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中智行,他們上次博鰲展示的車是紅旗,從公司名字和改裝車型就能看出是契合文中說的為國造車。A就是王勁,他之前呆過的大廠就是百度,而且「為中國締造無人駕駛」之前也是王勁宣稱的,支持的省市應該是江蘇省南京市,而且剛好有數億元天使輪融資,王勁是美國國籍,之前是百度的高管,看起來也差不多快到退休年齡了。


A的前公司應該是百度,猜測是中智行。王勁的公司。


0. 前言

0.1 角度

同樣一件事情,或者一系列事情,不同的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我曾經在2018年花比較多的時間關注自動駕駛行業,和一些企業,以及一些人才有過接觸;也跑過不少自動駕駛的測試道路,測試場,和去一些自動駕駛公司的辦公室門前和周邊「撿垃圾」和「偷窺偷聽」。

從一個獵頭的角度來看,我看到這個問題,圍繞創業者和求職者,我想到以下幾個問題:

  • 自動駕駛行業的創業者(尤其是創始人們),遇到的挑戰有哪些,怎麼應對算是比較得當?
  • 自動駕駛行業還是不是一個值得各類人才找工作的時候,值得了解的一個行業嗎?
  • 什麼樣的自動駕駛公司是要盡量不要去的?什麼樣的自動駕駛公司是要努力進入的?

0.2相關事件

一個事件可能促使人們想到了一些問題,但是單一的事件本身往往讓我們對問題回答比較喫力,數據多一些,可能對於同樣模型的效果會有比較大的提升。我現在想到的一些相關事件如下。

  • 中華網已經基本沒落了;
  • 鄧亞萍領銜的人民搜索也基本看不到了;
  • 搜索領域有一個「中國搜索」,現在也基本看不到了;
  • 曠視科技成立了黨支部,並且隨後和政府重要領導出訪歐洲;
  • Roadstar據說已經停擺,進入投資人清算階段了;
  • 目前能夠看到的很多產品,比如Ipod,Iphone,Ipad,Itunes store,App Store,Icloud,特斯拉汽車,都是美國公司研發出來的。

1. 中國的自動駕駛創業者們遇到的挑戰有哪些?怎麼應對算是比較得當?

任何領域的創業都當然面臨很多挑戰;按照什麼樣的思路去發現這些挑戰?或者發現一些挑戰以後,又應該按照什麼樣的方式去分類,從而能讓人覺得一目瞭然呢?本文主要以《喬布斯自傳》作為參照,來看喬布斯當時遇到的一些挑戰如今中國的自動駕駛公司是否也會遇到的類似的挑戰;或者是喬布斯當年如遇東風般遇到的一些東西,當今中國的自動駕駛公司是否很難遇到或者找到。(喬布斯自傳是蘋果電腦,皮克斯公司,Ipod,Itunes Store,Iphone,Ipad,APP Store,Apple Store等曠世傑作之外另外一個讓我覺得驚艷的不得了的產品;我們見到的大多數的自傳是歌功頌德或者扒祖墳鞭屍一樣在一個基調指導下,先有結論後找材料的自傳,而喬布斯自傳更多的是各種人不斷登臺進行相互辯論的結果。大多數人低估了《喬布斯自傳》的意義,這我認為這本自傳對於創業者,從業者,政策制定者都有極大的參考意義!)

1.1在相對美國來說不成熟的社會中遇到的「是否要尋找絕對權力的靠山和操縱言論的挑戰」。

前段時間找到了幾本書,一本是多年前買的《全球通史》,很老的版本,時間和地獄的跨度非常大,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歷史書,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象御史記錄皇帝詔書和重大事件的記錄型的書籍,而是重點介紹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發展軌跡,花了很大的力氣去尋找原因,並且給出了作者自己的推斷,讓整個書籍有了靈魂;

