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周轉庫存就是為維持正常運營而備的庫存,比如生產周期是8周,這意味著在生產線上有8周的周轉庫存;再比如補貨周期是四周,那手頭至少就得備4周的貨。此類庫存的驅動因素是周轉周期,只有縮短周轉周期,才能降低周轉庫存。比如縮短製造、運輸、安裝時間,加速信息流的速度等,都是降低周轉庫存的有效舉措。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實際案例來闡述。

圖1:縮短周轉周期,降低周轉庫存

在矽谷,有一個大型設備製造商長期面臨交期太長、周轉庫存太高的挑戰。交期長,很多客戶訂單一落地就得按急單處理;交期長,過程庫存就高,需求、設計一有變動,影響就很大,因為需要很長時間來消化現有庫存。這些都是大型設備製造企業的頑症。該公司幾經分析,三管齊下來降低周轉庫存。

其一,推動「六周計劃」全面縮短供應商的採購前置期。在該公司,最終產品交期的一半多是供應商的採購前置期。一般零部件的採購前置期在兩個月左右,有的長達兩個季度。該公司啟動「六周計劃」,力圖把供應商的交期全面壓縮到六個星期以內。這涉及到產品的標準化和產品設計、生產工藝的優化,在此不予細表。這裡想講的是,不管產品設計多努力,獨特設計、獨特工藝很難完全避免,註定供應商的生產周期很長,該公司就不惜在供應商處建立過程庫存。如果配置合理,過程庫存不但可以顯著縮短交貨周期,而且可以降低供應鏈的整體庫存水平。

例如有一系列部件在矽谷做好粗胚,大致需要六個星期;然後運到亞利桑那,經過精加工,運回矽谷,總共三個月左右。該公司決定在粗胚環節建立中間庫存點,維持一定的庫存,公司對庫存負責,如果最後成為獃滯庫存,公司買單。粗胚大致占最終產品總成本的20%,粗胚的中間庫存卻能降低50%的交貨周期,投入產出不錯。以前整條供應鏈雖說是訂單拉動,但為應對供應不穩、生產需求變動等,該公司在成品層次維持相當高的安全庫存;現在前段是推(基於預測),後段是拉(基於訂單),雖然粗胚的中間庫存增加了,但因為交貨周期縮短、供應的不確定因素減少,導致成品的安全庫存水位明顯下降,整個供應鏈的總庫存金額反倒顯著下降,供應鏈的響應能力卻顯著增強。

圖2:推拉結合,縮短交期,降低庫存

以前出自部門利益,採購不願意在供應商處建立過程庫存——此類庫存一旦成為獃滯庫存,需要採購去處理;卻沒意識到不這樣做,公司的總庫存風險反倒更高。當然,成品的庫存屬於計劃和生產部門,不是採購的績效考核範圍,所以採購也沒有動力去解決這問題。另外,很多採購對庫存水位的設置、供應鏈範圍的庫存優化知之甚少,缺乏從供應鏈角度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合理設置推拉結合點,不但可以增加供應鏈的響應能力、縮短響應周期,而且可降低供應鏈的總體庫存。這個也說明,縮短採購前置期,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要承受更多的風險。一旦較好地理解供應鏈上的多階段庫存的運作方式,就可能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結果。

該公司還採取其他縮短採購前置期的辦法。比如對於有一定用量、用量較穩定、設計變更少的物料,該公司通過寄售來讓供應商在現場建立庫存,維持一定的庫存水位,同時按照預測來補貨。這看上去是給供應商庫存負擔,但減少了趕工加急,也讓供應商的生產安排更加平穩,生產成本會下降。這樣,對採購方來說,如果計划到位、需求相對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採購前置期為零;對供應商來說,除了生產成本降低外,供應商一般會得到一定的業務量承諾,降低了業務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從而也降低成本。要知道,在供應鏈上,不確定因素最終總是以成本的方式顯現出來。

