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王碩 視頻/王學民 統籌/劉姝蓉】餘克勤,開國少將,從事解放軍院校工作達十七年之久,培養了一大批軍政幹部。曾任冀魯豫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第三軍分區參謀長、第八步兵學校校長、洛陽步兵學校校長,參與了四次反“圍剿”戰鬥和萬裏長徵,還參加過濟南、淮海戰役,並智取敵軍70輛卡車,這70輛卡車後來成爲了我軍首個汽車團。1955年,餘克勤被賦予少將軍銜,先後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及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餘克勤將軍

  近日,開國少將餘克勤之女餘豫東接受了大白新聞專訪。她回憶道,父親並不對他們溺愛,並教導她們自立、互愛、不怕髒怕累。父親的朋友很多,但她從未利用過自己的權力爲他人謀取私利,並告誡我們“路是自己走出來的。靠別人鋪路,自己順順當當地去走,最沒價值、最沒出息”。

  從放牛娃到開國將軍

  近日,餘克勤少將之女餘豫東接受大白新聞專訪。據她講述,父親餘克勤於1913年5月20日,出生在河南省固始縣方集鄉吳上樓村一個僱農家庭。8歲時,由於生活所迫,他的姐姐被送給人家當丫頭。爲保護妹妹、弟弟不被送人,餘克勤主動要求到地主家放牛、當長工。從此,在地主家受盡了欺壓和剝削。

  1929年11月,餘克勤在山上打柴的路上結識了一位張姓大哥,並得知中國已經有了共產黨,共產黨還有自己的軍隊叫紅軍。至此,年僅16歲的餘克勤毅然決然的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餘克勤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在3年後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任王樹聲軍長的警衛員。

  1935年12月,22歲的餘克勤隨紅軍左路軍過雪山草地,幾次險些喪命。紅軍到達天全、蘆山時,餘克勤被調到由“彭楊學校”改名組建的“紅軍大學”,任初級隊二區隊長。從此,開始了革命戰爭期間時斷時續的軍事教育生涯。

  抗日戰爭爆發後,餘克勤先後擔任陝北公學支隊長、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營長,冀魯豫軍區獨立支隊參謀長等職,在任教導第七旅代旅長期間,參加了反“動盪”鬥爭,隨後擔任冀魯豫邊區抗大陸軍中學副校長,協助時任司令員兼校長楊得志開展工作,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指揮員。

  解放戰爭中,餘克勤先後任冀魯豫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第三軍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華北軍區獨立第二旅旅長等職,並參加了濟南、淮海戰役。建國後,餘克勤開始擔任平原省軍區湖西軍分區司令員、六十八軍副軍長。1952年,從南京軍事學院畢業後,又先後任第三十一步兵學校校長、第八步兵學校校長、洛陽步兵學校校長及濟南軍區步兵學校校長,從事解放軍院校工作達十七年之久,培養了一大批軍政幹部。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1978年當選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同年9月14日,在河南洛陽病逝。

  參加反“圍剿”戰鬥,三過“鬼門關”

  一、墜馬後,頭被栽進脖子裏

  據餘豫東講述,父親在革命時期的反“圍剿”戰鬥中曾三過“鬼門關”。1934年8月,三十一軍九十二師政治委員楊朝禮率部夜襲青龍觀後第二日,父親餘克勤帶着一名通訊員騎馬送特急文件。行至中途,突然馬失前蹄,餘克勤隨之摔了下來。通信員隨即下馬扶着餘克勤詢問狀況,但餘克勤沒有回答,只是指了指自己的頭部。

  通信員不禁叫了一聲,他發現餘克勤的頭有一半栽進了脖子裏。通訊員冷靜下來,不得已用雙手捧住餘克勤的下頜,慢慢將頭往上提,一點一點的提了出來。

  多年後,餘克勤談及此事都感慨說:“那次多虧通信員急中生智,否則我就被悶死了。”然而,這次事故也讓他留下了腦震盪後遺症。

  二、所喂之馬被漲死,險被張國燾處決

  第二次發生在紅四方面軍主力轉向西線反攻期間。一次,餘克勤帶着一名通信員騎馬夜間去前線送信,並給馬餵了些豌豆,不曾想,在回來路上過河時,由於馬太渴便一直飲水,導致馬腹中的豆子發漲,剛回司令部便被漲死了。

  張國燾得知此事後,便稱要斃了他,後經過他人解釋,張國燾才得以平靜,後又稱那也得教訓一下。

  按照張國燾的命令,餘克勤的雙手被捆了起來,吊在房樑上,受到了鞭打。那以後,餘克勤的手腕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繩印。

  三、衝入敵陣,衣服被子彈打穿5個洞

  1935年1月22日,紅四方面軍發起了廣昭戰役。在其中一次作戰中,餘克勤帶領一個班衝入敵陣,冒着槍林彈雨打開了敵方300米防線。戰鬥結束後,他發現頭上戴的斗笠已被打掉,褲襠布也被敵人子彈打穿了5個洞,萬幸是的身體沒有一處損傷。

