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2_162447  

 

008封面-01  

 

 

從使用者的角度去看新藥的價值

看懂植物新藥在中國的強大爆發力

泰宗(4169)冬蟲夏草口服錠開始新藥授權

 

 

從一剛開始就把藥看懂 這樣就能逢低承接

   如果能夠在基亞(3176)把肝癌新藥看懂,並且能夠堅定擁抱持股,那就真的發財了,因為一年半以前基亞股價從22 元起漲,到本週為止最高價450 元左右。

 

當初基亞肝癌藥PI88

   最大爭議在於:這是一顆降低肝癌復發機率的藥,為病人多爭取3 6 個月的生命或降低25% 的復發機率,這樣病人願意多付出50 萬元臺幣療程,並忍受100 多針的治療痛苦嗎?

   坦白說,我內心一直存在這樣的疑問。因為50 萬元對有錢人而言沒有什麼困難,很容易拿的出來,可是對於窮人而言,50 萬元可就不是小數目。因此,會有多少人使用PI88 呢?市場當時討論很大。

   時至今日,我們要討論的已經不是多少人會去施打PI88,我們要討論的是:怎麼沒在基亞從22 元漲到60 元時看出「第一顆新藥」、「唯一一顆藥」對病人的價值。

   我們要深刻記住的是:不要從分析師、健康人的角度去看新藥價值,我們必須蹲下來、彎下腰來設想,希望病人痊癒的心情,希望用一切金錢去換取健康的心情。

   基亞肝癌是、浩鼎乳癌是、中裕愛滋病是、智擎胰臟癌是、因華糖尿病是、泉盛過敏抗體是…. 而這些新藥是上帝的開出的藥方,祈禱有效。

 

最大的醫療市場在2020 年後在中國

而中國的醫療什麼都缺

   中國人喜歡喫藥,可是最多的需求是每日的保健需求。醫院那是病人去的,醫院那是不得已纔去的,中國人喜歡喫成藥、喜歡傳統老祖宗的保健方式來養身,這是大市場。而中國人的飲食習觀很不好,一雙筷子在盤子裡翻來翻去,傳染病都在裡面散播擴散,BC 型肝炎在中國相當普遍,令人高興的是已經有三期臨牀的藥控制,連冬蟲夏草都要開發口服錠了,那就是興櫃生技公司泰宗(4169)。

  第一財經週刊整理出泰宗的完整佈局優勢:

第一大亮點:B肝新藥授權金上看億元美金!最快2016年入帳。

第二大亮點:布達拉的冬蟲夏草,菌絲體的授權金可以先拿1億新臺幣。

第三大亮點:泰宗擁有4個產品項目的授權金,可以為泰宗的EPS貢獻5元!

第四大亮點:泰宗不但有肝癌新藥的生技夢,還有保健通路的基本盤。

第五大亮點:泰宗在肝臟領域的產品線極為完整,是製藥業的變形金剛。

   我們在生技股的投資最常犯的幾個毛病是:用當時的股價來判斷生技公司的價值、用分析師的財務計算角度來看新藥價值、用本國人的眼光來看當地市場、用本益比的角度看新藥價值、用股價漲幅來說服自己不願追高買進。

   我的意思當然不是勸追高買進,因為生技股的風險是很大的,很多魚目混珠的假新藥公司,而國內投資人又都還懵懵懂懂的摸索階段,大膽冒進當然是危險的。但我要說的是:早些看出新藥的市場價值是可貴的。而新藥的市場價值又建立在「公司虧損」、「淨值很低」、「頻辦現金增資」等等不利傳統價值投資的觀念裡打轉。我認為臺灣的生技產業猶如美國矽谷的電子創業潮,全世界只有臺灣有著潛力無比大的機會。

 

基亞有沒有泡沫?!我認為沒有

  生技股的泡沫如何定義?生技股本來就不是本益比的觀念,而新藥公司的股價在三期臨牀實驗過關前一定「先行」反應過關的樂觀心態,當然如果新藥未能如預期過關,股價肯定會有大幅度波動,那如果過關呢?臺股的股王2000 元、生技股王的500 元都會擋不住生技股的漲勢!

   我不是超級樂觀的一派,否則現在基亞450元都應該建議繼續投資,因為PI88 如果過關,EPS100200元的公司將是出現在生技股而非電子股。

  基於對新藥價值的評估,有些新藥公司的市值目前仍是偏低。例如本期的植物新藥公司泰宗、口服胰島素的因華( 上一期封面故事)、前兩期封面故事的中裕,過敏抗體的泉盛(4159),還有很多生技公司的市值在未來一年還會有很大成長空間。

 

最有優勢的產業 可以適用多少本益比

  臺灣未來的投資方向是要找出中國不及、亞洲趕不上的產業做最優化的策略投資,而中國這幾年電子產業已經大躍升起來,單單對於醫療產業、新藥產業還處於一籌莫展的追趕狀態,更有趣的是:新藥公司沒有被追趕的憂慮,因為一旦新藥專利拿到手就是15 年的絕對領先!

  植物新藥最強的在臺灣,不在中國。乳癌、愛滋病最強的在臺灣,不在美國。針劑轉口服最強在臺灣、不在歐洲。貼片經皮吸收最強在臺灣,不在日本。你說,臺灣生技股佔有多大機會啊!

 

 

全文轉載自第8期君安第一財經週刊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及轉貼全文或部分文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