關於政治找到了一本國內一個學者寫的《政治學通識》;我們這個社會一般大家經常持有的觀點是「不要談論政治,談論政治會有人過來打你」,但是這本書,第一,認為政治是研究「集體該如何做事才能更好的保護個體的利益」,第二,個體可以藉助古今中外的資料去思考「什麼樣的集體遊戲規則可以讓社會變的更好」。

第三本書是紅杉微信公眾號推薦的《New Patterns of Power and Profit》,這本書非常寶貴的一個觀點是「未來隱藏在歷史中」,和機器學習中人們一般一般接受的「歷史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產生數據的機制;並且在短時間內這種機制是不會有大的變化的!」這一假設的思想基本一致。

有些人過分狂熱,喜歡拿中國和美國的力量以及話語權做對比;或者在互聯網行業,有些人看到中國有VC,有孵化器,有創業導師這些,就覺得中國互聯網環境和美國互聯網環境差距不太大了,從而忽略了中國和美國以及其他一些社會的一些不同的地方。

放在千年以上的視野中,歐美等國家有「不要殺人,不要偷東西,不要撒謊,不要做偽證」這樣比較普遍的做人做事規則的薰陶,而中國社會缺乏長期公開上下一心宣揚和維護的做人做事的準則。

放在百年左右的視野中,歐美等國家重新定義了政府和百姓的關係,認為政府是由納稅人出錢設立的機構,政府的宗旨就是維護納稅人的權益;政府應該按照什麼樣的規則去做事情,政府由什麼樣的人做領導,通過什麼樣的方法去監督政府或者防止法官錯誤的使用法律,都是由百姓經過討論和投票選舉決定的。而在當今的中國社會,比較多的人認為重要要想不被國外勢力瓜分,必須由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掌管一切!立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土地,銀行,中央銀行,新聞媒體,法院,公安,檢察院,媒體都必須在強有力集團的領導下!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自動駕駛行業創業者們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是否要找絕對權力的靠山」!有了靠山的支持,土地,辦公樓,資金,人才(比如當年鄧亞萍領導的一個公司就可可以為員工解決北京戶口),試驗場地,合作的整車廠,網路言論的控制,包括對對手的遏制,會有包括以上在內的各種便利。

但是弊端就是第一,要配合靠山的節奏,遇到需要配合的時候,即使是超出企業能力的目標,也要強上或者撒謊虛報指標上。第二,一旦在錢財上和部分落馬官員搞在一起,基本上就等於宣告了企業的死亡。

在這個事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我個人比較贊同私奔帝王功權的說法,就是企業盡量要和政府站的遠一點;專註於用戶,產品和技術;不要做表面文章和妄想操作言論和使壞去做惡性競爭!

回到《我為什麼逃離無人車公司》這篇文章,以及Roadstar的停擺,我認為「為國造車」,「宮廷鬥爭」這些事前,是和中國社會的現狀密切相關的東西,我推斷很多公司都會遇到這樣的挑戰!

在這裡也要提醒當前大多數由技術人員組成的自動駕駛公司的創始人們,自動駕駛行業的創業,不僅是遠離社會的頂級會議發表文章,做Demo,搭建數據和計算平臺,設計自動駕駛系統和測試系統,找投資,和媒體溝通;更要注意到中國社會和矽谷所在的美國社會之間的遊戲規則的不同,從而更好的做好業務在中國和海外的平衡,合作夥伴的選擇與共同成長等事情!

1.2 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九死一生」到「柳暗花明」「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的挑戰!

這種挑戰,和1.1中提到的「不成熟的社會造成的尋找絕對靠山」的挑戰相比,更為具體;不僅自動駕駛行業,我認為所有的中國的互聯網創業領域都遇到這樣的挑戰。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問題,我們一起根據《喬布斯自傳》看看喬布斯和蘋果公司遇到了哪些絕境並且如何擺脫絕境,或者遇到了哪些重大機會以及機會來自哪裡!

