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是清末民初時期以袁世凱為首腦的軍事、政治集團,從1912年3月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起,北洋集團正式開始統治中國。

從1912年至1928年北洋軍閥末代統治者垮台,北洋軍閥統治中國前後共計16年,大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一、袁世凱當政時期

從袁世凱1912年篡奪辛亥革命成果,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開始,到1916年洪憲帝制失敗,在中南海居仁堂斃命止,袁世凱統治中國前後共有4年多的時間。

二、皖系軍閥段祺瑞統治時期

1916年袁世凱死後,與北洋軍閥素無瓜葛的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北洋頭號大將段祺瑞以責任內閣總理的身份掌握了北京政府實權。段祺瑞對內採取武力統一政策,對外與日本交好,北洋派內部也因權力之爭分化為皖系和直系兩派。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皖系大敗,段祺瑞黯然下台,其統治中國的時間也是4年。

三、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掌權時期

曹錕

吳佩孚(左))與段祺瑞

1920年直皖戰爭後,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戰勝了北洋前輩段祺瑞,取得了北京政府的控制權。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軍閥獲勝;1923年曹錕賄選當選總統,實權轉移至吳佩孚手中;1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直系大將馮玉祥倒戈回師,將總統曹錕囚禁,直系政權隨之倒台。直系軍閥統治中國的時間也是4年。

四、奉系軍閥張作霖統治時期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取得勝利,取得了北京政府控制權。1928年,張作霖被南方國民黨軍隊戰敗,倉皇逃回東北,途中在瀋陽皇姑屯被炸身亡。奉系軍閥統治至此結束,前後也是4年。

北洋統治時期,南方特別是西南一帶還同時存在著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政權和一些地方軍閥,所以北洋軍閥實際上未能統一中國。北洋政府總統也不是完全由北洋軍閥內部人士擔任,但實質上都是北洋軍閥的工具。

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十幾年間,北京政府前後更換了13任總統(包括臨時總統、臨時執政、攝政內閣和大元帥)、46屆內閣,真可謂是「你方下場我上台,城頭變幻大王旗」。在這背後,既是北洋軍閥內部爭權奪利的反映,也是中國社會不穩定的反映,更是帝國主義爭奪中國勢力不平衡的反映——北洋軍閥背後其實都有帝國主義列強的身影,一般來說,袁世凱親英美,段祺瑞和張作霖親日,曹錕和吳佩孚親英美。

一部北洋史,滿紙荒唐淚。


1911年,有人造謠挑撥滿漢官兵之間的矛盾,導致了武昌新軍兵變,武漢成立革命政府,黎元洪成為領導人,史稱辛亥革命,緊接著,南方數省宣布獨立,孫中山回國後,被推舉為反叛的南京臨時國民政府的領導人,於是,大清帝國的總理大臣袁世凱受命派出北洋新軍鎮壓叛亂,實際上,就是大清帝國軍隊之間爆發的戰爭,於是,袁世凱就審時度勢,逼迫末代清帝退位,末代清帝頒發退位詔書,將國家的權利和平移交給了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財政負責提供皇室的生活費用,並繼續允許溥儀住在皇宮,從而避免了戰亂。由於眾望所歸,袁世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國家結束了戰亂,實現了名義上的統一,北京國民政府成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直到1928年北京國民政府終結,南京國民政府成為了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由於革命黨人的不合作,在議會,在內閣中,搗亂,破壞,於是,袁世凱就想搞中央集權制度,最後引發了革命黨人的公開背叛,產生了割據一方的廣東革命政府。由於不認可北京國民政府,革命黨人就認為北京國民政府是北洋軍閥把持的軍閥政府。

北洋政府歷任總統

袁世凱(1912年3月10日——1916年6月6日 )

黎元洪(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 )

馮國璋(1917年7月12日 ——1918年10月10日 )

徐世昌(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

周自齊(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 )

黎元洪(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 )

高凌霨(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 )

曹 錕(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 )

黃 郛(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3日 )

段祺瑞(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 )

胡惟德(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 )

顏惠慶(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2日 ) 

杜鍚圭(1926年6月22日——1926年10月1日 )

顧維鈞(1926年10月1日——1927年6月16日 )

  張作霖(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 )

