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故事,不少小孩在還要聽媽媽講故事的時候就已經聽說過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它的恐怖程度太高,而流傳的這麼廣。

至於武則天的骨醉之刑,流傳的倒沒有那麼廣。數年前看唐代正史的時候查到,當時的感覺就是頗有些怪異,但是沒有證據證明是真的,也沒證據證明是假的,也便放置不理。

弗洛伊德研究心理學,研究人心,就兩個基本點:性和暴力。他認為一切都可以用這二點分析。

這理論雖然絕對了點,雖然在當今之心理學界頗受詬病,但是不得不說,性和暴力確實是引發人類各種行為的根源,也是可以引起人們好奇心的最重要的元素。

最近,在某問答平臺回答一個問題:武則天的「骨醉之刑」到底有多殘忍?

寫著寫著,越寫越覺得不對頭。感覺這歷史記錄實在太過欠缺科學性和常識性。因此,可以認為武則天的「骨醉之刑」基本是後代史官給武則天身上潑的污水。而呂后的人彘之刑,很大一部分被誇大了。

為什麼要給呂后和武則天潑髒水呢?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方式潑髒水呢?因為她們侵犯了男性史官的利益和尊嚴,更讓春秋之後就可以部分掌控史官的皇帝們感到非常不滿。

武則天執掌權力之後,尤其是篡位前後的手段相當殘忍,讓男權社會徹底震動和恐慌。呂后在劉邦死後掌權,手段也比較殘忍。

呂后和武則天在漢唐之後的皇帝和男人們心中都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他們特別害怕和防範同樣的事情再度發生。

所以後來男性寫史書的時候,都偏向於把武則天寫的殘忍惡毒淫蕩無恥。關於王皇后和蕭淑妃之死,最重要的研究武則天的四本正史描寫混亂,難以取信。

厭惡一個人,教育後來人不要學習她,而要鄙視她,最好的方法是潑污水。而潑髒水的最好方法,自然是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傳播欲,尤其是底層民眾的。所以,含有性和暴力成分的「人彘」和「骨醉」,確實是最好的描繪方法。

《鹿鼎記》裏,金庸為了表達吳三桂的可惡,也讓吳三桂效仿了呂后的手段,把韋小寶的兄弟做成了人彘。要知道,在金庸寫《鹿鼎記》的時代,普通香港民眾知道吳三桂可惡的恐怕並不多。

港劇《匯通天下》裏慈禧把和自己爭寵又握有鹹豐遺詔的麗妃做成了人彘放在罈子裏,這麗妃還活了很久呢,熒幕形象很可怕。而這位麗妃的原型,是跟慈禧差不多時間懷孕,但是隻生下女兒的鹹豐妃子。實際上,慈禧後來一直對麗妃照顧有加。

很多年前,朱茵主演《新少林寺》裏王世充的女兒這個角色,在劇中被被迫嫁給的丈夫囚禁在一個酒罈子裏好久好久。就是這個情節太虐,讓我記得好多年。

《甄嬛傳》裏,甄嬛第一次復寵之後,讓羞辱過自己的嬪妾不停地讀《史記》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的部分,最後這個嬪妾瘋掉了。不得不說,這個折磨人的創意很好。

以上這都是多麼吸引人的劇情啊!想要它流傳不廣都不可能。

只是,想說武則天惡毒、呂后殘忍,種種惡劣的辭彙都可以形容。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歷史的真相不容篡改。篡改的歷史,不過是虛構的電視劇,其價值也隨之極度縮水。

兩宋之交和明朝靖難之役之後,宋高宗和明成祖都曾主導大幅度篡改過歷史,於是史書那一部分的價值就大大降低,不足為後人史官採信。當時的民間記錄和鄰國記錄地位反而上升。

古往今來,有價值的東西,只有最真實的東西。

2.

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的事蹟,最初見於《史記》。因為司馬遷作為史官是非常嚴謹中立的,所以他的《史記》的可信度很高。

呂后這人,相比於武則天,和其他很多男性皇帝,其實不算殘忍。看看她對待薄夫人的態度就知道了。

而她之所以這麼憎恨戚夫人,是因為戚夫人想要奪嫡,不僅搶奪了呂后的丈夫,還讓呂后那麼多年都處在恐慌中,生活無比痛苦。所以呂后想要報復,一點都不稀奇。只是,史書記載存在幾個不合理處。

《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第九》是這麼記載戚夫人被做成人彘這一段: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葯,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

這個故事因為流傳太廣,最常見的版本是戚夫人被徹底砍斷四肢,做成「冬瓜人」,只有光禿禿的軀幹,被丟在茅坑裡。所以就有約定俗成的觀點,這就是人彘的樣子。

但是問題就來了。

按照現代西方醫學理論,四肢都被砍斷了,必然血流如注,人須臾就死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近現代世界範圍的這麼多次戰爭和大屠殺,有斬斷四肢之一不包紮還能活過24小時的案例嗎?