沃茲尼亞克的父親畢業於加州理工,沃茲尼亞克很小的時候就在他父親的工作間裏來迴轉悠,看著他父親玩弄各種電子元器件和儀器,並且聽他父親講解各種電子學的知識;沃茲尼亞克和喬布斯一起在學校裏惡搞,一起追Bob Dylan,一起去斯坦福的圖書館裡找到一本雜誌並且設計出了Bluebox去賣;沃茲尼亞克幫助喬布斯只用了4天就為Atari公司設計出了一款遊戲。看到了個人電腦相關的消息以後,沃茲尼亞克一個人在紙上設計出了蘋果1。(沒有沃茲尼亞克的父親的培養,就沒有天才般的沃茲尼亞克;但是即使是這麼神勇的沃茲尼亞克,也是以沒有社交基本被社會隔離為代價的,同時基本上在蘋果2以後,在蘋果公司的技術創新上再也沒有看到沃茲尼亞克的身影!)(沒有沃茲尼亞克和喬布斯任何一人,就沒有蘋果電腦。)

1975年前後(喬布斯生於1955年),喬布斯通過Homebrew Club(應該是這個名字)找到一個電子工程師,為蘋果電腦設計電源,這個工程師的名字可能是Horn,設計出了更高頻率的開關電源,據說現在所有電腦上用的開關電源,都是來自於這個人的創新;

1976年前後,喬布斯成功的把一些電腦賣給一個電腦商店和朋友以後,開始融資;被Atari的老闆拒絕以後,受Atari老闆的推薦,紅杉風險投資的創始人Valentine來到喬布斯家的車庫;Valentine推薦Mike Markkula成為蘋果公司的合夥人。Mike是喬布斯的第一個Father figure!Markkula當時三十多歲已經退休,從如何理髮,如何穿衣服,如何設計產品和包裝等細節,到商業哲學等領域全面的輔導喬布斯;即使在1996年前後喬布斯重新回歸併且把Markkula踢出董事會以後的談話中,Markkula依然可以象父親和導師一樣為喬布斯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建議;

大概在1983年前後,蘋果公司同時有蘋果2,Lisa和另外一個小團隊的「圖形操作系統電腦」三個產品作為替代蘋果1的未來產品;喬布斯在同施樂風險投資部的溝通中,以「施樂向蘋果公司前面展示圖形操作系統」為前提,同意接受施樂風險投資部的投資;看過Xerox PARC的圖形操作系統以後,喬布斯和團隊對滑鼠的設計和成本,圖形操作系統的多處細節進行優化以後,在1984年前後推出了被比爾蓋茨認為是「新的行業標準」的Macintosh!

Lucas Film公司的老闆因為離婚,要把電腦動畫部賣掉;喬布斯被蘋果公司董事會踢出蘋果公司以後,認為Art和Technology結合是最酷的事情,買下了這個部門,改名為Pixar公司;為了向客戶(主要是動畫公司)展示軟體和硬體的性能,Lucas公司找來了被迪士尼裁掉的John Lasseter設計一些動畫產品;喬布斯喜歡John Lasseter的作品,並且在喬布斯的推動下,John Lasseter作為主創人員,造就了能夠和Disney在創作能力和市場地位上相差不遠的Pixar!

1996年喬布斯回歸蘋果以後,對蘋果公司的產品線做了大幅度精簡;然後喬布斯以商用和消費者,以及移動和桌面為維度,確定了蘋果公司的四個方向;東芝有一款體積非常小,容量很大的存儲器找不到用處,蘋果公司用這款存儲器做出了Ipod,並且和東芝約定在一定時間內只能向蘋果公司提供這種存儲器!「把1000首歌裝在你的口袋裡」的Ipod問世!