  北洋政府歷任總理

姓名  字 (生卒年) 籍貫(省縣)  任職日期職 銜 簡 注

唐紹儀 少川(1860-1938)廣東香山 1912.03.13-1912.06.27 國務總理 與袁世凱政見不合辭職

陸徵祥 子欣(1871-1949)江蘇上海 1912.06.29-1912.09.22 國務總理 因不容於國會稱病辭職

趙秉鈞 智庵(1859-1914)河南汝州 1912.08.20-1912.09.24 代理國務總理 國務院改組而去職

趙秉鈞 智庵(1859-1914)河南汝州 1912.09.25-1913.07.16 國務總理 因宋教仁案嫌疑稱病請辭

段祺瑞 芝泉(1865-1936)安徽合肥 1913.05.01-1913.07.16 代理國務總理 以陸軍總長代理

朱啟鈐 (1872-1964)貴州開陽 1913.07.19-1913.07.31 代理國務總理 以交通總長代理

段祺瑞 芝泉(1865-1936)安徽合肥 1913.07.19-1913.07.31 代理國務總理 以陸軍總長代理

熊希齡 秉三(1870-1937)湖南鳳凰 1913.07.31-1914.02.12 國務總理 因財政困難而辭職

孫寶琦 慕韓(1867-1931)浙江杭州 1913.07.19-1913.07.31 代理國務總理 以外交總長代理

徐世昌 菊人(1855-1939)直隸天津 1914.05.01-1915.10.26 國務卿不滿袁帝制辭職

陸徵祥 子欣(1871-1949)江蘇上海 1914.10.26-1915.12.21 代理國務卿以外交總長代理

陸徵祥 子欣(1871-1949)江蘇上海 1915.12.21-1916.03.22 國務卿改組內閣而去職

徐世昌 菊人(1855-1939)直隸天津 1916.03.22-1916.04.22 國務卿辭職

段祺瑞 芝泉(1865-1936)安徽合肥 1916.04.22-1916.06.29 國務卿袁世凱改政事堂為國務院

段祺瑞 芝泉(1865-1936)安徽合肥 1916.06.29-1917.05.22 國務總理 與黎元洪政見不合被免職

伍廷芳 秩庸(1842-1922)廣東新會 1917.05.22-1917.06.12 代理國務總理 以外交總長代理

江朝宗 宇澄(1861-1943)安徽旌德 1917.06.12-1917.06.24 代理國務總理 以步兵統領代理

李經羲 仲軒(1859-1925)安徽肥東 1917.06.24-1917.07.01 國務總理 因張勳復辟解職

段祺瑞 芝泉(1865-1936)安徽合肥 1917.07.14-1917.11.22 國務總理 與馮國璋政見不合令辭職

汪大燮 伯唐(1860-1929)浙江錢塘 1917.11.22 代理國務總理 以外交總長代理

王士珍 聘卿(1861-1930)河北正定 1917.11.23-1918.02.20 國務總理 因病請辭

錢能訓 干丞(1870-1924)浙江嘉善 1918.02.20-1918.03.23 代理國務總理 以內務總長代理

段祺瑞 芝泉(1865-1936)安徽合肥 1918.03.23-1918.10.10 國務總理 自知武力不容於國人請辭

錢能訓 干丞(1870-1924)浙江嘉善 1918.10.10-1918.12.20 代理國務總理 奉命解除國務總理

錢能訓 干丞(1870-1924)浙江嘉善 1918.12.20-1919.06.13 國務總理 受五四影響全體引咎辭職

龔心湛 仙舟(1871-1943)安徽合肥 1919.06.13-1919.09.24 代理國務總理 以財政總長代理

靳雲鵬 翼青(1877-1951)山東濟寧 1919.09.24-1919.11.05 代理國務總理 奉命解除國務總理

靳雲鵬 翼青(1877-1951)山東濟寧 1919.11.05-1920.07.02 國務總理 受安福系壓迫而辭職

薩鎮冰 鼎銘(1859-1952)福建侯官 1920.05.14-1920.08.09 代理國務總理 以海軍總長代理

靳雲鵬 翼青(1877-1951)山東濟寧 1920.08.09-1921.05.10 國務總理 為排除安福系人員請辭

靳雲鵬 翼青(1877-1951)山東濟寧 1921.05.10-1921.12.18 國務總理 因財政困難無法解決辭職

顏惠慶 駿人(1877-1950)江蘇上海 1921.12.18-1921.12.24 代理國務總理 以外交總長代理

梁士詒 翼夫(1869-1933)廣東三水 1921.12.24-1922.05.05 國務總理 直奉戰爭失敗而被免職

顏惠慶 駿人(1877-1950)江蘇上海 1922.01.25-1922.04.08 代理國務總理 以外交部長代理

周自齊 子廑(1871-1923)山東單縣 1922.04.08-1922.06.12 代理國務總理 以教育總長代理

顏惠慶 駿人(1877-1950)江蘇上海 1922.06.12-1922.08.05 國務總理 請假出京內閣改組而辭職

王寵惠 亮疇(1881-1958)廣東東莞 1922.07.31-1922.08.05 代理國務總理 以司法總長代理

唐紹儀 少川(1860-1938)廣東香山 1922.08.05-1922.09.19 國務總理 未到任由王寵惠兼代

王寵惠 亮疇(1881-1958)廣東東莞 1922.09.19-1922.11.29 國務總理 失直系洛吳派支持請辭

汪大燮 伯唐(1860-1929)浙江錢塘 1922.11.29-1922.12.11 國務總理 不為直系津保派歡迎辭職

王正廷 儒堂(1882-1961)浙江奉化 1922.12.11-1923.01.04 代理國務總理 以外交總長代理

張紹曾 敬輿(1879-1928)河北大城 1923.01.04-1923.06.06 國務總理 迫黎元洪下台而辭職

高凌蔚 澤畲(1870-1939)直隸天津 1923.06.14-1923.10.10 攝政內閣總理 內閣攝政大總統職務

高凌蔚 澤畲(1870-1939)直隸天津 1923.10.12-1924.01.10 代理國務總理 新閣正式成立而去職

孫寶琦 慕韓(1867-1931)浙江杭州 1924.01.10-1924.07.02 國務總理 因曹左袒王克敏而辭職

顧維鈞 少川(1888-1985)上海嘉定 1924.07.02-1924.09.14 代理國務總理 以外交總長代理

顏惠慶 駿人(1877-1950)江蘇上海 1924.09.14-1924.10.30 國務總理 總統曹錕被囚而解職

