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產生於一個無限密實的小點,之後逐漸膨脹,宇宙的膨脹會因引力作用逐漸慢下來,這就是大爆炸宇宙論。事實是否如此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爲宇宙中的物質太少,它們的引力無法將逃離的星系重新拉回來,宇宙將一直膨脹下去。

1964年對天文學,尤其是對宇宙學來說,可謂標誌性的一年。是年,“宇宙大爆炸”理論終於成爲關於宇宙起源的主流學說。接着,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位工程師終於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那是理論家一直預言的大爆炸的餘燼。

第三個大發現,是天體物理學家早就預言的中子星。

半個世紀過去了,宇宙學的進展又如何呢?

繁星閃爍的夜空給人一種深奧莫測的感覺。但對宇宙學家來說,遠遠超過它們的,是兩個神祕的客體,即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不知道它們是什麼,它們似乎就是一切。

這一對幽靈使我們懷疑,科學界花了半個世紀小心翼翼建立起來的宇宙學模型是否正確。根據我們的標準宇宙學說,在大爆炸後一瞬間,宇宙中介入了一個暗的、未知的客體,學界稱之爲暴脹場(它具有斥力,類似暗能量,但遠比後者強烈得多)。這就意味着存在無數宇宙,它們絕大多數跟我們的宇宙大不一樣,隱沒在我們的視線之外。

我們標準宇宙模型的物理基礎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出於一個簡單的觀察,發現所有客體的引力質量正好等於對其加速的反抗力,也即慣性質量。從這裏,他推導出一些方程,說明空間如何被質量和運動所彎曲,以及我們如何把時空的彎曲看作引力。蘋果掉到地上,按愛因斯坦的說法,是因地球的質量彎曲了時空。

相對來說,在一個較小的引力環境(諸如地球)中,廣義相對論的效應類似於早先的牛頓理論:他把引力視爲在一個瞬間通過兩個個體之間的力。但在強引力場中,二者的結論就十分不同了。

在宇宙中,引力是統治者,因此,在模擬整個宇宙的運動和行爲中,廣義相對論是我們最佳的工具。然而,因爲其方程極爲複雜難懂,物理學家通常將其簡化來求解。因爲宇宙的物質分佈相當均勻,只要將一個數據———宇宙的物質密度———帶入愛因斯坦的方程即可。

最初,愛因斯坦爲了求解宇宙學方程,引入了一種不活潑的、分佈密度均勻的塵粒。結果是,宇宙在其引力作用下開始收縮。愛因斯坦認爲這是一個問題,因爲當時科學界的觀點是:宇宙應是恆穩態的。愛因斯坦對其方程略做修改,添加了一個新項,以保證真空空間中的能量密度處於不變,而其引力顯現爲排斥,也就是說宇宙是在膨脹。

爲此,他又引入了一個“宇宙學常數”,以使宇宙既不膨脹也不收縮。1929年,天文學家的觀測表明,宇宙確實在膨脹。愛因斯坦稱“宇宙學常數”爲他的最大失誤。

有些旋轉速度極快的星系,其單個天體的慣性質量已經遠超過維繫整個星系存在的引力了,可它們還在這個星系裏運轉,完全沒有逃脫的跡象。是什麼在維繫着星系的存在?

此後,人們就應用這一相對論方程,來解釋一個膨脹的宇宙。他們獲得一個宇宙學模型:宇宙產生於一個無限密實的小點,之後逐漸膨脹,宇宙的膨脹會因引力作用逐漸慢下來,這就是大爆炸宇宙論。事實是否如此呢?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爲宇宙中的物質太少,它們的引力無法將逃離的星系重新拉回來,宇宙將一直膨脹下去。

隨着觀察技術的進步,宇宙“幽靈”開始出現。第一個關於暗物質的“噩耗”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不過那時只有個別天文學家承認它的存在。到了20世紀70年代,天文界觀察到一些奇怪的現象,有些星系的旋轉速度非常快,其相互之間的引力根本不足以把它們“拉住”,因此,科學家推斷,在它們之間可能存在大量的看不見的物質提供着額外的引力,使星系得以維持,而不至於散架。星系羣反射到地面的星光出現的彎曲和它們運行的狀態,也反映着暗物質的存在。

總的來說,似乎需要5倍於可見物質的暗物質存在,才能解釋上述現象。但至今人們還是難以摸清暗物質的特性,它似乎超越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雖然科學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我們還未在地球上看到或製造出暗物質。不過,它們只是稍稍改變了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在相對論中,認爲其引力效應跟普通物質是一樣的。這些暗物質引力太小,不足以阻止宇宙的膨脹。

理論上,在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後,宇宙空間會因受到其中的物質和運動的影響而彎曲。可事實是,它幾乎是完全扁平的,這意味着可能造成宇宙彎曲的力量被抵消了。是什麼力量抵消了這些彎曲?