喬布斯團隊在設計Iphone的時候,確定了「一切讓位於屏幕」的路線,但是找不到合適的玻璃;蘋果公司的董事會有一位成員說他知道康寧公司多年前研發出一種非常耐劃的玻璃,但是一直找不到用處;喬布斯找到康寧公司年輕的老總,說法康寧公司在6個月以內搭建起生產線,開始向蘋果公司供貨。

這個部分的挑戰,更多的是對我自己的觀唸的一種顛覆;以前我以為自動駕駛系統,更多的是純粹的技術上的挑戰,因此需要創業團隊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足夠專註的人,不斷的界定問題,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重新思考問題和辦法就可以了;

結合蘋果公司的經歷,以及國內自動駕駛團隊大多數是技術背景的人這一特點,現在我認為第一,即使非常聰明和專註的人,可能短期內在技術上只能做到微小的跨越(Macintosh的Smith和Herzfeld等人所做的事情,也可以算是在Xerox的產品上的微小跨越);甚至很多人可能一生中只能有一倆次跨越(比如沃茲尼亞克的後期)。第二,偉大的公司,偉大的創業者都需要神助攻,好象更多的時候不是依靠一己之力就可以攻城拔寨!

那麼自動駕駛創業者需要面臨的這類挑戰就可以表述為,「準確的界定當下的問題」,「確定哪些事情是需要自己建立團隊做的,哪些事情是需要外部合作夥伴提供的」,「招攬到出色的人才」,「隨時關注相關行業的動態並且能夠取得跨行業的優秀企業的支持」。

應對這類挑戰,我覺得自動駕駛創始人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或者開始積極的學習,或者開始引進在非技術領域有巨大能量的導師或者夥伴!(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引進Mike Markkula的時候,Mike Markkula三十多歲,有過明星公司的工作經歷,投入了大約26萬美元,和喬布斯,沃茲尼亞克各佔公司的26%的股份;Roadstar公司的細節不太清楚,但是今後的投資者和創業者遇到類似的情況的時候,也許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2.自動駕駛行業還是不是一個值得各類人才找工作的時候,值得了解的一個行業嗎?

我認為是值得各類人才求職的時候瞭解的一個行業!

對於自動駕駛,以及加上更多的感測器和通信裝置的智慧城市,我都覺得非常刺激,能夠讓我非常興奮!所以就不多解釋了!

3.什麼樣的自動駕駛公司是要盡量不要去的?什麼樣的自動駕駛公司是要努力進入的?

這個問題是我一直關注的一個問題。不如正題以前,有幾個題外話我認為有必要說一下,以便讓大家足夠重視「找到對的問題」這個因素,從而避免努力又巧妙的解決了一個不應該關注的問題。

  • 作為求職者,大多數時候不是要找一個絕對完美的企業,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對企業進行排序,從而確定針對性的確定提升方向和求職次序;
  • 原本我們可以適當的藉助貝葉斯統計的框架,來對一個自動駕駛的公司進行分類;一般來說一個自動駕駛可以可以分為好公司,一般的公司,壞公司;如果要是按照排序的思路來做這個事情的話,我們可以直接通過我們的價值觀和獲取到的信息,對幾個企業進行排序,這樣會讓問題極大的簡化。

就我個人來說,我在候選人推薦公司職位的時候,非常在意倆點,第一點,這個公司的產品如何?(就自動駕駛公司來說,由於2B的屬性,以及行業處於早期,因此看不到產品;因此沒有很容易看得到的量產的產品來進行比較,但是哪怕路測視頻,技術路線介紹這些,都可以算是產品相關的東西。)第二點,公司的管理和文化如何?如果說產品的角度是看一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盯的蛋糕有多大,然後在眾多競爭對手中這個自動駕駛公司可以切到多大的蛋糕;那麼管理和文化則是分析公司拿回來的蛋糕,有多少能夠分到員工手裡

如果您是對自動駕駛行業比較感興趣的求職者,一般來說您可能會關注的問題有:自動駕駛這個行業現在是不是值得進入?自動駕駛行業裏有哪些公司?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瞭解這些公司?通過各種途徑蒐集到信息以後,如何對各個公司排序?

