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馬吉老師這個人,文藝,不喜言談,但待人親近。畢竟20多歲的年齡,也不會古板老成,今天我們不說壺,就說說他的學藝經歷,您只需靜靜感受便可。

……......……………………………......…………………

馬吉

|

|

生活歸於平淡,內裏卻近乎絢爛,他身上沒有虛張聲勢,沒有繁華堆砌,只有純粹的安寧的靈魂。

馬吉,會制壺,能制壺,但並不是與身俱來的本事。

2007年,剛完成學業的馬吉,進入徐秀棠藝術館(長樂陶莊)學習全手工制壺。制壺不比讀書寫字,除了具備紮實的功底,要做出好壺,很難。

打泥條、拍泥片,咚咚...咚咚咚...,這樣的聲音對從小生長在鎮上的馬吉來說並不陌生,但師傅遠遠的看著,不說一句話,陶莊裡的人都知道,這是師傅的暗語「不行!」

馬吉老師笑著說「多虧師傅教導嚴格,不然今天就後悔了。」教不嚴師之惰,似乎中國傳統文化中,老師自始至終都是這樣的角色。所幸教導沒錯,被約束的方方正正,不得半點兒含糊,打好基礎,才能做好紫砂壺。

整整一年,馬吉早進晚出於陶莊,心無雜念,只打泥條,彷彿修行般認真虔誠。泥的方圓薄厚,靠長期練習才能掌控,一隻手輔助,一隻手不停拍打,從清晨到日暮,光線流轉於手上、肩上、背上,彷彿又回到了昔日的校園,但此刻有的卻是風聲雨聲搭子聲,以及全身的肌肉痠痛。

|

|

打泥條的本事學好了,制壺之路該如何走?

2010年,他懷揣一顆求學之心轉輾至範永良大師的紫砂藝術館,跟隨其子範卓羣老師系統學習制壺。師傅近距離教授其制壺技藝,圍身筒,做壺嘴,試泥、燒制......等等。馬吉心性純良,又好學,深得師傅喜愛,兩年求學經歷讓他懂得,學習的重要性,於是後又隨高俊峯老師,學習花貨技藝。

23歲,馬吉已有幾款作品略獲殊榮,獎拿了幾個,名氣也越來越響。旁人以為他要自立門戶,開始賺錢了,誰知他又跑去學花器,不免感嘆幾句,他胸中的抱負,他人大概不會懂。

行走於丁山古南街上

有人說他傻,會做壺了,不賺錢反而跑去學習花器,純屬浪費時間。他不語,在某種層面上講,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而他選擇更有意義的事,得失並不重要。

花器不比光器,看似生動有趣,製作難度卻更上一層。馬吉喜歡挑戰自己,也有一顆求知之心。做壺沒有其他圈裡的繁文縟節,手藝人靠手藝喫飯,好東西就無需太多語言。

在顧景舟故居參觀學習

隨高俊峯老師學習的這段時間,他虛心求教,觀摩學習,世間萬物皆可幻化成心中所想,眼中所見,好的創意是花器的靈魂,活靈活現的作品就是匠人手藝的體現。

用相機記錄所見

專心做壺瞬間

這樣想來,馬吉明白了自然與創作完美結合的重要性。一有時間他就跑去山裡,觀察蟲子爬動、樹葉形狀、脈絡,花草舒展、凋零,在他眼裡這些都是珍貴的創作題材。

原本花器是女孩熱衷的手藝,他倒也頗具慧根,知識不分高低,學問也應包容性別,做花器不僅要心靈手巧,更要喫苦耐勞,馬吉能喫苦,三年的求學之路對他來說倒也不難。

|

|

16年,聽聞馬吉拜其姑父王福君為師後,同年,其與夫人瀋陽成立個人工作室,時至今日他一直在學習,至少我們聽到的是這樣。現在他整天忙碌於自己的工作室,妻子一旁協助,同時也有自己的創作,日子美滿幸福,他很知足。

在旁人人眼裡,不能功成名就,怎可安然一隅,但他是紫砂匠人,是馬吉。

很多人的一生都被洪流裹挾著走,大腦也被現實禁錮。但他是清醒而獨特的,不迷失,不隨流,也從不奢望所有的付出都兌換成金錢或功名,十年,他更願意苦學技藝,清心明志,恐怕這纔是激發馬吉不斷刷新大眾視野的源頭,身處其中的人如此悠然自得,與之共鳴的人又有何憂?

時光縮影下的努力:

在第十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作品《禪鍾壺》獲「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在2011年紀念辛亥革命勝利100週年「百年共和」紫砂千壺展創意設計大賽中,作品《祥雲四方》獲得最佳文化創意獎。

在2012年陶藝創新作品展評活動中,作品《聞雨》被評為金獎。

在2013年中國廈門茶葉、茶具、茶文化博覽會精品茶具展評中,作品《福道》獲得金獎。

在2014年,作品《玉龍禪鍾》被宜興市徐悲鴻紀念館、宜興市美術館永久收藏。

在2016年中國名茶博覽會碧螺春文化節中國紫砂藝術精品展中,作品《合福》獲得銀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