第二種看不見的東西,需要現有物理理論做出很深刻的改變才能解釋。

20世紀90年代,天文學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精確地跟蹤了宇宙的膨脹。他們測量了超新星Ia的爆炸,結果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脹,似乎有一種斥力在起作用,它遍及整個宇宙。

而這可能是愛因斯坦“宇宙學常數”的復活,真空中存在的一種能量可以產生一種斥力。雖然粒子物理學家努力解釋爲何真空空間應具有很小的能量密度,但富有想象力的理論家卻提出了多種看法。比如,宇宙中存在迄今未知的粒子,它能產生能量場;還有一種說法是這些能量來自可見宇宙外的力或者別的維度的能量。

宇宙學家試圖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尋求答案,因爲它那裏有早期宇宙的信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大爆炸30萬年後第一批原子發射的,構成了一幅昏暗的圖形,揭示出幼年宇宙或密或疏的密度分佈。通過一些典型的點,宇宙學家可以繪出其範圍。理論上,宇宙空間會因受到其中物質和運動的影響而彎曲。可事實是,它幾乎是完全扁平的,這意味着造成彎曲的力量被抵消了。是什麼力量抵消了這些彎曲?

根據已有的數據,科學家列出了一張宇宙配方:宇宙中普通物質的平均密度爲0.43×10-24克/立方米,佔宇宙總能量密度的4.5%,暗能量爲73%,暗物質爲22.5%。

然而,我們必須建立一個精確的模型,以解釋爲何不論從哪個方向看,宇宙都顯得十分均勻。今天被廣爲接受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包含第三個奇怪的因素:在宇宙誕生後的一瞬間(在10-36秒時),出現了一個壓倒性的力量———暴脹場。暴脹場引發了宇宙爆炸性的膨脹,使得宇宙的體積一下子擴大了1025倍。 暗物質似乎產生了星系和其他天體結構,暗能量意味着宇宙將加速離散,在遙遠的未來,它將面臨一個冰冷且孤寂的局面。而這一切,似乎意味着新的物理學的誕生。也許,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未知的、被深刻誤解的世界之中。

當暴脹期結束,暴脹場就轉變爲物質和輻射。場中的量子波動在密度上變化很小,它們最終成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點,也即今日的星系。這個推斷跟我們的觀測事實相符,但它也給物理學概念帶來了麻煩。暴脹場一度被視爲宇宙的全部內涵,可宇宙的起始點仍含有許多謎,比如暗物質、暗能量,更有甚者,暴脹一旦開始就永不停止,它將創生許多宇宙區域,它們都將脫離我們的宇宙。這一多宇宙論,使得許多宇宙學家更堅決地要求修正標準宇宙學的基本假設。

同時,這個標準模型也面臨着一些觀測的質疑:大爆炸在理論上製造出的鋰7,遠多於它的實際存在;該模型未能解釋微波背景輻射中的某些特徵;爲何沿着某個視線看過去,星系都偏向於左手自旋。而最近發現的一個超大星系結構,其尺度達40億光年,使得之前的假設———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的———遇到了挑戰。

也許這些問題會隨着觀測數據的增多自行消失,但有一個問題卻難以解釋。這個問題,就是哈佛大學的宇宙學家R.科什納提出的———暗能量和暗物質究竟是什麼?他曾參與20世紀90年代末那次揭示宇宙在加速膨脹的超新星觀測。

暗物質似乎產生了星系和其他天體結構,暗能量意味着宇宙將加速離散。在遙遠的未來,宇宙將面臨一個冰冷且孤寂的局面。而這一切,似乎意味着新的物理學的誕生。也許,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未知的、被深刻誤解的世界之中。

自從愛因斯坦的塵粒宇宙模型建立以來,其數學基礎從未變動爲基礎建立的,只是填充了更多細節和動態。也許,真到了該修正的時候了。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在實驗室裏發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就難以建立關於暗能量的物理基礎。

科什納說,把這些問題視爲挑戰,“並不意味着我們的理論有缺陷。它給我們的是一種鼓舞,並非絕望”。在我們有關宇宙的數學模型中,存在着某種基本的差錯,可是我們迄今仍未找出究竟錯在哪裏。

或許量子引力理論可以告訴我們應走向何方,又或許某個新的觀察結果能夠讓我們重新構建相對論的宇宙學,這勢必涉及相對論和量子論的結合。用相對論描述宏觀世界,諸如星球、星系和宇宙,顯得很可靠;而量子論在微觀世界,諸如分子、原子和亞原子粒子上遊刃有餘。想要充分了解宇宙,我們必須知道它如何從一個微小的初生宇宙變成今日的狀態。我們想回到大爆炸的起點,就必須把這兩種理論結合起來。物理學家已爲此花了近30年的時間,可是仍未有喜人的結果。爲什麼會如此艱難呢?

最關鍵的一點是,這兩個理論仍處於不相容的狀態。宇宙最本質的東西是時間和空間,可是這兩個理論對它們的表述大不相同。相對論的時空是一個平滑的、四維的大片;而在量子論中,空間是由無數10-35米的小塊組合而成的,並且從不將時間看成真實的、可觀察的存在。

那麼,這兩個理論孰是孰非呢?大多數物理學家都認爲量子論是“對”的。因爲它的數學結構是如此成功,通過它可以看到世界。但另一方面,量子論的概念看上去是如此怪異而不合事實,是反直覺的,跟客觀存在毫無相關性。就目前來看,科學家對這兩種理論的結合並不看好。

也許,我們正處在新物理學誕生的前夜。

大多數物理學家都認爲量子論是“對”的。因爲它的數學結構是如此成功,通過它可以看到世界;可是,量子論的概念看上去是如此怪異而不合事實,是反直覺的,跟客觀存在毫無相關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