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522,我在北捷殺人案隔天寫的文章從犯罪心理學淺談北捷殺人案,這兩天重讀,不免感慨兩年過去了,政府未從根本作為,而隨機殺人悲劇又再次發生。

 

今天我對一個小學中年級的孩子進行麻醉,給予麻醉前少不了要與孩子說幾句話安撫,這個孩子十分鬼靈精怪,問了我好幾個關於麻醉的童言童語,我讓孩子睡著、對他完成插管後,不免想到這個孩子是否知道昨天發生的悲劇呢?他是否對這個事件感到好奇與不安,他會不會對家人提出許多疑問,他的家人或老師又是怎麼回答他的呢?資訊爆炸的時代,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們無法隔絕在聳動的新聞以外,過濾新聞資訊,讓孩子接受正面與善的訊息,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仍能明辨是非,這是現代父母的課題,很困難,尤其是當成年人自己也沒準備好接受這些訊息的時候。

 

當小燈泡的母親展現出驚人而令人感佩不已的高度,用理智的語句提出「隨機殺人事件,兇嫌當下是無理智的,不是靠立什麼法解決這個問題,希望能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來讓這樣子的人來消失在社會上面,我希望我們以後的子子孫孫都不要出現這樣子的人當親眼目睹愛女慘劇的母親還能勇敢地說出這一番直指悲劇核心的話語,與小燈泡非親非故的人們,作了些什麼?

 

首先是有人拍攝了小燈泡遺體未蓋白布的照片。

 

我認為去拍攝這樣照片的人的心,並不會比兇手高貴到哪裡去。拍攝的當下,內心的動機是什麼?出於真正的憐憫與同理,絕不會不尊重去逝者與家屬,去拍下這樣讓人不忍卒睹的畫面,拍攝者就算有再多理由,都必定包含了一種獵奇、準備拿來炫耀、抬高自身話題引爆性的目的。而將照片散布者,也必定存在某種唯恐天下不亂、或是企圖藉由他人之不幸加強自身安慰的想法,真正關愛罹難者與其家屬、思考解決之道者,難道會認為這樣的照片有所助益嗎?

 

再來是包圍與毆打兇犯的人

 

網路上有人講得很直白:「不趁現在揍他,等他被關起來就沒機會揍了!」而今天新聞披露一名演員正是昨日狠狠重擊兇犯正面者,該演員立即被冠上一個十分英雄的綽號「正拳哥」,網路上充滿對該演員的行為讚揚,有人甚至寫下「謝謝你替台灣人出一口氣!」該演員亦在自己臉書上提及「小妹妹,這拳哥哥幫你討回來的」。慢著,小妹妹已然逝去,是誰要求這些正義使者討回什麼呢?台灣人當真認為押解過程中的一陣暴打便是為這個悲劇出了一口氣?

確實在某些時候,暴力是解決事情的必要手段,例如假使在悲劇即將發生當下,有人及時將兇犯痛擊而免去或減低悲劇的傷害性,我想無論民情與法律,都是完全贊成。然而悲劇已經發生了,現在這些暴打,帶來的益處是什麼?小燈泡的母親,能因為看到這些畫面而感到一絲安慰嗎?如果既不能挽回悲劇,對受害者家屬又無正面幫助,這些暴力行為的短暫獲益者其實是出拳者自己,以及一腔怒意無從宣洩的民眾。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悲劇成了正義使者們各種積累的對現世不滿的合理化出口,一拳揮出,擊中目標,那些不滿不但隨著拳腳與目標肉體的狠狠碰撞而消解,同時還能在內心給予自己提昇自我形象,也許還能在與親友的閒談中帶有某些得意的說自己有揍到這個殺人魔,在眾人的同仇敵愾與讚美中再次獲得滿足,這樣抒壓的手段,真是比去夜市射飛鏢或是靶場打靶來的有成就感太多了。若是令人悲憤之事降臨己身,我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揮拳或口出惡言,我相信這些圍聚毆打兇犯的人們泰半是出於一腔憤怒的熱血而非有意識到自己的私慾,然而就結果而言,這樣的暴力行為只能帶給人們極短的宣洩,對看著畫面的成人們不但不能得到真正的平靜撫慰,對孩子們更是有負面影響。

