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馬 50-100mm F1.8 DC HSM Art 鏡頭,使用於 APS-C 畫幅相機,21片15組鏡片結構,擁有9片光圈葉片,濾鏡口徑82mm,最近對焦距離95cm,重量大約1490g。

【適馬】適馬發布黑科技鏡頭。50-100mm f1.... 來自毒德da學


不升級全幅的話,這頭值得考慮。但如果花了這麼多錢,幹嘛不上個全幅呢?我自己的親身體驗是全畫幅+小痰盂,感覺比C幅+紅圈還要好(我沒紅圈,用35A代替一下吧)。

APS-C人像神器 適馬50-100mm F1.8試用


已剁這個奇葩大光圈變焦頭,週末出去試。

符合我的需求:中長焦拍景,偶爾拍人掃大街,大光圈方便夜間弱光環境。基本不會輸出40cm以上的圖片,aps-c根本不是問題。

D500+D810雙機日常。
如果有PK口,和18-35/1.8加在一起,是K-5,K-5II,K-3系列的福音。三枚公主頭畫質被完爆~二手奸商再見

請問一下,這頭和1835轉接在大法半幅機身上,好像是不能用AF-S追焦的,用適馬MC11,拍運動和視頻會不會不方便!


花7000多買個殘幅頭,我認為不如用這錢升級全幅。現在6D也就8000出頭,D750 9000左右,都是很好的選擇。如果不打算升級全幅,這個鏡頭還是可以買來玩玩的,等效焦距80mm-160mm,包含了85mm和135兩個經典焦距,加上1.8的大光圈和適馬ART的出色素質,值得一買。

來看一下全開遠端100%放大的效果,記得放大哦~

這是100%裁圖,素質自己看~全部的70200都不是它的對手

另外這頭是可以當100定在全幅用的,素質至少是比各家85.8強很多的。適馬1835和50100強就強在最長焦端都可以全幅用,無黑圈,有暗角但是後期能完全去除。等於兩個定焦,素質非凡,毫無色散。銳度驚人,即使在適馬藝術頭(本來想說ART頭,但是人家大法的GM頭可以直接叫G大師頭,適馬乾嘛不能這樣叫?!)裏,銳度也是最頂尖的幾個之一。

缺點來說一沒防抖,二這兩個頭必跑,不可能每個對焦點都準的,基本上中心區域附近還是可以的。還有就是色彩比原廠略差,哦還有1835的18端畸變稍大。但是換來的是不用為紫邊和肉擔心,對焦很快,內變內對(雖然還是會進灰- -),做工極好,價格非常實惠。我用半幅,但是以後配個全幅機身也可以直接用了。

PS:1835的綜合畫質個人感覺比50100高一點點,差距不大,但前者真的是驚嘆的畫質,後者只能用極好來形容。但是50100的對焦速度(隨手打飛鳥和蜻蜓)比1835快蠻多


【此頭代表了sigma的路線】

走C幅路線,跟SDQ很搭。

=====分界線===以上為2016.09.23更新【這頭也只能用來拍視頻了】

首先如果是拍照,那麼追求的應該是清晰度,那麼此頭可能會在10年前比較出彩,為什麼?

要知道2004年僅有800萬像素的350D就要上萬元(是的,它是第一臺售價破萬的單反)

而鏡頭的價格一直都沒有大變。

各中邏輯可以想見。

給如今普遍2000元的C幅機身配7000元的鏡頭?開什麼玩笑?

之所以在靜態攝影領域不能「無節制的投入鏡頭投資」的原因就在於,每個畫幅的極限成像像素都是有它的限度的。

從我在DP網上觀察得出各畫幅的極限衍射解析度像素大約在(即:過了這個拐點之後,畫面精細度提升不那麼明顯,可能需要原來3倍以上的像素提升才會換來原本1倍提升所帶來的畫質差異)

1.7/1: 800

M43: 1600

APS-C: 2000

FF(135):2400

所以(相對來說)小畫幅裝再好的鏡頭提升都是極其有限的。

(極限衍射光圈會達到等效全幅F10這種尷尬的境地)

而同樣的錢投入到機身上就可產生質變。

例如A5100+50-100的組合要9000元。

那麼我這9000換成5000買個5D2,4000買個小小白可以不?直接秒殺前者啊。

言歸正傳,為何說視頻就不一樣呢?

因為目前最新的標準是4K,僅有800萬像素而已。

實測證明瞭只要四分之一面積的M43就可以比肩全幅的解析度了。(見下圖截取中間M43部分取樣4K的G7與解析度「比肩自家」A7S的A6300同臺比武)

而M43目前跟FF全幅相差的4倍高感(保守來看,不算尼康),也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變的不那麼重要。

(重點在這(重點


科技感十足,配合著又大又黑又粗的外形,瞬間高潮有沒有。但是這一萬左右的售價和apsc畫幅的限制讓人買的時候還是會猶豫,主要小痰盂700元加85f1.8usm兩千元加百微4000元加135l大約四千多元可以買到二手的,關鍵全幅還都可以用。而且這四個鏡頭加起來重量比這一個重量也重不到哪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