我在之前的文章裏提到過我是如何收集各個自動駕駛公司的信息的,在這裡我重點說一下我認為可以用來排序的得分點和丟分點。每個得分點都可以給企業加分,每個得分點都會給這個企業減分。關於蒐集信息的渠道,哪些可以算作加分點,哪些可以算作丟分點,以及具體的分值,您可以有自己的一套東西,也歡迎交流!

自動駕駛公司的加分點:

  • 核心員工一直很穩定;
  • 對外釋放出來的信息,能夠體現出技術和產品上的進步;
  • 辦公室周圍可以看到員工的精神面貌比較積極;
  • 在校招等場合能夠看到公司實力的展示,人才的吸引方面,現場的組織嚴謹,流暢,得力;
  • 確實能夠看到自動駕駛的車在路上跑,並且能看到司機雙手離開方向盤;
  • 求職者或者獵頭能夠得到適當的尊重;
  • 辦公室選址能夠適當注意成本和員工便利的均衡;
  • 在招聘方面能夠有持續的創新,能夠深入的洞察求職者的期望和顧慮,並且創新式的解決問題。

自動駕駛公司的丟分點:

  • 公司周邊或者測試道路上看到的車輛表現,嚴重落後於公司對外宣傳的水平;(比如對外宣傳無人駕駛環衛車已經在某公園開始自動清掃,實際上自動清掃的車輛一直停在辦公室樓底下;或者對外宣傳自動駕駛的配送車已經開始試運營,實際上在公司附近看到的配送車經常要撞到人的身上。)
  • 關於公司的介紹,除了創始人畢業於清華斯坦福,有谷歌蘋果之類公司的工作經驗,有很多頂會文章,風投靚麗以外,長期一直沒有新的關於技術和產品的消息出來
  • 不顧行業慣例,給人才或者獵頭公司設置無法接受的條款或者要求;(比如告訴獵頭公司,你先幫我們找人推薦吧,費用我們不會差的!)(或者說要幫我們公司找人,必須只能通過電話給候選人介紹公司和職位情況,不許使用郵件!)
  • 如果有人對公司提出質疑,就公開的辱罵質疑者
  • 非常注重和政府領導的關係,或者在各類評獎上投入的精力比較大;(這是我非常個人的一個看法!)
  • 公開場合能夠看到普通員工對於公司高層畏懼和巴結!(這是我非常個人的一個看法。)
  • 不合理的浪費錢財;(比如租用了一個辦公室,一直空著。)
  • 經過比較長的時間以後,仍然在方向上做搖擺;
  • 不論對外,還是對內,公司上下都認為自己最強大,沒有應對不了的挑戰!

加油,祝好!


感覺無人車的落地遙遙無期啊,各方面各模塊都差太多了


誰來報個料,到底是哪家公司?


在原文章裡面已經回答過,這裡簡單copy下:感興趣的自行百度「王勁 為國造車」咯,國內自動駕駛圈的老人們經常拿出來說的梗。落地的地方是南京,上家公司跑路指的景馳,不知名的投資人老鄉確實是土豪。。。謎底是WJ新公司中智行。

另外說景馳的人應該不在圈子裡,景馳老人們分成了文遠知行和中智行兩撥,雖然前者也挺憤憤的覺得前老闆又在拖他們下水。

這種事情還是平常心看,這篇文章作者的遭遇不代表其他投身這個行業的全部人的遭遇和想法。個人也認識許多在踏踏實實做事的,有識之士們入坑時注意哪些在忽悠你哪些比較實在,這個放哪個行業都沒錯。


滿懷期待地準備喫瓜,打開一看卻發現不是王垠???