其二,全面縮短生產、調試、安裝周期。該公司全面導入精益生產和JIT,對傳統的生產線進行改組。結果是有好有壞,總體效果不甚理想。精益生產的看板管理體系等簡化了物料流,生產現場更加緊緊有條,生產線員工的效率顯著提高。但是,設備行業的周期性很強,業務起伏波動非常大,對精益生產是個挑戰,註定沒法推行JIT——JIT的前提是穩定的生產計劃,比如豐田生產汽車,每天、每周、每月的產量都儘可能地穩定。但對於極度的需求變動,比如在半導體設備行業,季度變化量動輒在百分之三四十,精益生產線和JIT還是很難應對,儘管很多精益的概念還是很有幫助。

該公司就聚焦別的辦法來降低生產組裝周期。比如推動產品的模塊化設計——以前供應商把零配件送來,公司自己組裝組件、模塊、子系統;模塊化設計後,越來越多的組件、模塊甚至子系統都由供應商做好,公司進行最後的組裝與測試,這樣生產組裝的周期就降下來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模塊化設計以前,一個線板有幾百條纜線,供應商送來一條條的電纜,公司的生產線一條條安上去,要兩三天功夫;模塊化後,這些纜線在無錫的供應商處已經組裝成纜線板,送來後就直接安上去。整個纜線板的生產周期降下來了,而且成本更低——供應商在低成本區,在人工成本上有優勢。

模塊化設計的好處還在於成品可以分開運送到客戶處,節省運輸成本、縮短時間,也降低在途庫存。比如對這個矽谷的製造商來說,關鍵零部件在美國、日本生產,在美國組裝;次要的模塊,比如機箱、機架在中國製造。以前次要模塊組裝好後,空運到美國,跟主要模塊組合起來,測試後空運到亞洲。該公司重新設計供應鏈後,主要模塊從美國空運到客戶,次要模塊從供應商直接發到客戶處,然後在安裝現場做最後調試。當然,能這麼做的一個關鍵原因是模塊的質量提高了,否則,現場安裝中的質量問題便會成為噩夢。

上面講了採購、生產、調試和安裝,主要圍繞的是產品流,即產品的生產、採購、運輸等實實在在的事,這只是整個周轉周期的一小部分,大致決定了百分之二三十的周轉周期。其餘的百分之七八十呢,則是由信息流決定的。下面我們探討如何提高信息流的效率,縮短周轉周期。

其三,優化流程、系統,縮簡訊息周轉周期。對於案例中的這個製造商,光需求從客戶傳到下級供應商時,動輒一兩個星期的時間就過去了:該製造商拿到客戶訂單,內部評審、批准流程走完,兩三天就過去了;錄入到ERP,轉換成供應商訂單,1天又沒了(該公司MRP每天運轉一次);隔日訂單好不容易上了電子商務平台,如果錯過了供應商上網下載的時間,這1天又損失掉了;然後到了一級供應商、二級供應商,依次類推。這就是漫長的「需求探知」過程。供應鏈越複雜,流程越複雜,需求信息從最終客戶傳到最末端的供應商,動輒得幾個星期。這也意味著周轉周期增加了幾個星期。這是走流程,從客戶的角度看不增加價值,但因為涉及組織、流程和信息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調整困難。尤其是公司大了,流程就如庫存,加上去是為應對種種風險,只有往上加的理,沒有往下拿的份。於是,流程就越來越臃腫、越來越長,成為大公司病的一部分,自然增加了周轉周期。

圖3:信息流冗長,加長了周轉周期

再舉個例子。這個公司的流程是每周五晚上給供應商提供一次預測。這意味著可能高達7天的延誤:如果公司周一調整了預測,直到周五晚上才能傳遞到電子商務平台;而供應商一般周末不上班,只有到了下周一才能看到。很多供應商周一早晨安排各種例會,往往來不及消化上周客戶的預測變化,一些重大問題就可能得等下一周的例會來解決。光這一項,就意味著可能高達兩周的延誤。這也意味著產能擴張、生產準備可能得延遲兩個星期,增加了周轉周期。

或許有人會問,這每周五晚上更新預測的規矩是怎麼來的呢?或許是多年前,系統剛實施時,硬體性能有限,運行太慢,每天更新不現實;或者是每周更新,易於報表、指標統計;或者是一個不經意的決策,"反正是預測,預測不就是中長期嘛,延誤幾天也沒什麼";或者是出於善意,即讓所有的預測都敲定了,周五晚上一總給供應商。總之,這種批量處理影響了信息流,顯著增加了周轉周期。

