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的《後來的我們》上映,毀譽參半,感覺罵的人占多數,但是《花樣年華》《洛麗塔》這樣的電影不也是有出軌甚至孌童的情節嗎?為什麼這樣的電影卻被奉為經典呢?

《英國病人》《鋼琴課》「毀三觀」?豆瓣短評里的道德景觀與現實焦慮


雖然我不太清楚「三觀」到底指的是哪三觀,暫且將它解釋為「價值系統」吧。所謂價值系統,我以為就是將社會的和個人所尊崇的「價值」做個排序。這是最簡單最直接審視「價值觀」的方法。

比如一個儒家士大夫的價值系統可以排序為:天下社稷&>天子&>家庭&>父&>子&>妻,這個序列可能還可以加入其他元素,而士大夫本人應該很容易地將它們放入這個體系中,比如商業應該在詩書之後,而「情」可能則在「義」之後。

很明顯,這種排序和古希臘、中世紀歐洲、20世紀蘇聯會非常不一樣。

而所有的文藝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會建立在這種價值體系中。伊利亞特和仲夏夜之夢,三國演義和罪與罰是不可能享有相同的價值系統的。

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價值系統,既然如此,那麼可以幾乎肯定地說,任何一個文藝作品都會和它們的任何一個讀者在價值系統上有落差。如果我們期待時代和地區相近的作品和讀者價值觀相似的話,那麼這個距離越大,則價值觀就會越來越遠。

所以,如果我們將文藝作品的價值系統作為我們選擇它們的標準的話,我們籃子里應該不會剩下幾個蘋果。這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如果這種選擇變為社會整體的指標,我們就會回到焚書坑儒、宗教裁判所、和希特勒的腐朽文藝展。

但就算其「三觀」和我們不同,關注和研究文藝作品的價值系統還是很有趣的。只不過好的作者通常會巧妙和驚為天人地掩飾他真正的「價值觀」,而且文學作品通常想表達的並不是一種或一套觀念(即使這套觀念可能在背後限制著作者)。相反,大部分作品往往是在拆解、反抗和揶揄現有的價值系統,雖然它們並不像某些宣言一樣致力於建立新的價值系統,但它們對建立價值系統所做出的貢獻是難以磨滅的。

但同時,分析作品所依賴或者制約的價值系統是我們理解作品和欣賞作品的一個鑰匙。作為價值系統,不管離我們有多遠,它們都是人類社會的衍生物,而不管它們多殘酷或者多不公平,它們都是人類各種性格和狀態的結果。理解這些價值系統可以使我們更了解不同文化和我們自己。


偉大的作品不會被三觀所束縛,淺薄的文藝才會被一句三觀給套死。

一部小說的精髓就在於它的風格和結構,偉大的思想不過是空洞的廢話。這是《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說的。他這話說得比較偏激,但他也不是反感在小說里傳播思想,也就是三觀,只不過,藝術性才是第一位的。

魯迅後期思想越來越左,竭力走群眾文學的路線,他的文藝觀可以說跟納博科夫之流相反。但魯迅與其他把作品寫得像宣傳口號的左翼文人不同,他主張小說還是要講究技巧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這些小說,寫成宣傳口號豈不是更簡單?但因為這是小說,魯迅就要從藝術上苦心經營,才有那種藝術感染力和一個個經典的形象。

所以不論三觀正不正的作品,如果你要欣賞,首先就應該看它的藝術性。藝術性失敗,管它三觀正不正,都是失敗的作品。其次你才看它的三觀,而如果一部作品淺薄得只剩下三觀了,那一定是失敗的。

所以說《後來的我們》這部三流電影能拍得有《鋼琴教師》《午夜巴塞羅那》那樣經典,也就不會全網在噴它。

可是,話又說回來,一個偉大的作家不會寫三觀特歪的作品,因為他對自身,對社會,對人類,對世界,有足夠深的思考,對他人有足夠多的感受和理解,所以他寫出來的作品,不會反人類。你看看當年被人視為淫書的《洛麗塔》,又有多少黃色段子了?比大叔配小蘿莉這種三觀討論更應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透露出的人生的荒謬無常、情慾的甜蜜和折磨,以及作者在戲謔嘲弄之餘對書中人物的悲憫。《安娜卡列寧娜》寫了安娜的出軌,可是人家托爾斯泰還安排了列文的精神追求之旅。至於《金瓶梅》,那句被說爛的話,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至於區分書中人物三觀和作者三觀的,這個不必多言了。還有對某些特定時代的作品要有一定的寬容,看《源氏物語》如果一味批判光源氏是渣男,那就沒意思了。


我其實也一直在糾結這個

許多非常棒的作品 如果拿普通的三觀來說完全就是渣男渣女的故事、亂倫(明清小說非常多) 等等 還有一些引導不好的風氣 為什麼文藝作品會有這種問題?

後來 我想如果一部作品我們只看到了這一部分 那麼說明我們的品味是失敗的 如果一部作品只有這一部分 那麼說明這部作品只能算作娛樂調侃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也許跑題了 將就看看吧~


這個問題問得好。對於三觀尚未成型的人、特別是未成年人來說,我認為還是需要閱讀三觀較正的文藝作品,否則很容易被帶偏。對於三觀成型、心智成熟,不會動不動被顛覆三觀的人來說,閱讀範圍大可以放寬。正如王小波所說,不能把成年人當小孩子看待。

那麼為什麼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可以看三觀不正的文藝作品、甚至應該找一些三觀不正的作品來看呢?我有如下看法:

1.成年人有判斷能力,可以自我糾正,吸取精華棄其糟粕,甚至批判性對待文藝作品中三觀不正的地方,把它當做反面教員。

2.所謂三觀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變化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比如一夫一妻制、種族平等、虐戀、LGBT等,不同時代的道德標準有巨大不同,但經典文藝作品總有超越一時一地的三觀而值得永恆流傳的地方。

3.高超的文藝作品常常會故意刺探社會價值觀的邊界,這是藝術的一種冒險本性。藉由刺探三觀邊界,藝術作品可以尋找到重大的命題,找到批判社會的角度,發現人類的痛苦,更好地探討人類的靈魂。例如電影《大逃殺》、《感官世界》、金基德的很多電影,你不能否認它們在三觀特別的情況下仍然有高明的藝術價值,而且其高明的藝術價值往往來自三觀特別。

總之,想做一個心智成熟的、優秀的文藝作品欣賞者,既要看傳統經典作品,還必須要特別關注三觀獨特的文藝作品。

我國影視文藝主要問題就是廣電總菊封殺了所謂三觀不正、不符合XXXXXX價值觀的作品,導致文藝作品難以刺探社會邊界,失去了很多力量和銳度。


當然要啊

不然三觀不正你還也非得被動接受不成?

但這裡有個問題

你通過啥程序來判斷其三觀正不正的

可以不權威(唯權威的話相當於促成權威壟斷了反而可能不利於客觀性)但必須邏輯沒毛病依據真實可靠

所以先養成一個開放的觀念吧。

至少不能因為主觀不能接受就去給人家定性。

在不同的觀念、知識底子下看同一個作品也會有不同的體驗、會看到不一樣的信息。

所以可以考慮,與其批判作品,不如批判自己。

當然了作品在自身前後邏輯上的問題,隨便去批判的,這是起碼要做好的東西。作品作為藝術的價值的話,有能力(知識眼界等)的話批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