黃 郛 膺白(1880-1936)浙江嘉興 1924.10.30-1924.11.24 攝政內閣總理 內閣攝行總統職務

段祺瑞 芝泉(1865-1936)安徽合肥 1924.11.24-1925.12.31 臨時執政 臨時總攬軍、民兩政

許世英 靜仁(1873-1964)安徽東至 1925.12.26-1926.03.04 國務總理 不滿段祺瑞之所為而辭職

賈德耀 昆亭(1880-1940)浙江瑞安 1925.02.15-1926.03.04 代理國務總理 以陸軍總長代理

賈德耀 昆亭(1880-1940)浙江瑞安 1926.03.04-1926.04.20 國務總理 隨段祺瑞下野而辭職

胡維德 馨吾(1863-1933)浙江吳興 1926.04.20-1926.05.13 代理國務總理 內閣攝行臨時執政權

顏惠慶 駿人(1877-1950)江蘇上海 1926.05.13-1926.06.22 國務總理 內閣會議後即行辭職

杜錫珪 慎丞(1874-1933)福建閩侯 1926.06.23-1926.10.05 代理國務總理 以海軍部長代理

顧維鈞 少川(1888-1985)上海嘉定 1926.10.05-1927.01.11 代理國務總理 以財政總長代理

顧維鈞 少川(1888-1985)上海嘉定 1926.01.11-1927.06.16 國務總理 因北京政局已到窮途辭職

胡維德 馨吾(1863-1933)浙江吳興 1927.06.16-1927.06.19 代理國務總理 以內務總長代理

潘 復 馨航(1883-1936)山東濟寧 1927.06.20-1928.06.03 國務總理 國務院解散隨張作霖出關


1916年袁世凱身死,才是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開始。

因為袁世凱雖然是北洋系軍閥的創始人,但是他在辛亥革命南北和談後屬於法理上的總統,而且是實權總統,所以不能算成軍閥。

而後的馮,段,吳,張等人才是擁兵自重,實質以軍政府統治國家,比如張作霖的安國軍政府,他們扶植的總統總理多是傀儡,有兵權者才能穩坐京師。

1928年北洋政府最後一任首領,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身死,北洋軍閥的統治才徹底結束。


北洋民國政府,在1912年正式建立起來。到1929年張學良易枳歸順南京國民政府為止。前後歷時17年。北洋民國政府,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建立起來的政府。袁世凱在武昌起義後,利用起義脅迫滿清政府退位。正式建立起北洋民國政府。在這之前有南京臨時約法政府,由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那時中國出現了兩個政府,即南京政府和北京的滿清政府。直到1912年民國政府正式建立起來,才結速了混亂的局面。1929年由於,北洋軍閥最後的領軍人物張作霖在1928年6月4號,被炸於瀋陽市三洞橋同日下午4時左右死亡,奉系由張學良接任司令。1929年由於日本鬼子的壓力,張學良選擇了易枳歸順倒向了南京國民政府。值此北洋勢利徹底結速在中國的統治地位。


北洋軍閥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華民國建國初期以北京為首都以天津為中心的中央政府與政治時期。北洋派於這段時間裡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權力格局中佔優勢地位,因而得名。北洋派領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先後擔任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直到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被國民政府替代為止。北洋軍閥政府曾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國對外蒙古領土完整作出過重要貢獻。主流觀點則以1912年3月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或1913年10月北京臨時政府結束作為起始點。

袁世凱

1912年3月10日到1916年6月6日 首任大總統

黎元洪

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 被段祺瑞驅走,副總統為馮國璋

馮國璋

1917年7月12日到1918年10月10日 代理大總統

徐世昌 1918年10月10日 1922年6月2日 第貳任,後被直系軍閥驅走 周自齊 1922年6月2日 1922年6月11日 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 黎元洪 1922年6月11日 1923年6月13日 復任,後被直系軍閥驅走 高凌霨 1923年6月14日到1923年10月10日 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 曹錕 1923年10月10日 1924年11月2日 第叄任,賄選,後被馮玉祥驅走 黃郛 1924年11月2日 1924年11月23日 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 段祺瑞 1924年11月24日 1926年4月20日 臨時執政 胡惟德 1926年4月20日 1926年5月13日 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政職 顏惠慶 1926年5月13日 1926年6月22日 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政職

杜鍚圭

1926年6月22日 到1926年10月1日 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政職 顧維鈞 1926年10月1日 1927年6月16日 國務院國務總理攝行臨時執政職 張作霖

1927年6月18日到1928年6月3日 安國軍陸海軍大元帥


應該是清帝退位後開始,1912年2月12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