程度就像這些年的廣場舞。這事是怎麼開始的呢,有一種說法是1995年閏八月,避邪,所以開始扭秧歌的。當時我奶奶他們也是,其實都算不上是扭,就是大家圍一個大圈,繞著圈溜達。

那時候學校音樂課,還學別的樂器,比如豎笛。好像很多學校那時候都學。而且比我們小好幾屆的也學這個。

那時候我們就玩無土栽培了,叫番茄書,就是每人發一個塑料盒子,裡邊有說明書,有種子。在家無土栽培種番茄,我記得不只我們學校種這個,別的學校也有,但是貌似他們怎麼都想不起來這事了,另一個種這個的學校我記得是七一小學。

說起七一小學,就想起海軍大院兒了,那時候七一小學的校門還在海軍大院裡頭。我在海軍大院里還報了一個游泳班,到現在腿上還有個傷疤是當時在海軍大院里不小心摔的。每次去游泳的時候,門口的衛兵也沒跟我們查過證件什麼的,也沒問過我爸。擱現在肯定不行了吧。

這照片就是95年8月,這不是我們家啊,這是我爸單位的外國專家招待所,當時從他們單位的電視還能看CNN。有個美國專家叫McDonald,我媽一說就是「就你們單位那個麥當勞......」

1996年

這一年的年初,一位叔叔來我家,跟我說他那老有國安的球票,他也不老去,所以可以給我,結果剛說完這話第二天,我坐班車上學的時候,聽見廣播里說"國安主場搬到工體「

然後這叔叔又來我家的時候,還跟我道歉,說國安主場搬工體了,不認識工體的人.....

所以我記得我坐班車上學是從95年坐到96年,就是因為這個。

年初的時候還有一件事,北京西站建成通車,然後很多人都去那照相留念,就跟開了一個新景點似的,都不覺得這是個火車站。

那兩年每星期買足球報,一開始是六毛錢,後來是八毛錢,《球迷》報是四毛錢,綠色的《中國足球報》是五毛吧好像。還有個雜誌叫足球世界,是半月刊,有時候還買那雜誌,兩塊七,後來漲到三塊七。

那時候我爸有個BP機,有時候讓他給我買報紙,我就呼他。我爸說以後直接留言「給我買足球報」,要不然回個電話還得花兩毛錢,相當於一塊了。現在想想,當時買這麼多報紙,貌似開銷也不小。

那時候裝空調的還很少,一般也就是裝個窗機。反正我家和奶奶家沒有,我記得96年歐洲杯,我也是坐在鋪在地上的涼席上面,看著克林斯曼帶德國隊拿冠軍的。

那年開始玩四驅車了,神風,旋風麥金林什麼的。我記得一輛是39元吧。我有兩個,現在還在,但是輪胎早就老化了。

還有一種叫培樂多的橡皮泥,現在的小孩還玩這個吧。怎麼這麼大了還玩起橡皮泥的呢,那時候學校手工課,發了一團「橡皮泥」,但是我就奇怪這東西怎麼跟幼兒園的時候玩的不一樣,後來才發現,這根本就是當時安窗戶玻璃的膩子。所以後來我們就去玩真正的橡皮泥了。

那年小學升初中了,記得剛上初一的時候,學校組織去魯迅博物館參觀,路過一個商場,那個商場是萬通新世界,那時候還是挺高級的商場。後來因為賣不出去東西,改成小商品批發了。商場一樓有個賣糖豆的店,75一斤,價格挺嚇人的,但是裝了好多,其實才三四塊錢。那個牌子的糖豆現在還有,一百多一斤了。

那時候開始有跑步機和加濕器了,當然不是我家啊,那時候的加濕器什麼樣,一打開,這屋裡就跟澡堂子似的....什麼都看不見了......到處是水漬。

似乎是在這一年前後,第一次坐了大奔。車是誰的就不能說了。以往我一坐好車就暈車,越好的車就越暈車,但這次沒有。我當時的感覺是,這車比夏利舒服嘿。

這一年度過小學最後一個六一兒童節,記得之前的兒童節都是半天活動半天放假的,就那年的是貌似別的年級都放假了,就我們六年級的在操場上,校長訓話,那天校長那張臉啊,能開追悼會了......