  隨後,戰友們稱他是福將,還有人說以後會當將軍的。

  智取敵軍70輛卡車,後來成爲我軍首個汽車團

  “父親還曾智取過敵軍汽車隊。”餘豫東稱,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爆發,餘克勤任湖西分區第三司令員。一天黎明前夕,湖西軍分區小隊長張大勇正帶着幾名戰士在隴海線上警戒,突然發現前方敵軍車隊向他們駛來。情急之下,張大勇選擇冒充敵軍長官,當敵軍頭車行駛到合適位置時,張大勇隨即跳到公路中間,厲聲喝道:“停車,怎麼掉隊了。”頭車司機以爲是長官訓斥自己,便按照張大勇的指示,帶着後方車輛將車隊開到了軍分區駐地。

  隨後,讓他們待命,並立即將情況彙報給餘克勤。餘克勤得知後讓張大勇帶着警衛班,將子彈上膛,快步走到汽車停放地點,並手持喇叭喊道:“汽車上的官兵聽着,你們被包圍了,下車放下武器集合,繳槍不殺。”

  車上的敵軍這才恍然大悟,但爲時已晚,只好下車。這支車隊有70輛卡車、100餘人,車上裝的都是汽油、炮彈和食品。最終,這些物資全部用於支援了淮海戰役。

  此外,餘豫東告訴大白新聞,軍區還以這些汽車爲基礎,組建了我軍首個汽車團,開赴前線,爲淮海戰役的勝利立了功。1950年,該團又跨過鴨綠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又立新功。

  餘豫東出生在戰爭年代,因“豫東大捷”獲名

  餘豫東於1945年2月出生在河南省莊林村一老鄉家。爲了紀念“豫東大捷”,故被起名爲“餘豫東”。她出生時,正值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戰鬥異常激烈,餘克勤當時作爲水東軍分區司令,母親司同蘭又是軍分區司令部機關黨支部副書記,都無暇顧及孩子,不得不將未滿半月的餘豫東寄託在當地百姓家餵養。

  餘豫東還依稀記得自己兒時在馬車上隨軍的場景,她還親眼見過士兵將遠處站崗的敵軍哨兵一槍打倒。

  據餘豫東回憶,父親每天晚上下班後,都要到孩子的房間去兩趟,看看他們有沒有蓋好被子。每天夏天暑假,他還會要求孩子們睡好午覺。此外,父親還常常利用週六晚上帶我們看電影,部隊組織的軍民聯歡會也帶我們參加。每天春節,還召開家庭文藝晚會,每人都要表演節目,父親會給我們講戰鬥故事,而母親也會來段豫劇清唱。

  餘豫東還記得,一年冬天的週六晚上,在洛陽二中上初一的她很晚還沒有回家,父親便步行到3公里外的公共汽車站接她。只是天色夜晚,怕黑的她下了車便氣喘吁吁的跑回了家,與父親錯過了。40分鐘後,父親匆匆回家看到她已經到家了,才放下心來。

  對孩子們從不溺愛,還制定了三個原則

  此外,她還回憶道,父親對他們兄弟姐妹從不溺愛,爲使他們從小養成好習慣,還制定了三個原則。

  首先是“自理”,父親和母親給他們6個孩子一人發了一塊花布當包袱,每人的衣服都由自己保管,每週洗澡換衣服要自己取,平時看書、做作業都要有計劃、有條理,每年開學離家時,都要自己整理自己的東西。

  其次是“大管小、大讓小”。餘豫東是家裏的最大的,平時會讓着弟弟妹妹,關心他們,也會幫他們洗衣服、檢查作業。同時,弟弟妹妹也要聽哥哥姐姐的話。餘豫東稱,這樣一來,家裏便形成了相親相愛、團結向上的風氣。

  最後是“從小事做起”。每個人都會力所能及地爲家庭盡義務,從飯前擺擺桌椅、端端菜,到大人種菜時,幫忙澆水施肥,或者撒菜籽、拔草等。飯後,一般都是女孩子洗碗筷,男孩子擦桌子掃地。

  讓孩子糞池邊喫西瓜,教育他們“沒有糞臭,哪有谷香”

  此外,還有一件事令餘豫東印象深刻。1956年夏天,父親餘克勤帶着他們到田間看農民種菜。經過一個糞坑時,她馬上捂住鼻子,還說臭。幾個弟弟妹妹見狀也學着她捂住鼻子,跑着離開了。

  見到這一幕,父親便大喝一聲:“站住!”隨後,又命令他們回來。父親指着地裏幹活的老農稱:“農民伯伯積肥澆菜、種莊稼,莊稼才能長得好。沒有大糞臭,哪有五穀香?”

  隨後,父親還特意選了離糞坑較近的瓜攤兒,給孩子們買西瓜喫。他們站在糞池邊喫着西瓜,也不再嫌臭了。自那以後,他們經常利用週末到地裏幹活,沒有一個怕髒怕累的。

  餘豫東:父親曾告誡走別人鋪好的路最沒出息

  餘克勤與妻子司同蘭

  在餘豫東的記憶中,無論在部隊,還是在地方,父親都有許多老熟人,其中有不少還是在他手下成長起來的領導幹部。在他的子女中,有的是軍級幹部,有的是廳級幹部。但他從未利用過自己的權力、關係和影響力爲他人謀取私利。

  他曾特別強調,不能讓子女利用老子的方便謀私利,還說:“如果開了口子,很可能會誤了他們一生。”

  最後,餘豫東還稱,父親經常對我們說:“路是自己走出來的。靠別人鋪路,自己順順當當地去走,最沒價值、最沒出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