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為傳統名篇,選自《後漢書》,作者範曄(398—445),是一篇精彩的人物傳記。文章以時間作為敘事線索,描述了張衡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地動儀是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瞭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快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但由於歷史久遠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記載。由此可見,張衡的地動儀原理已經丟失,更沒有實物傳世,後人只是根據其描述而製作了模型。再者,張衡的地動儀是先發生了地震而後感知的,並不是地震前預警到了,即使地震後感知,也無法具體知道在什麼地方發生了地震,只是指示一個方向罷了。當然,這並不能否定張衡在科學技術特別是地震研究方面的貢獻!


範曄《張衡傳》描述了張衡的生平事蹟,包括張衡不結交權貴、不喜歡做官,能夠仗義直言,批評當時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的奢靡之風!做到太史令後利用自己精通術數、動手能力強的優勢,開始進行科研,發明瞭渾天儀、地動儀等等事蹟!

至於主流科學界為什麼不拿「地動儀」預報地震。這其實是對地動儀的誤解。地動儀只是一個驗震儀器,就如同後漢書描述的一樣,它可以在洛陽記錄隴西發生的地震!即由它在地震後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位!而這和在震前預報地震毫無關係!就像日常醫院用的各種體檢的儀器一樣,它只能測出患者血壓高了、尿酸高了、血糖低了等等!而不可以能預測某個患者可能會在20天後得痛風等病症。即地動儀是一個被動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而不是一個可以主動預知地震的儀器。實際上直到現在,全世界也沒有那個國家和個人可以發明一個可以預報地震的準確發震時刻、準確發震地點及準確發震震級的儀器。至於日本等國家進行的地震預警,其原理也是利用電磁波速度遠快於地震波速度的原理,在破壞性極小的地震縱波到來時,提前告知民眾,以便民眾採取措施防範破壞性更大的地震橫波到來時的巨大破壞,從而達到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見其也是地震發生後的被動行為,不是主動的地震預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