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更新,都是一個發展轉折點。

  從2019年3月26日開始,全新的補貼政策標準正式實行,直到2019年6月25日爲止的這段時間,爲政策過渡期。改變在哪呢?下面這個表格,基本可以看個一清二楚!

  相比2018年的補貼政策,新標準的門檻明顯提升了不少,這不但意味着補貼進一步減少,同時對新能源車型的技術也有更高的要求。這對各大車企來說,不僅帶來更大的挑戰與壓力,還充滿這各種的機遇。

  不少媒體預測,補貼退坡之後,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有可能出現一波“漲價潮”。然而實際情況卻與媒體預測的似乎有一定的區別,不少車企依然打出了“不漲價”的口號,實情究竟如何呢?

  迅速站隊VS暗中觀察

  補貼政策退坡,讓不少車企都陷入保銷量和保利潤之間的兩難境地,想要保持銷量,車企需要自己承擔補貼的差額,無形中增加銷售成本,利潤必然減少。然而想要保持利潤不變,補貼削減所帶來的銷售成本就需要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漲價就成爲必然,但消費者對漲價相對比較敏感,容易出現銷量下滑。

  於是,一場暗戰已經悄然打起。不少車企,像廣汽新能源、比亞迪、上汽等等,都搶先“站隊”,在市場普遍“看漲”的大環境下,立刻打出“不退坡”的口號,爲補貼退坡兜底,給消費者大派定心丸。

  不過,在新政策實施之前,一些承諾“不退坡”品牌中的個別改款車型,其實已經比較特別的方式進行價格調整。比如今年1月份上市上汽榮威的Ei5,它從2018款僅有的2款車型,增加到2019款的4款車型,起步價也降低到12.88萬元(補貼後)。然而,如果對比起2018款和2019款價位相對接近的車型,你也會發現它們的2019款售補貼後售價,事實上會稍微貴出幾千元。

  又比如比亞迪元EV360,2018款車型有4款車型選擇,而3月初上市的2019款,它們縮減到只有3款車型,而補貼後的售價,無論是最低配車型還是最頂配車型,均略有提升。

  顯然,這種手法確實有點取巧,消費者實際並沒有獲得預期的實惠。而對於一些準備漲價,又或者已經漲價的競爭對手,像小鵬、新特等這些剛起步造車新勢力,實力上與這些發展多年的車企確實有差距,漲價幾乎不可避免。在這一風口上,遇到這種“神操作”,確實會讓它們陷入比較被動的局面。

  當然,也有車企在這段時間選擇觀望,像北汽新能源、奇瑞、江淮新能源等,暫時也沒有立刻表態。但這並不代表它們被動應戰,北汽新能源在政策實施之前,早已提前做好佈局與調整,並提出“產品向上、品牌向上“的經營理念,強調產品技術創新,開拓電價值分離的全新商業模式,在售後服務方面制定更適合新能源車的方案。

  “斷奶”是必然事件

  嬰兒長大到某個階段,就需要斷奶,對於發展了十多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上,都已經步入快速成長的時期,且具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是時候需要“斷奶”。因此,補貼退坡是車企遲早要面對的事實,這才符合行業發展的規律。

  儘管對於不少車企來說,大幅度的補貼退坡的確給它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從長遠來看,這依然有積極的一面。新政策的導向其實已經十分明確,那就是進一步鼓勵新能源車企進行產品技術創新與產業的升級,推出性能更高、續航更長的車型。

  同時,針對那些依靠出租,網約,分時,物流等營運市場獲得銷量的新能源車企,新政策希望能重新把它們引導到私人銷售市場,避免“濫竽充數”的可能,倒逼企業往高質量發展,並淘汰技術落後的車型及企業,實現良幣驅逐劣幣,讓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獲得更健康的發展。

  有競爭,纔有進步,新能源汽車產業能夠發展得如此迅速,也離不開競爭。但對於正在發育成長的行業,也需要避免惡性競爭,因爲受損害的不只是競爭對手,而是整個行業。這就需要整個行業的自律,共同營造一個健康的競爭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