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说明高等教育深耕计划内容 ,图片来源:中央社

读者投书:何正信(台湾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因为深耕计划的关系,最近高教各校最疯迷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微学分。目前,各校对微学分课程的规划,大多是2小时算0.1学分,也就是开出一堆2小时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每修完一门课程就纪录0.1学分,因为这是小于整數学分的课程,因此简称「微学分课程」。不过,为了配合教育部推动以学院为教学主体的跨领域主题式需求,这些微学分课程往往会被归类到不同主题,学生可依主题,拼凑自己有兴趣的微学分成整数学分。因为2小时为单位的微学分课程很难规划成效评估,因此,有些学校还会加入修到1.6学分后,如果能举办成果展当做成效验收,会额外得到0.4学分而变成2.0学分。也就是说,那个成果展分量很重,相当于四门微学分课程。

本来,教育部只是倡议以学院统筹设计主题式讲座,在少理论、多动手,快乐学习的宗旨下,将学院的专业及特色以普及化、大众化的方式,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管道及培养跨领域之能力。这跟微学分一点关系也没有,却被多数学校在某私校大力倡议微学分理念后,拿香跟著拜,以微学分课程来实现。问题是或许为了便宜行事,或许为了充充高教深耕计划业绩,却常有学校假微学分之名,行奉送学生学分之实。例如,由学院规划几个主题,分别开出18门微学分课程,每门微学分课程请一个专家来演讲,学生每听2个小时的演讲,就算0.1学分,检验成效部分或缴交听讲心得报告或付之阙如。这与一般演讲讲座何异?那又何须再来弄个微学分课程?

还好,目前各校开出最多的微学分课程主要还是在通识或专业的通识化部分,学习成效还算比较容易掌握,如果把这个微学分的观念直接放到专业课程的规划上(还是有些学校在尝试),可能就满危险的。想像一下:以一门标准课程的18分之1做为一门微学分课程,意思就是把每门标准课程切割成18门微学分课程,并从跨领域的角度容许学生在三门标准课程切割而得的总共54门微学分课程里,随意组合修习,这时如果没有加入「适当的规范」,最后常会是捡各标准课程前面的6门微学分课程来拼凑成一门标准课程,结果确实是跨领域了,但却哪个领域也无法深入,也就是所谓的样样通、样样松,实在谈不上甚么专业学习成效。加入适当规范的意思,就是要有引导性与限制性,引导性可以用主题来规范,限制性或许需要用到诸如程度来规划,可是这样一来就跟模组或学程的设计没两样,也跟把课程切割得这么细的微学分理论相背。

简约而言,以0.1学分为基础的微学分课程理论,不是万能丹,很难放诸四海而皆准,须视领域的属性作非常谨慎的安排,否则其利未见、其害已显,在专业领域上尤然,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几个龙头学校似乎并不是很热衷的原因。例如台大的类似规划,就只有0.5学分的设计。微学分的概念看来很有创意,但要有成效的执行,可能不是很容易。如果最后衍生成以办演讲来充学分数,来充深耕计划业绩,就是学习大灾难了。

我仔细看了国外的资料,发觉与微学分比较有关的观念有二:
「迷你课程(Mini-courses)」和「部分学分(Fractional credit hours)」,前者每门迷你课程上课3周以上半个学期以下,赋予1或2个学分数;后者则将一门标准课程按相关性质分成数部分,并分别给定修习时数,完成一部分的修习后,就得到「已修习时数/规定总修习时数*学分数」所计算得的学分数,学分数不见得是整数,因此称为部分学分。两者观念相似,只是计算角度不同,都是把修课弹性还给学生,只要上完教师设定的部分,就可以拿到对应的学分数,不用被绑架整个学期才能得到完整的学分数。这样的设计将专业考量自动放入迷你课程,专业能力的养成在弹性外也显得合理,而且与毕业应修学分数也不向背,因为只要加总所有习得学分数满足应修总学分数就行。或许才是应该推广的作法。

底下是我为科大这群以实作为主要知识精炼来源的大学生,按照部分学分理论,所提出的课程规划,其时这个做法我已行之多年,只差在一直没有法源可以授予部分学分,以后或许就可以这样做了。通常我把一门专业课程切割成3门迷你课程(程度依序加深,搭配部分学分):
迷你课程一:体验式课程+测试,3~6周,测试通过得(3~6)/18*3=0.5~1学分。
迷你课程二:札基课程+测试,6~12周,测试通过得(6~12)/18*3=1~2学分。
迷你课程三:深碗实作课程+测试,3~6周,测试通过得(3~6)/18*3=0.5~1学分。
每个迷你课程都是一个阶段的完成,因此学到哪里就可以停到哪里,就可以拿到对应的学分。迷你课程间具有次序性,因此,须学完前阶段才能修习下阶段,但只有前阶段完成,任何时候都可回来继续修习下阶段课程。至于迷你课程的修习时数得视课程性质而定,例如程式设计课程所切割出来的三门迷你课程,我会各给予6周、1学分的同等重量。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在学习上不只有成效,而且不会造成修习困扰,有了部分学分观念加持后,应更能如虎添翼,有兴趣的学校,何访一试?

附带一提:我们绝对没有小看演讲这个学习管道,因为一个好的演讲者,往往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她一生的功力都灌到听者身上,听者除了有神交知己的享受外,有时还会被感动到,变成一生志趣的转捩点。因此,听演讲绝对是非常重要的:通俗演讲可令人开拓视野,专业演讲则可引起深入探索的兴味。因此,一场好的演讲,绝对有资格作为一门微学分课程,问题在学生,能否从该门微学分课程习得0.1学分的实力?要从一门专业级演讲获取专业级的学习成效,听者也得是专业等级才行,而这就不是全部是微学分的设计可以做到的。

________

【Yahoo论坛】系Yahoo奇摩提供给网友、专家的意见交流平台,本文章内容仅反映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Yahoo奇摩立场。有话想说?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