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尉高俅的青雲之路,實可謂一腳定乾坤。在水滸中,其人本是流落開封府的破落小廝,雖踢得一腳好球,卻不怎麼受用,後幾經流離到了小王督太尉府,成了一位聽吆喝的僕從。小王督太尉的小舅是端王趙佶,二府多有來往,恰巧端王喜好踢球,冥冥之中撞上大運,前往端王府送物什的高俅,就因一腳好球獲得端王的刮目相看。

  隨着端王意外即位,成爲宋徽宗,高俅也被破格提拔爲“殿帥府太尉”。高俅心思縝密爲人詭詐,構陷兩任禁軍教頭(王進、林沖)在前,後又絞盡腦汁陷害宋江等一衆梁山好漢,幾乎將整個梁山折損殆盡,着實是個滿腹陰損不擇手段的虎狼之輩。甚少爲人所知的是,在真實歷史上,高俅確有其人,而且發跡之路也與踢球有關聯。

  《宋史》《揮麈後錄》記載,汴京人高俅,少時精於文墨,習得一手好字,詩詞歌賦亦是朗朗上口,更兼頗有心機,長矛刀劍皆能使練一番,還甚篤蹴鞠(踢皮球)。高俅最早投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宋東坡門下,在府中負責抄寫傳送,蘇軾用的得心應手,但彼時的高俅,僅僅是蘇府中的書童,名不見經傳,他人生的轉機發生在公元1093年。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翰林大學士蘇東坡被調離汴京,前往中山赴任。高俅是汴京人士,自然要留在汴京,如此熱心腸的蘇東坡又爲高俅安排了新的去處,轉到老友都太尉王詵府上。這位王詵亦是舞文弄墨的大家,又是端王趙佶(宋徽宗)的姑父,高俅也確實是前往端王府送東西,碰巧又與端王趙佶切磋了一下蹴鞠球技,得到賞識,漸漸成爲心腹。

  宋徽宗趙佶即位後,立即將高俅派往邊關歷練,高俅本就有些計謀武藝,不久重回汴京一躍成爲掌持禁軍20年的殿帥府太尉。高俅不僅對宋徽宗極盡奉迎,而且與蔡京等人相處和睦,如此祿位穩固。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就在金人南下時,年老的高俅於汴京太尉府宅中病故,葬禮甚隆,史載“天子掛服舉哀”。

  太尉高俅的墓地就位於山東臨沂西陲的平邑。《平邑文物志》及當地考古學者介紹,千年間,平邑的富饒莊都有高俅墓的傳說,傳說其墓爲大室套小室的連環狀,內中埋滿了金銀寶物,但由於墓地地表建築消失而無法找到。1970年,富饒莊鄉人挖地取土,意外挖出一段極爲堅固的石牆,考古學者聞訊立即趕赴勘測。

  這是一座青石壘砌的宋代古墓,墓地周圍的土層陸續發現了數尊石翁仲及碎裂的華表石柱,這些遺物意味着墓主曾擁有顯赫的地位。在考古隊打開墓室的深入發掘中,卻感到非常蹊蹺怪異。原來如此高規格的古墓中,竟然沒有槨木,棺牀竟然直接用青磚壘砌,墓主人就這麼擺在棺牀上,仍有數節骨殖遺存,更爲令人驚詫的還在後面。

  當考古隊清理古墓石牆時,確實發現了夾層密室,是一非常隱蔽的石室,這應該正是傳說中的連環狀藏寶密室。考古學者滿懷欣喜的撬開密室,卻頓時背心發涼,因爲這間小密室內根本沒有任何寶物,而是埋着一副完整的遺骨。按照古墓的規格及年代,墓主確實只有高俅,然而墓室內種種詭異的情形,卻格外撲朔迷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