而按照漢初的醫療條件,如果斬斷四肢,無論如何包紮,都是無法止血的,而且,還把人置放於細菌眾多的茅廁裏,傷口感染,更加速死亡。

除此之外,這樣大量的鮮血,必然是觸目驚心的,在漢惠帝觀看的時候,應該感到害怕,而不是認不出是什麼來,這也是一個不正常點。

所以,根據「使居廁中」、「居數日」這兩句話,可以認定,呂后絕對沒有砍斷戚夫人的四肢。

但是是什麼誤導了最初讀史的人們呢?是「斷戚夫人手足」這個描述,是「人彘」這個詞,是漢惠帝對這件事的反應。

「彘」是豬的意思,讓人想起豬光溜溜的身子,讓人忘記了豬也是有四肢的。

漢惠帝對這件事反應激烈,只能說明他精神承受能力實在太差,所以劉邦在位的時候也不看好他,覺得他不像自己的兒子。漢惠帝又被幾個學術大家好好培養了一番,個性更是文弱,所以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

這隻能說明他個性柔弱,自我要求很高,內疚感很強,本來就不適合做君王,不能說明其他問題。

後人因為厭惡呂后的殘忍,想要用這段記載來加強呂后迫害戚夫人的可怕性而已。

歷史的真相就在於那個「斷」字。

「斷」可能是折斷,也可能是砍斷。可能是砍斷整個四肢,也可能是砍斷手腳部分。但是還是根據當時的醫療條件,就算是砍斷手腳部分也無法達到止血消毒的要求,因此只可能是折斷。

這就好像早期史書裏的「斬」指的是腰斬,而不是斬首砍頭。而斬首是用「棄市」這個詞來形容的。

因此真相就是,呂后折斷了戚夫人手足的骨頭,讓她在茅廁裏痛苦了好幾天才死。

當然,在現代文明社會來看,這個事實也夠殘忍了。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文明是在慢慢發展的,人是慢慢從獸性轉為人性的。

古代酷刑橫行,視人命如草芥。呂后這事雖然殘忍,但是如她這等殘忍程度的事情每朝每代都有發生,事例比比皆是。尤其是封建王朝後期的明清朝,凌遲酷刑廣泛使用後,死得比戚夫人痛苦的人不可計數。

把「人彘」當做最殘忍最可怕的事情,實在是不懂歷史或者別有居心。

3.

相比「人彘」,武則天那廣為流傳的「骨醉之刑」更是沒有什麼可能性。

研究唐史的人,都會以四本正史為基礎,分別是成書於五代時期的《舊唐書》、北宋時期的《唐會要》、《新唐書》和《資治通鑒》。

「骨醉之刑」的描述見於《新唐書高宗廢后王氏傳》:

「武后知之,促詔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釀甕中,曰:『令二嫗骨醉!』數日死,殊其屍。初,詔旨到,後再拜曰:『陛下萬年!昭儀承恩,死吾分也。』至良娣,罵曰:『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後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後聞,詔六宮毋畜貓。武后頻見二人被發瀝血為厲,惡之,以巫祝解謝,即徙蓬萊宮,厲復見,故多駐東都。」

這段描述就有很多問題。

首先,成書更早的《舊唐書》和《唐會要》對此事都沒有描述,寫《新唐書》的這些人是怎麼知道這個事實的,而且細節都描寫出來了。《新唐書》撰寫的時候離武則天時代已經隔了兩三百年了,還描述的如同親見一般,顯然不可信。

對於武則天是否殺女這個問題,我曾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這四本史書也是按照時間順序,越往後的越把武則天殺女的事情予以確認,並且描述出細節來。

只能說明,這些事實都是後代史官因為厭惡武則天,為了讓後宮女人更加聽話,而自己加上去的。北宋的皇帝曾經很自豪的稱「祖宗家法無如我朝。」就是表揚北宋的太后們不像武則天那麼殘忍囂張。

第二,武則天害怕貓這件事情,根本是子虛烏有。有史書記載,武則天晚年專門飼養貓訓練不讓它去撲鳥,飼養好了,還很得意的給狄仁傑等一眾臣子看。結果那貓突然不聽話了,把鳥撲了喫了,讓武則天很沒面子。

不過現在的人因為影視劇的影響,還有不少人相信武則天怕貓的。武則天那麼忌憚蕭淑妃的臨終遺言,怎麼敢繼續迫害蕭淑妃的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她在六十多歲的時候殺死了蕭淑妃的兒子、兩個女婿、一個女兒,最後一個女兒被囚禁在宮中,好不容易纔逃得性命。王、蕭二家的族人都改了姓流放嶺南。

這是恐懼害怕蕭淑妃亡魂的表現嗎?

