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原名趙匡義)比其兄長趙匡胤小12歲,故而趙匡胤走南闖北四處遊歷時,趙光義尚是毛頭稚子。《宋史·太宗本紀》記載,趙匡胤、趙光義所在的涿郡趙氏一門,本就多出文才武略之輩。其父趙弘殷甚爲驍勇善戰,深得後唐、後漢、後周多方賞識,趙匡胤早年即是步父後塵,才逐步受到後周柴榮器重。

  有父兄如此,趙光義自小卓爾不羣,少時刻苦習文練武夙夜用心,待趙光義學成出閣時,一切已水到渠成。兄長趙匡胤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心腹肱骨,身兼殿前都指揮使、忠武軍節度使數職,等於爲趙光義打開了一條坦途,趙光義直接追隨兄長麾下歷練。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柴榮御駕親征,趙匡胤掌持水路大軍爲先鋒,19歲的趙光義跟隨衝鋒陷陣。

  最有意思的是,他還曾寫過戒酒詩。翰林承旨蘇易簡雖才華橫溢,卻嗜酒如命,趙光義就親筆寫了勸酒、戒酒二詩賜給了他,還讓他對着自己的老孃吟讀。蘇易簡從此上朝值班的時候再也不敢喝酒了,可回到家私下裏照喝不誤。後來蘇易簡終於因酒致病,不治身亡,趙光義還嘆息道:“蘇易簡竟因爲杯中物送了命,太可惜了。”

  不過趙光義寫的詩雖多,卻大都佚失沒有流傳下來,究竟寫得如何不敢妄測。(會和乾隆的水平相當嗎?)不善文的趙匡胤卻留下一首《日出)詩:“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流星趕卻月。”文字並不精巧,但境界宏張,氣勢逼人,流傳很廣。

  一心想在“文”上超過哥哥的趙光義,要是知道千年之後是這個樣子,心情會怎麼樣呢?估計會鬱悶死。

  趙光義詩寫得如何不得而知,但書法確實很高明,不僅在歷代帝王中是出類拔萃的,就是和別的書法家也有得一比。他精通草、行、飛白、篆、籀、八分書,羣臣都以能夠得到他的作品爲榮。他曾飛白書“玉堂之署”四宇,賜給那個喜歡喝酒的蘇易簡,蘇易簡得到了皇帝的墨寶,便邀請好友畢士安等前來觀賞,一起分享他的榮耀。

  趙光義繼位後首先改年號爲“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任命其弟趙廷美爲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侄趙德昭爲節度使和郡王,趙德芳也封爲節度使。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稱爲皇子皇女,宋太祖的三個女兒爲國公主。宋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而一些宋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趙光義都予以赦免。

  不過,趙光義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宋太祖朝的大臣。此外,趙光義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便於控制。

  趙光義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他在位時期,第一次科舉就比宋太祖時代最多的數字猛增了兩倍多。科舉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