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儒被成祖夷十族的說法是在靖難發生100多年後的正德年間,由祝枝山所著的《野記》中第一次出現!

《明實錄》是明朝修訂的,記載:丁丑,執奸惡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咸伏其辜,磔戮於市"。沒有任何關於方孝孺被株十族的記載

《明史》是清朝人所修其中寫道:「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詔,孝孺投筆,且哭且罵。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辯不屈。遂與孝孺同磔於市,皆夷其族」。一般情況下,為了某些政丶治需要,清朝編撰的明史對明朝的皇帝多有貶損,可是,就在這樣一部史書中竟然沒有任何關於方孝孺被株十族的記載。

《寧海縣誌》記載:「明朝萬曆年間,萬曆下詔為方孝孺平反,並賜給祭田,將孝孺公次子中憲後人從松江府華亭縣尋回,世居浙江寧海至今。」。  

《松江府志》載,方孝孺的摯友原刑部尚書魏澤不但沒被殺,反而收留了方孝孺的九歲兒子方德宗。  

《鄞縣誌》記載:方孝孺長子中愈之後方九成,自明萬曆年間,由慈溪遷至鄞縣,居於白岳鄉方家。在慈溪時姓朱,到鄞縣後複姓方,方九成為此始祖。 

可見方孝儒被成祖夷十族的說法就像張獻忠剿四川一樣,就是以訛傳訛,三人為虎,謊言重複一千遍就變成了史實。


歷史上有皇帝下令滅某某臣子的九族,但是傳說歷史上有被滅掉十族的臣子。

那什麼是九族呢?又什麼是十族呢?

按照明清兩代的法律解釋九族者即是父宗這一支系:從自己算起往上算四代,高祖父母、曾祖父目、祖父母、父母。又往下算四代:子、孫、曾孫、玄孫。

就在靖難之役之前燕王謀士道衍和尚姚廣孝對燕王說起方孝孺,對燕王說,南京城破,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希望不要殺了他,殺他天下讀書人種子絕矣。

方孝孺何許人?值得姚廣孝如此器重。

明洪武十五年,因吳沉、揭樞的舉薦,明太祖召見了他。明太祖欣賞他的才華和舉止,對皇太子朱標說,「此庄士,當老其才」。意思是說他是個品行莊重的人,你應該用他到老。後來他被仇家牽連,被逮捕到了南京,明太祖看見他的名字就把他的釋放了。

明洪武二十五年,有人舉薦他,明太祖說現在還不是用他的時候。後來建文帝繼位就啟用了方孝孺。

明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靖難之役成功,破南京城。建文帝不知去向。朱棣破南京城命方孝孺起草登基詔書,對方孝孺說:『希望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本打算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故事』。方孝孺說:『成王在哪』。朱棣言:「成王已經自焚」,方孝孺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答:「國家依賴成年的君主」。方孝孺言:「那應當立成王的弟弟」朱棣言:「那是我們朱家的事」,朱棣示意左右將紙筆給方孝孺命起草詔書,說:「詔書非得先生起草不可。」方孝孺將筆擲於地,邊哭邊罵說:「死就死,詔書決不可擬」,朱棣言:「先生難道不顧及您的九族嘛?」方孝孺言:「不要說九族,十族也不怕」。

就這般,加上方孝孺的門生在內十族被殺。

但是依據《明史 方孝孺傳》方孝孺事件被殺的847人,並未說被滅十族。《寧海縣誌方孝孺傳》和黃宗羲的《文正學孝孺》等大量文獻都記載了方孝孺被殺十族。

雖說被殺八百多人,但還有流放之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方孝孺一族被滅,唯有方克勤的弟弟方克孝。


被誅滅九族,已經是很可怕的事情了。居然還有誅滅十族的說法。這個說法直接指向了明成祖註定,把朱棣描述成了一個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心胸狹隘容不得忠臣才子的暴君。由於有朱棣一怒之下誅殺大才子方孝孺的傳說,朱棣的歷史名聲被蒙上陰影,甚至遭受長期的鄙夷。很多人據此把朱棣看成是大混蛋,認為朱棣得位不正,還如此的殘暴,不是一個好皇帝。儘管朱棣在明朝歷史上,甚至是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算得上雄才大略,對國家有貢獻的傑出君主,但就這個「誅殺方孝孺」的醜聞,讓朱棣成為一個商紂的壞蛋。人們想不起賴朱棣做過什麼好事情,有過什麼歷史貢獻,偏偏就記得他誅殺了方孝孺的十族,一邊同情方老夫子的不幸遭遇,對他反抗朱棣的暴政拍手叫好,又加深了對朱棣的鄙夷之情,認為朱棣是一個依靠陰謀和殺戮上位的暴君。

朱棣確實在推翻建文第朱允文統治後,誅殺了一批建文帝的鐵杆支持者。這些人都是之前拚命鼓動建文帝削蕃,向他們開刀的朱允文身邊的高級參謀,也包括大儒方孝孺。但是,朱棣也僅僅是將方孝孺凌遲處死而已,根本沒有屠滅方孝孺的十族。將方孝孺凌遲處死,這是確實過分了,也顯得朱棣很殘暴,這是因為朱棣想要殺一儆百,警告和震懾那些還在暗中支持朱允文的反對派。但朱棣確實沒有屠滅方孝孺十族,否則,他為了震懾天下臣民,也應該大張旗鼓的寫進史書。可是 沒有史書予以記載。記載方孝孺被「誅殺十族」的來源,是方孝孺去世100多年後江南大才子祝枝山的「自媒體公眾號」,沒有什麼可信的程度,完全就是小說情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