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任慧媛 責任編輯:李靖

本期中外管理觀察家:

李子浩(藥店精細化管理創始人、中國連鎖藥店協會專業講師)

李叢選(康美葯業OTC事業部總經理)

繼京客隆拿到《藥品經營許可證》,成為北京第一家獲批經營藥品、醫療器械的便利店之後,藥品行業便開始發出兩種聲音:一種聲音是,小小便利店參與賣葯而已,成不了大氣候;另一種是「狼來了,蛋糕要被切走了!」

京客隆副總經理王虹(中)領取《藥品經營許可證》

實際上便利店經營乙類非處方葯已不是新鮮事,數年前在成都等地已有先例,但為什麼並沒有被大範圍推廣?而如今從診所開始藥店化,到屈臣氏試水「店中店」賣葯模式,傳統藥店來自外行業的競爭越來越多,便利店賣葯口子撕開之後,這次狼是否真的來了?零售藥店長期的粗曠式經營方式步入尾聲之後,對我們的社會和生活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對此,「中外管理觀察家」專訪了藥店精細化管理創始人、中國連鎖藥店協會專業講師李子浩,和康美葯業OTC事業部總經理李叢選,對此現象進行了透視和解讀。

1

「便利店賣葯」?此路難通!

《中外管理》:距北京第一家獲得《藥品經營許可證》的京客隆門店開始售葯已經過去一周時間,但這一周該門店卻僅售出30餘盒藥品。對標日本方面,在2009年,日本推行《改正葯事法》,提到具備資質條件的便利店可以經營銷售感冒、清熱鎮痛劑和維生素劑等非處方葯。可實際上,經營藥品的便利店並不普遍,羅森、全家和7-11三大便利店加在一起,經營藥品的店鋪數量也才不到300家。這是不是也意味著,國內的便利店售葯的未來也不排除會出現日本的此類情況?那麼便利店經營藥品的瓶頸是什麼呢?

李叢選:其實國家的政策早就開放了,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修訂版,就允許OTC(非處方葯)藥物在商超售賣,但是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比如:需要有藥學技術服務人員,要有藥師或者有執業藥師,並且經過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同意進行短期培訓,具備藥效服務能力,才可以經營乙類非處方葯。也就是說,國家政策早放開了,只是快消品店渠道不願意去經營非處方葯而已。

主要就是因為藥品是「剛性需求、低頻購買」的產品,並不是快消品,放在店裡也沒有多大的銷量,對營業額不構成很大幫助,僅僅是簡單的便利性補充而已。國家從政策方面鼓勵無非就是為了擴大OTC產品的渠道而已,但是這個擴大,意義不是很大。

李子浩:首先此舉是國務院藥品監管部門從「兩網建設」(即藥品供應網路和藥品監管網路)出發的便民舉措。只不過京客隆便利店內只有3個藥品陳列貨架的70多個藥品數,即使後續增加中西藥品,估計數量也極為有限,並且按照藥品分類分級管理意見,也只能增加乙類非處方葯,京客隆不可能依靠藥品經營帶來可觀利潤。

展開來說原因有三點:一、藥品是低頻需求。消費者不可能在逛便利店的時候順手捎盒葯回家存著「慢慢吃」;二、唯一可能為京額隆帶來「忠實購葯群體」的因素是「醫保資格」,但顯然,京客隆要拿下醫保資格將非常困難,除非付出相對等的代價。但這樣一來,是否划算就又得打一個問號了;三、即便是乙類OTC,顧客進店諮詢的需求依然遠高於對普通食品的諮詢需求,並不是說銷售乙類OTC就不需要藥學專業人員的配備。另外,零售藥店的庫存周轉天數一般為60-90天,而已經習慣了周轉天數為2-3周的便利店,需要作足夠的心理準備。所以,便利店需要學習如何改變商品績效管理,加快周轉,既不能斷貨、缺貨,更不能滯銷、積壓,從而有效減小近效期、過期失效帶來的損失。

2

「藥店超市化」?走歪了就是通往死亡的道路

《中外管理》:有意思的是,在便利店追求經營藥品的同時,經營醫藥品和化妝品的葯妝店也開始追求做便利店的事情。比如:加工食品、便當、生鮮食材等都在試圖嘗試,積極和便利店合作設立一體化集合店,意在介入食品超市、便利店的經營領域,拓展異業種類組合經營。對此您怎麼看?