怎麼不先想想,這文字內容真實與否


被「愛國話語」忽悠的工程師...這個說法有些搞笑。

除非是終身僱傭,不然被「愛國」、「夢想」、「改變世界」之類的話語忽悠而犧牲經濟利益是不明智的。終身僱傭包括編內公務員、編內事業單位員工、編內公共科研單位員工等。私企通過某些話語忽悠你放棄公平的薪酬,到了裁員的時候並不會給你相應的補償。


自動駕駛:創業未半,內鬥先行-虎嗅網?

www.huxiu.com圖標

這篇文章是景馳(現在的文遠知行)用來黑王勁的。因為景馳內耗分家後發展不順利,而且融資也不順利,景馳一直懷疑是王勁背後使壞,所以就炮製出這麼一篇文章。當然,融資失敗完全是景馳自己實力不濟卻偏要怪到別人頭上。

可以看出王勁手腕更加高明,王勁傷景馳在筋骨,景馳傷王勁只在皮毛。

很多人經歷內耗以後,不會再選擇跟現在的文遠知行合作,因為天知道哪天百度再心血來潮搞一把,然後景馳又把誰給犧牲了,到時候投資合作都會血本無歸。


無人車是好車,可惜你們只搞到了一半而另一半永遠都搞不到。而可恨的是馬斯克把它全搞了!


無人車公司是景馳科技,也就是現在的文遠知行。A 是韓旭,B 是呂慶。你們可以把我的回答對照文章提到的相關細節比對一下。佩服作者的無畏!


這個行業充滿了書生文人間相輕的一種酸腐味道,也充滿了dog鬥。資本熱捧時pig都在天上飛,資本散去時呢?大佬們可能A輪套pre A輪的現,B輪套A輪的現。可這個行業抱著一顆赤誠之心相信無人駕駛就要普及的碼農呢? 他們很可能在做一件做到退休都做不到的事情:)


中智行沒錯了。回答jc的說明不是圈內人。

不過jc的精彩狗血劇情不亞於中智行


這個是某小作坊公司黑中智行的文章,基本都是惡意中傷,因為那小作坊的老大不爽中智行挖了絕大部分的核心工程師,結果他只能帶一羣小屁孩出去騙錢,對中智行咬牙切齒。


創建問題的人是可以摺疊答案的,而被摺疊的三個答案都是關於景馳的。

問:這個問題是誰創建的呢?


感覺文中提到的」為國xx"和「安排女朋友」都很超現實啊,這得有多蠢才會信。。還是拿孫正義忽悠聽起來更靠譜一些


看起來最主要的恩怨是欠薪,欠薪導致這個作者想離職,離職又發現一堆坑,尤其是競業禁止,於是怒而投戎從筆:「我不知道他這樣財務自由的人,為什麼要騙我們寫代碼的辛苦錢?」


最近聽了不少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的猛料哈,感覺最近可能要爆一批。作為業內人士,喜憂參半。


不評價事實部分(比如工資是不是按時,按量發)文章中有不少內容,是猜測,而且也並不準確,比如公司在開曼,個人感覺是公司和個人期望之間偏差太大, 個人可能是希望能夠一朝得道,雞犬昇天,公司自身卻比較不完善,無論技術上還是管理上。 新技術,本身就是risk很大的事情, 政府是對風險很厭惡的,忽悠是不好,不過可能這也是能拉政府上船的最好的辦法了。很 國情


知道是哪家公司,具體就不多說了。只能說,文章裏的內容都是假的。據說是某公司一羣小孩創始人快把公司錢搞沒了,公司的人快被文中A公司挖走了一半,氣急敗壞,怕自己的員工再被挖,投資人來拚命,所以編了個故事。繼續看戲吧。


任何一個有中學概率知識,又有腦子的人都應該知道所有嚴苛環境下視覺檢測類系統都是可笑的玩具,包括自動駕駛,人臉識別等,0.99999的100次方等於多少,不會算嗎?!

創始人忽悠並沒有什麼,畢竟有錢賺,這個年代也不丟人,可笑的是一堆碩士博士等所謂受過高等教育的打工的,還以為自己在改變世界,豈不可笑?!

非蠢即壞!


蔚來唄,在這公司待過的都懂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