1997年

這一年的開頭,1月底的時候,我家搬家了。從那兩小間屋子裡搬了出來。搬進了兩居室。當時來看,是解決了大問題,當然現在看還是挺小的。

這一年開始,家裡有了微波爐,裝了空調。還有VCD和家庭影院。

後來還買了新電視,29寸的東芝,新加坡進口的,當時6000多。因為買了新電視,所以當時家裡能收到50個台了,雖然比現在機頂盒的少,但是在我看來,那些電視台比現在的有意思多了。

那時候有美國大片的概念了,這照片的下邊是個功放,功放的旁邊,那個黑盒的盤,就是《真實的謊言》。當時我們家還有一張盤,成龍演的警察故事,粵語配音,日文字幕,我就沒看明白過......

2月份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鄧小平去世。其實那之前就老傳說這事,結果這件事變成真的了。然後就像大家現在都經歷過的那樣,各個台都播一樣的節目,但鳳凰衛視還不是這樣,還有點能看的節目。我記得那年這就改叫鳳凰衛視了。而且當時報道鄧小平去世的消息,鳳凰衛視是最快的。

到了這個年齡,開始追星了,其實我還好,我們班是一堆支持林志穎,一堆支持張信哲。那時候看他們買的當代歌壇,內地排行榜基本每期都是第一羅中旭,第二黃磊。

忘了是這一年還是98年的年底,照樣去買賀年卡。有一張就是古天樂和李若彤演的神鵰俠侶。我奶奶還覺得挺好看的,給別在了大衣櫃的鏡子上。

那年泰坦尼克號上映,我記得看我們班一女生桌子上寫著「萊昂納多」,我以為是巴西隊那個踢球的,我還覺得這孩子口味這麼別緻呢,因為那時候一般都喜歡踢前鋒的,比如羅馬里奧羅納爾多什麼的。後來才知道是個演員......

6月1號柯受良飛躍黃河,那時候也沒什麼可激動的,就是覺得是個社會熱點吧。現在一提起1997年,能想起來這件事。

7月1號大家都知道,香港回歸。

按照知乎現在的說法,我們已經是見證過香港回歸的「父輩」了,當時倒也不怎麼激動,高興主要是因為放假一天。

7月20日,國安踢申花9比1。然後第二天有人請我吃麥當勞,我吃撐了。人家問頭一天比賽什麼結果,我說9比1,人家不信。

那時候的足球熱不是現在能比的,街上到處都能看見踢球的孩子。地鐵站口的空地都有人踢球。而且有時候踢的不一定是球,踢石頭都能踢一場比賽。我們學校還組織7人制的比賽呢,每個班一個隊,各年級內部踢。每天中午在學校的操場踢,我記得我們班穿德國,隔壁班穿曼聯。好像連續兩年都舉辦過,就是我們初一初二那兩年。放學以後老師們自己也踢球,所以我聽網上這些人說自己學校不讓踢球什麼的,都覺得新鮮。

8月份的時候跟我爸單位去了趟承德,還有木蘭圍場壩上草原。記得承德的溫度跟北京差不多。一到木蘭圍場就涼多了。相當於北京十一的天氣吧。那時候木蘭圍場還沒什麼人去呢,風景不錯。對承德現在的能想起來的事情就是門口那條街都是賣烤玉米的。我們當時住的是承德市的最高建築。