李叢選:藥店這麼做也是因為競爭激烈,營業額不好的無奈之舉,但是藥品是剛需需求,有病才會買葯,沒病的話葯再好也不會買。既然藥店營業額上不來,貨架空著也是空著,於是就決定賣一些便利品,但是這個便利品在藥店同樣不是主要品類,只能是品類補充,從而靠此提升一點營業額。但是如果要靠非藥品類的快消品把藥店毛利提升多大,能賺多少錢,那是不太可行的。

藥品本來就是專有業態,藥品是靠專業的藥學和醫學服務來獲得銷售額的,而不是靠爭奪快消品,便利店卻是街邊誰都可以開,所以二者不一樣。雖然做個品類補充,未嘗不可,但不可能成為主流。除非像美國的沃爾格林那種本來就是大型百貨超市性質的,只不過是以藥品為主,同時涵蓋保健品、化妝品、其他快消品等品類,那又是另外一種業態了,另當別論。但是中國這種100多平米的小店,不可能做成像沃爾格林一兩千平米的,以藥品為主綜合性的超市。

李子浩:零售經營戰略往往大於戰術,而藥店常常把營銷、促銷、動銷、助銷戰術當作戰略上場拼殺。實際上,藥店和超市(包括便利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業態,就像並不看好便利店買葯一樣,藥店超市化如果走歪了便是一條通往死亡的道路。

3

「做藥店非常賺錢」?其實倒閉潮在即

《中外管理》:隨著中國大健康市場擴容,OTC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3000億元人民幣左右擴大到未來的6000-8000億元。傳統藥店市場的競爭已然是漸趨激烈,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藥店總數有45萬家,百強連鎖的門店有6萬多家,但已佔45%的市場份額。大連鎖正在以全資收購、控股、參股、股權加現金等方式對中小連鎖進行整合。再加上外行業競爭與政策高壓,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眾人所認為的「藥店利潤高,特別好賺錢」這種情況還會繼續嗎?

李叢選:「做藥店非常賺錢」這完全是個誤解,實際上經過法律和政策規範以後,絕大部分藥店是虧損或微利的,特別是連鎖藥店。連鎖藥店的毛利率的確很高,能達到40%多,商超毛利率才10%左右,於是人們就覺得藥店很賺錢。但是不要忘了連鎖藥店的銷售額並沒有那麼高,管理成本卻佔到要30%多。比如:質量管控、營運、採購、配送、物流、市場推廣等,算下來,管理成本要達到31-35個點,而且還不包括一些稅收規避。所以銷售額上不來,也就沒多少錢賺。上市公司的藥店平均5%的凈利潤,就算是比較高了。只能說藥店的毛利率做得很高,但是不代表就很賺錢。

當然,很多單體藥店是個例外,它並沒有多少管理成本,如果毛利率可以做到40%多,那確實非常賺錢。可以算一下,一年如果做到200萬元的銷售額,那麼毛利就是80萬元,比較可觀了。相比較來說,連鎖藥店數量過多,導致管控能力跟不上,且存在惡性競爭,利潤又從何談起。所以,過一段時間,大的連鎖藥店會越來越大,小的要麼倒閉,要麼被收購,慢慢就消失了。隨著藥店數量和行業人員的減少,也許藥店行業的盈利狀況會有所改善,但是在現在這個階段,競爭是越來越激烈。

4

藥店人應該徹底反思了!

《中外管理》:藥店行業在10數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處於「藥店與藥店競爭」的市場模型中,如今突然改變了風向——藥店需要面對諸多來自外行業的競爭,比如:便利店售葯、診所藥店化、屈臣氏試水賣葯模式以及擁有20%藥品品類的Costco進駐上海等。這對藥店業自身來說需要引起哪些重視?

李子浩:現在到了藥店人徹底反思的時候了:如何做好自己?

經常一個藥店就幾千個品類在賣,但房租、人工、稅費等卻迅猛瘋長,藥店還能支撐多久?藥店業面臨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比如:藥店開辦標準過低,導致藥店過多過濫;單體店、夫妻店管理缺失,合規經營有待提升;處方葯及雙跨品種銷售不合規、執業藥師未在職在崗、保健食品違規宣傳,以及透支醫保信用,導致醫療資源及部分醫保藥品浪費嚴重等。

現在「便利店賣葯」與「診所藥店化」等新的業態模式借著政策之勢,對藥品零售的陣地已有瓜分之心,必須引起藥店行業的高度重視。便利店、診所、藥店三方應重新思考供應鏈管理,涉及處方葯、非處方葯、管製藥品,以及護理保健的非藥商品等經營品類。另外,既然鼓勵藥品零售連鎖發展就應該先行立法,建立藥品分類管理制度,解決醫療機構處方外流問題,強化處方葯與非處方葯管理許可權,還有就是相關條款的修訂、執業藥師註冊管理制度的調整等等,都嚴重製約著藥店的未來。

在藥店分類分級時代到來之時,能夠獲得處方葯經營資格的藥店定然在少數,更多的藥店將從事於OTC的經營。由此,如何經營好非處方葯,才是決定零售藥店未來的真正核心。

來源:中外管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