成人也許能將這樣的暴力行為用公憤來解釋,但孩子無法將暴力行為的行使作區別,當價值觀還在逐漸形成未臻成熟的孩子聽著身邊的成年人指著電視螢幕說:

「打得好!就是該有人教訓他!」

「不把他打死還便宜他了!」

「打的真帥,替大家出了一口氣!」

孩子是否會將暴力行為跟著英雄化,認為暴力將是解決所有事務的好辦法?如果成年人回答:「喔,我當然不會這樣和孩子說。我還是會告訴小孩不能用暴力解決事情。」但實際上成人們就是正在用暴力宣洩他們對於一個悲劇的憤怒情緒,當一個受到讚揚的成年人不會成為家長或施教者在教育孩子時的楷模,那就代表這個讚揚必定有它的問題存在,既然你不會讓你的孩子去仿效這樣的行為,那麼你也不該吹捧它。

 

 

然後又是例行的撻伐廢死聯盟。

 

這個部分已經有太多人論述,我便不再多贅述。台灣目前仍有在執行死刑,而法治與獄所的客觀條件也還不足以達成令民眾安心的廢死。廢死支持者還沒達成其目標,倒是先成為每一次相關社會案件時人們悲憤的矛頭所指,減少了政府受監督的壓力,近幾年隨機殺人層出不窮,政府卻持續懈怠,未從家庭、教育從根做起,不得不說政府該感謝廢死聯盟幫忙承受了那麼多的輿論與砲火。

當教育成為軍備競賽,孩子的書包越來越重,年輕的父母們在低薪窮忙中拼命賺錢讓孩子學才藝,好備足應付多元升學的籌碼;父母們一身疲累返家,孩子也許還忙著各種才藝補習的課後作業,父母好好為孩子說一個故事、講解人生道理、分享生活點滴、彼此抒懷排憂的時間煙消雲散,能夠勉強一起吃個飯、睡得飽,是多少平凡家庭的最低奢求。

然而,當為人父母者也只能靠著自己的拳頭消解怒意,只能靠著網路上對兇犯與廢死支持者的詛咒啐罵抒發對事件的不安與擔憂,當孩子詢問我們對於這個事件的想法,連對自己的情緒與對事件的解讀都不夠成熟的我們,有信心給出一個合理、又讓孩子安心的解說嗎?兇犯殘殺的手段讓人驚悚憤怒,然而更讓人不安的是,社會瀰漫出合理暴力的氛圍。當孩子看著大人合理地說兇手活該被正面痛擊,下一次他面對事情的解決之道會是什麼?

我欽佩並感謝小燈泡的母親,目睹一切、失去摯愛的她最有理由謾罵與宣洩,然而她不但完全沒有這麼作,還第一時間在媒體面前發表了讓人心疼而理性的建言,這位母親的話語讓更多人提早開始冷靜、避免了更多人失控。政府對於身心衛生該更重視,對於毒品管列查緝應更嚴格,而從教育與家庭做起絕對才是長久的治本之道。治本之路往往漫長,也許成效未出前還會有更多犧牲者,陣痛期重典的並行有其必要,但這條路若政府與眾人沒有自覺該要進行,那麼台灣無論廢不廢死,小燈泡都不會是最後一個讓人民心痛而憤怒出拳的犧牲者。

 

請停止不適當的暴力氛圍瀰漫,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需要重建,好好聽進這個偉大的母親沉痛的建言,從家庭、從教育,來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社會上面。也許無法消失,至少能減少,以及當再次有這樣的人出現時,成熟的大眾可以將衝擊降低

當所有人的子孫都不再出現這樣子的人,我們的子孫也才得以安心成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