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綠建築

在學術上是地球資源永續發展政策的一環。

簡單的定義,

就是"花費最少的資源建造,產生最少的廢棄物",

也就是環保的建築工程

例如可回收的鋼構建材與寒帶木材構材,

避免使用鋼筋混泥土建材減少CO2的排放。

行政院頒布的「綠建築推動方案」,其中建築部分訂定環境評估七大指

標系統:「綠化」、「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

氧化碳減量」、「汙水垃圾改善」。凡建築物需經過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指定機構,至少審核通過其中「日常節能」、「水資源」兩項指標,才

可取得候選綠建築標章。

這裡提出的七項指標在法規上並無明文規定,

只有推行所謂的綠建築標章。

不過從91年起,

凡是公共工程造價在5000萬以上的工程,

都必須符合綠建築評估指標七項指標的兩項以上

取得綠建築標章後纔可以取的建照

之所以以公共建築為首波規範標的,

是有其示範跟實驗的性質,

這就跟當初都市設計審議推行時的做法是相同的﹔

最初都是以公共建築為開端,

再慢慢推展到其他建築開發。

其實,

綠建築的意義在於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共存,

而不是一味的開發

其結果造成地球溫室效應的氣候變化

相對的,

臺灣因為大量使用混擬土,

造成砂石段亂採與土石流的發生。

所以,

綠建築將是未來的趨勢。

 

 

 

一、生物多樣化指標
   包括社區綠網系統、表土保存技術、生態水池、生態水域、生態邊坡 / 生態圍籬設計和多孔隙環境

 

二、綠化指標
   包括生態綠化、牆面綠化、牆面綠化澆灌、人工地盤綠化技術、綠化防排水技術和綠化防風技術

 

三、基地保水指標
   包括透水鋪面、景觀貯留滲透水池、貯留滲透空地、滲透井與滲透管、人工地盤貯留

 

四、日常節能指標

(1) 相關技術:
建築配置節能適當的開口率外遮陽開口部玻璃開口部隔熱與氣密性外殼構造及材料屋頂構造與材料帷幕牆

(2) 風向與氣流之運用:
包括善用地形風、季風通風配置、善用中庭風、善用植栽控制氣流、開窗通風性能、大樓風的防治、風力通風的設計、浮力通風設計、通風塔在建築上的運用

(3) 空調與冷卻系統之運用:
包括空調分區、風扇空調並用系統、大空間分層空調、空調回風排熱、吸收式冷凍機及熱源臺數控制、儲冷槽系統、VAV空調系統、VRV空調系統、VWV空調系統、全熱交換系統、CO2濃度外氣控制系統與外氣冷房系統

(4) 能源與光源之管理運用:
包括建築能源管理系統、照明光源、照明方式、間接光與均齊度照明、照明開關控制、開窗面導光、屋頂導光與善用戶外式簾幕

(5) 太陽能之運用:
包括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太陽能電池

 

五、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包括簡樸的建築造型與室內裝修、合理的結構系統、結構輕量化與木構造

 

六、廢棄物減量指標
   再生建材利用、土方平衡、營建自動化、乾式隔間、整體衛浴、營建空氣污染防制

 

七、水資源指標
   包括省水器材、中水利用計畫、雨水再利用與植栽澆灌節水

 

八、污水與垃圾改善指標
   包括雨污水分流、垃圾集中場改善、生態濕地污水處理與廚餘堆肥

 

九、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
   包括室內污染控制、室內空氣淨化設備、生態塗料與生態接著劑、生態建材、預防壁體結露 /白華、地面與地下室防潮、調濕材料、噪音防制與振動音防制

 

 

        各名詞解說與技術

                         都市環境復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