第三,這段記錄裏,稱呼蕭淑妃為「良娣」。而良娣是蕭淑妃在唐高宗還是太子的時候的封號,當唐高宗即位之後,她已經被冊封為淑妃,時間已經有六年之久,這段史書的記載人還寫的是良娣,可見記錄很粗糙。

第四,還是用醫學來分析。

現代人對《新唐書》這段記載的理解是先打了王皇后、蕭淑妃一百棒,打的血肉模糊,然後砍去四肢,放在酒罈子裏,因為酒可以消毒,所以兩個人痛了幾天才死。

但是,有任何醫學常識的人可以想想,那兩個弱女子,如果一百棒子沒打死,也被打的幾乎成了肉泥,砍掉四肢大量出血不救治,然後泡在酒裏流血,就算酒有殺菌的效果,怎麼可能幾天才死呢?而且極度的痛苦可能會導致昏厥,或者心臟負荷不了而死亡。

舉個例子。明朝中後期宦官當政,經常慫恿皇帝把文官拉去脫掉褲子打屁股,打死的不少。一百杖如果不通融,很少有活的。就連王陽明這種能文能武的健康年輕男人,40仗就打昏了幾次,幾乎打死。

王皇后和蕭淑妃兩個深宮女子,一百杖沒打死,真強悍!

所以,這段描述的一百杖可信度已經很低了,「剔其手足」的意思最多就是折斷手足的骨頭,或者把手足的肉割了一部分下來而已。而這段記錄,應該是《新唐書》的作者想要抄呂后的「人彘」故事,順便增加了點吸引眼球的內容而出爐的。

第五,通過當時的政治環境來分析。

處死王、蕭二人的時候,武則天剛剛當上皇后,地位並不是特別穩固,李治當時的懦弱是史學家刻意描畫的,所以她當時處死二人消滅潛在敵人就可以了,沒必要做的那麼殘忍。

雖然武則天後來的表現是很殘忍,但是人的心性是隨著能力而一起發展的。

當時的實際掌權者是唐高宗李治,李治是個極聰明的人,他之所以會表現的懦弱,是因為王、蕭之死是和長孫無忌集團的倒臺以及門閥勢力的沒落聯繫在一起的。

他到底是受傳統儒家教育長大的人,不願意在歷史上留下殺害舅舅、忘恩負義的罵名,於是就推武則天出去做這種事情。和劉邦推呂后出去殺功臣性質類似。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武則天後來成長起來,而他自身身體狀況又越來越差,不得不依賴武則天,才最終造就了歷史上那個懦弱無能的形象。

所以,王、蕭之死是李治默許的。因為二人不死,就表示著門閥勢力還有復甦的可能性。王皇后一直無寵,蕭淑妃在武則天第二次進宮之後肯定嚴重得罪了李治因此失寵。所以,雖然有些可憐二人,但是放棄二人也沒那麼難以接受。

史書中的描述,都在加重武則天的殘忍性。

這樣寫寫,性和暴力的成分都有了,流傳甚廣,加強武則天反面教材的可批判性。這是古代皇帝和史官最想看到的結果。

因此,在當時,武則天殺死王、蕭二人也就罷了,沒必要做的那麼可怕,提前讓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形象變惡劣了,沒什麼好處。

當然,這種故事很有戲劇性,是人都愛看。

4.

所以,看影視劇學不到歷史,娛樂就好。

當然,也不否認野史在歷史的傳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說嶽全傳》,嶽飛的形象也無法這樣深得人心。雖然《說嶽全傳》歷史的真實度可能只有30%。

真對歷史有興趣,可以看看正史,或者現代人寫的嚴肅的考證性的歷史傳記,或者聽聽百家講壇這一類的歷史節目也是很好的。

看到歷史故事,不人云亦云,稍微動腦筋思考一下可能性,歷史的真相就會出現在人眼前。這種感覺真的很好。

對於野史、歷史劇、歷史小說,基於人的本性,一般人都很喜歡,但是應該將這些和真正的歷史徹底分開對待。

對於真實的歷史,應該如同科學研究一般,撥開它的各種偽裝,還原其被隱藏的部分,這纔是對歷史的真正尊重。

雖然「歷史是讓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但是本著科學研究的態度,我們一樣能將她還原成辛追復原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