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春,又見清明

  烈士陵園的墓碑

  莊嚴又肅穆

  一個個鐫刻人心的名字背後

  是一段段感天動地

  催人淚下的故事

  是摻着淚與愛

  淬着血與火

  詮釋着忠誠與不朽的

  英雄史詩

  時值清明節到來之際,願我們能夠滿懷對英烈的無限崇敬之情,爲歷史和英雄正名,捍衛英烈形象,把英烈們的精神特質融入血脈之中,並持之以恆地傳承下去。

  心中又唱掃墓歌

  本文作者| 於永軍

  今晚主播|奚溪

  音頻採製 | 王冠宇

  稿件來源|中國國防報

  “山鳥啼,紅花開,陽光照大路,少先隊員掃墓來。墓前想烈士,心潮正澎湃,意志如長虹,氣節像松柏。頭可斷,身可碎,鋼鐵紅心色不改……”

  這首《掃墓歌》,將我的思緒一下子帶回到半個世紀以前。那時我上小學,每年清明節前夕,學校都要組織我們少先隊員戴上紅領巾,唱着這首歌,擡着用松柏枝紮成、上面綴滿我們親手製作的小白花的花圈,到距離學校5里路的烈士陵園掃墓。那裏,長眠着上百位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

  清明節爲革命烈士掃墓,是我們那一代人感到特神聖的一件事。那場景,莊嚴而肅穆:我們挺直小脖頸列隊,靜靜地聽“老八路”站在戰友墓前講英雄故事;我們集體朗誦毛主席語錄“無數革命先烈爲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了他們的生命,使我們每個活着的人想起他們就心裏難過,難道我們還有什麼個人利益不能犧牲,還有什麼錯誤不能拋棄嗎”;我們舉起小拳頭,向烈士宣誓“頭可斷,身可碎,鋼鐵紅心色不改”。那時,在我們小小的心靈裏,涌動的是對人民英雄的敬仰,感知的是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它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迸發出的則是做共產主義接班人、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意志!

  半個世紀過去,已經成了退休老兵的我,對當年的場景仍念念不忘。每逢清明時節,那一幕幕鏡頭都會浮現於眼前,每每情不自禁,心中又唱起這首歌。

  50多年了,這首歌一直在撩動我的英雄崇拜。學生時代,無論是讀劉胡蘭、董存瑞、邱少雲、黃繼光的故事,還是聽雷鋒、歐陽海、王傑、蔡永祥的事蹟,眼裏常常閃着淚光,立志做一個像英雄一樣的人。學校組織爲烈軍屬家擡水掃地,我總是踊躍地出現在隊伍裏。入伍後,我雖然未能成爲英雄、也並無氣壯山河的故事,但身上始終充沛着英雄之氣。每當看到詆譭、抹黑英雄的人和事,我總是義憤填膺,毅然拔劍,多次寫下富有正義感、滿滿正能量的文字。

  今又逢清明,翻揀舊事,旨在現身說法一個事實:能讓一個人從少年到青年、從中年步入老年,歷經半個世紀的風沙吹刮始終赤誠不改的英雄崇拜,得益於“小小少年”時的灌輸教育,得益於“從娃娃抓起”的思想奠基。這是一種信仰的力量!這種力量在共和國的土地上常在,爲國捐軀的革命烈士有幸;這種力量在中華民族中長存,實現偉大復興夢有望!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眼下我們的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對青少年的英雄文化教育,厚植崇尚英雄、敬仰烈士的環境土壤,讓學生自覺用英雄人物爲鏡映照自己,從英雄人物的道德財富中汲取營養。

  誠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爲英雄,但銘記英雄、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是每個人應盡之義務。讓英雄精神與我們一路同行,必將凝聚起13億多人民團結奮鬥的巨大力量,在勠力同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催生新的英雄,譜寫新的英雄篇章。

  主播 | 奚溪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曾參演軍事題材晚會《我是一個兵》《重整行裝再出發》《新型陸軍向前進》等。

  我們在《一陸有你》等你 ——

  每天20:00,我們期待與你同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