後來聽說這樓拆了變公共綠地了。因為承德市政府羨慕嫉妒恨,所以把這樓買下來然後夷為平地。

這一年我叔出了趟國,當時出國都是以考察的名義,去了日本和澳大利亞。當時給我帶回來的鑰匙墜,我一直用著,到2018年還在用。

另外從日本買的綠豆糕,我至今對那個味道印象深刻。

那年有了第一台電腦,二手的486,硬碟才204M,價格是3700。系統連WIN95都不是。

就算拿這個入門了吧。其實也就能玩個掃雷什麼的。那時候品牌機很貴的,尤其IBM都得小兩萬,96年的時候我大爺給我姐買了個電腦,IBM,價格一萬六,當時的一萬六能裝修房子了。97年我家裝修房子費用才兩萬二。後來98年還是99年我們家院兒里有個孩子買的電腦也是IBM的,也差不多這價格。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1998年

這一年買了第一盤磁帶,齊秦的專輯,10塊錢。還買了第一張CD,動力火車的專輯,

80塊錢,貴么。我覺得比好幾年以前快200一盤的遊戲卡便宜多了。

這一年發生了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玉泉營環島傢具城著火。這在北京算很大的火災了。當時我家住的是高層,所以老遠就聽見消防車的聲音,然後看見十幾輛車開過去了。每天從天氣預報聽見的「玉泉營環島傢具城「突然燒的什麼都不剩了,確實挺震撼的。

這一年又搬家了,這次算是徹底解決了住房問題。但是電視節目沒有那麼多了,因為搬了家,鳳凰衛視看不著了。也看不著CHANNEL V 播的安室奈美惠和麥當娜了,只能跟別人家看一樣的了,很不爽。

我們家6月份搬的家,樓下的肯德基7月份開張。開張的時候,我們也搬走了。現在那個肯德基也關了,整整二十年。

我覺得從這一年開始,就我家的情況來說,除了互聯網這件事以外,生活水平已經跟現在區別不大了,甚至比現在要好。北京市統一供暖是到每年3月15結束,我們家暖氣那些年從來沒有就到3月15的,之前一直能到4月份。而現在我家每年供暖跟市政一樣,基本就到3月15.

這一年夏天的記憶,當然是世界盃了,很多比賽就跟昨天的事似的。記得聽見窗戶外邊別人聊天「昨天法國對克羅埃西亞,誰贏了?」「法國」

那時候剛搬了新家,還記得老跑鄰居家看MJ的演唱會。我們家隔壁挺逗,別人家都是VCD,他們家是那種大唱盤的LD。而且遊戲機也不一樣,是世嘉的。那時候老去他們家玩幽游白書,最喜歡用的人物是戶愚呂弟。

這一年很多事情結束了,也是另一些事情的開始。第一次去網吧了,那時候叫電腦屋,不是連互聯網的,就是區域網打遊戲,開始紅警,帝國時代的生活。足球遊戲是兩個,一個98世界盃,一個FIFA98。還有一種形式是有幾台電腦,還有PS遊戲機什麼的。當時還自己買了一個正版遊戲,世界足球98,育碧出的,115。但是自己電腦玩不了。所以等了一年買了新電腦的時候才能玩。那個年代像開天闢地和萬事無憂這種教學軟體還125呢。

當時水果沒有現在豐富,那幾年反季節水果已經有了,冬天能吃到那種特別大的草莓了,就是挺貴的。那時候雖然有6塊錢一根的夢龍冰棍吃,但還是看著那顏色特別深的蘋果眼饞,那東西叫蛇果。結果有一次吃到了,真特么難吃......那年市面上開始有火龍果。我是怎麼記得這事的呢,因為那年我家有人去世,病重的時候,給他買了火龍果。當時大家都不認識這個,吃了以後說這東西怎麼一點味道沒有。

那兩年有一次我爸讓我提一個布袋回來,也沒告訴我裡邊裝的是什麼,結果到家門口了,開門的時候,袋子碰到了牆上,玻璃破碎的聲音......我爸才告訴我那裡頭裝的是一個咖啡機。結果就因為咖啡機的碗碎了,我們家到現在都沒用過這東西,要不然二十年前就用上咖啡機了,雖然我當時不喝咖啡吧。