如果說上面的流程還曾經有一定的合理性,那為了控制庫存,有些公司設置了各種各樣審批環節,結果只能徒增周轉周期,適得其反地增加了庫存,或者無謂地增加了趕工加急成本。

例如有一個公司在虧損,為了控制庫存和開支,就「亂世用重典」,要求層層審批,連MRP自動產生的訂單都如此。有時候一個請購單,從生產到採購、財務、副總、老總,八九個人簽完字,三四天就過去了,有人出差就更長。 想想看,如果MRP產生的需求都沒法信任的話,根源應該是加強需求管理,要審批,也應該是審批訂單錄入,而不是MRP產生的供應計劃。話又說回來,MRP的各種邏輯,計劃部門外,又有幾個人弄得懂呢?系統那麼複雜,即使能能夠弄懂,又有誰能每次花那麼多的時間研究MRP輸出的結果呢?於是簽字也不過是走過場,無非是下級簽了上級就簽,同事簽了自己就簽。老總的本意是簽字審批把大家串成了一條線上的螞蚱,實際上卻是法不責眾,到時候誰也不負責任——出了問題,責任總是市場的(「誰讓需求又變化了呢?」)。這樣做的結果呢,無非是給整個採購周期增加了幾天的時間。按照正常計劃邏輯,這增加了採購前置期,相應地需要增加幾天的庫存。這公司在控制庫存,自然不允許調整採購前置期,就習慣性地催貨,通過供應商加急趕工來彌補,供應商怨聲載道。不管怎麼樣,供應鏈的成本更高。當然,老總可能會感覺好一點,覺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其實就如「拔苗助長」里的那個人,乾的都是無用功不算,還起反作用。

話又說回來,這些流程問題怎麼來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幾十億美金的大公司,一旦成為流程,改變就幾無可能。人們一旦習慣了,就把這些流程問題當作「必要之惡」,只有想方設法來迴避——流程大都是些根本問題,公司大了,各種官僚機制下,執行層自下而上推動改變的成功概率微乎其微;而決策層又很少能觸及到執行層的問題,或者說感受到執行層的痛苦,自然不會去觸及那些運行多年的流程:小車不倒就繼續推唄。於是自上而下,大家都活在慣性和惰性中。反抗者或許也反抗過,就如大象小時候被拴在細細的鐵鏈上,肯定也掙扎過,不過沒成功;到了後來,則更多的是因為認命了、投降了。在各種系統、流程和規章制度面前碰壁多次後,人們便成為自己制定的條條框框的奴隸,不合理的也給制度化了、合理化了。

那麼怎麼辦?案例中的公司成立了流程改進小組,從跨職能層面審視信息流,進行公司層面的流程優化。為此,該公司提出一個口號,就是「縮短我們所作的任何事情的周期」(Reduce the Cycle Time ofEverything We Do)。不過有趣的是,該公司是設備行業,處於供應鏈的末端,牛鞭效應肆虐,生意好的時候半年能翻一番,忙訂單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來優化流程?生意不好了,業務量三個月就能掉下來一半,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就得開掉,人少了,自然也沒有資源來優化流程。所以,在流程和系統優化方面,該公司在過去十來年進展相當有限。

伴隨流程的是信息流。流程低效,信息流就低效;信息流驅動產品流和資金流,註定產品流和資金流延誤;信息流的周期增長,註定產品流和資金流的周期增長。於是周轉周期就更長,決定了周轉庫存居高不下。庫存高,庫存成本就高;庫存高,表明運營水平低,運營成本就低不下來。在供應鏈管理上,人們習慣於聚焦成本,但成本就如庫存,是結果,而不是根源;根源是時間,比如周轉周期。如果能系統地把周期做短,庫存會降下來,成本也是。上世紀90年代,波士頓諮詢集團的兩個顧問寫了本書,書名叫《基於時間的競爭》(Competing against Time: HowTime-Based Competition Is Reshaping Global Markets),核心概念就是競爭是基於時間的,而不是成本。我們這裡從供應鏈庫存入手,縮短了周轉周期,也能更持久地降低成本。這也是從庫存著手供應鏈問題之所在。

更多閱讀

劉寶紅老師19年1月供應鏈管理系列課程火熱報名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