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就要到了,小夥伴們又可以放假了,這個真要感謝古人啊,給我們製造了這麼好的節日,當然也別忘了掃墓祭祖哦!可是你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爲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爲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爲三天。2014年清明節假期爲4月5日至4月7日。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日子,掃墓祭祖習俗至今在嶺南一帶仍盛行。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具有極爲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禮俗主題。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遺產文化。

清明節的由來,這個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那是又累又餓,隨行臣子介子推看了不忍主公捱餓,又找不到吃的,無奈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爲重耳煮湯喝,重耳得知後非常感動。後來晉文公即位,封賞羣臣時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卻不聲不響的隱居到了深山之中,重耳得知後非常後悔,於是進山尋之。再說介子推呢,故意躲着重耳不見。重耳於是下令燒山,想着大火來了介子推肯定就出來了。直到整座山都燒完了也沒見到介子推,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着老母死在一顆老枯樹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爲清明。

這就是清明節的由來,傳承到至今,清明節已經不僅僅是個節日,已經成了整個華夏的傳統習俗。每到清明,全國各地都要掃墓祭祖,寄託先人哀思。好了,不囉嗦了,去享受假期吧,當然也要記得胡掃墓哦!

                                                                                                                                                                                                                                                                                                                                                                                                                                                                                                                                                               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