這一年的年底,第一次吃到三文魚,北極貝,第一次看到餐桌上有蛇......地點是在長江國際俱樂部,就是天寧寺順峰對面那個,現在的位置是毛家菜。那頓飯人均得100多吧,因為人多,我頭一次看見一頓飯吃了上千,而且我印象中吃了不只一次。我媽說基本每次都是一台彩電的錢。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一年很重要,因為還珠格格開播了,其實當時首播之前,真沒怎麼造勢,我的了解就是北京電視周刊有那麼一個豆腐塊大小的報道,誰知道這麼火呢,連我們那古板的英語老師老太太都愛看。

1999年

這一年初中畢業。

初中的時光還是挺讓人懷念的,那時候有個美術老師,好像本來就是畫畫的,所以各種做派就不像老師,但是也沒一般老師那麼多事,所以我還是挺喜歡這位的。他老穿一個藍大褂,跟搬運工似的。眼睛還有點斜視,批評一個同學的時候,眼睛是看著另一個人的。就像後來郭德綱相聲里說的「偏見小姐」,那這位就是偏見先生,他給同學起外號,比如管特瘦的同學叫「梁天」什麼的,一嚇唬人就是:「你不聽話,給你送對門兒那班聽湖南英語去。」我很長時間不知道這「湖南英語」到底是誰,後來想起來似乎給我們代過課,但貌似不是教對門兒這班的。

說到起外號這事,都是有年代特徵的,那時候教數學的老黃,一有事的時候,就是一個老太太來代課,我們就老說這老太太是老黃他媳婦,管人叫十三姨。

這一年上了高中,物理老師是個老頭,髮型是這樣的

所以外號叫格格物。

其實這一年能想起來的事情不太多,主要話題就是世紀末。當時不是有個謠言說1999年人類大劫難么,就跟後來傳說的2012似的。

還珠格格似乎這時候正在拍第二部,就在學校附近的大觀園拍,好多人去看,我沒去。

對了,這一年8月份買了個電腦,從電視購物買的柏安的品牌機,那時候不是有什麼品牌機國產四小品牌的說法么,恒生,柏安,八億時空什麼的。那電視購物就是當時北京人都知道的68422288,。顯示器是15的還送了印表機和掃描儀,總共7000多一點。4.3G硬碟,32M內存。賽揚處理器。這屬於當時主流配置之一吧。更高一點的配置一般是6.4G硬碟,64M內存。奔三。我們家隔壁那孩子就買的這配置的,比我早一點,我記得看他在家玩魔獸爭霸。

有了新電腦,我花了69買了個正版的金庸群俠傳。

然後我們院兒另外一孩子花小兩萬買了IBM的電腦,相比之下,這四小品牌確實都不在了,沒有花錢的不是。

我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上網的,那時候還是撥號上網,特別慢,有的人家的孩子那時候上網導致電話費上千的事情,也不少見。

這90年代的最後一年是怎麼收尾的呢,我記得那天去了王府井,之前商場關門都早,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延長營業時間的,年底那天特別活動,關門晚,好像接近午夜的時候還有抽獎。反正沒到半夜我們就回家了。

然後回家看電視直播,播的什麼呢,很多人可能都記得這事,就是那天晚上電視里有個中日兩國學生多米諾骨牌,衝擊吉尼斯世界紀錄。你沒看錯,這時候沒韓國什麼事。

很多東西那時候比現在開放。快零點的時候,也就是跨越新世紀的時候,播什麼呢,播婦產醫院生孩子!記得說有倆世紀寶寶快出生了。宣布這倆就是新世紀北京最早出生的人,2000年1月1號零點出生。正好一男一女。當時生的時候也挺費勁的,有一個爸爸都急了,說別拍了。生完以後還採訪這倆爸爸來著,說孩子叫什麼名字什麼的。我現在還記得那倆孩子名字叫什麼。當時覺得很新鮮,覺得這倆孩子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其實現在電視台應該做個回訪,看看近況什麼的。

結果現在上網的好多孩子比這倆還小。我們真成了父輩了。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