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語言課

我在〈Boaz的幼兒園入學〉文章裡,稍微提到了母語小孩的社交適應,以下是已經被刊出的投稿文章:

8月,家裡滿3歲的老大Boaz開始上幼兒園,在混齡的班上,老師指派了一個中班、一個大班的哥哥負責照顧他。頭一日我跟在教室裡,兩個前輩很熱心的帶著他,但其實哥哥們講什麼Boaz都聽不懂,頻頻回頭問我,「哥哥 teh kóng siánn?」兩個哥哥也對這個新生都聽不懂他們的協助而感到有點手足無措,甚至喪氣。

這就是一個母語孩子開始進入團體生活會面對的挑戰,雖然我們認為有心溝通,孩子們會自己找到方法,不用過渡操心,但我其實很能體會有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盡早融入團體生活,而在家直接以華語溝通的心態。畢竟人際交往除了語言以外,還有很多眉角,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多一層需要花時間克服的阻礙。

其實大班的哥哥對他很好,在遊戲時Boaz遇到困難,還會主動鼓勵他,看前顧後,並跟他講解很多學校規則(雖然他都有聽沒有懂)。聽老師提到,這個大班的哥哥平常在家裡跟阿公阿嬤也說臺語,但在學校就只會講華語。

這就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小孩子的適應性與學習力都很強,很快就發現自己身處哪種場合,要什麼樣的話。Boaz幼兒園開學兩個禮拜後,說了人生第一次以華語為背景的夢話,聽得我們既好笑又覺得驚訝,但也更證實了我們的直覺,不會講華語不用擔心,學校待一陣子就什麼都會了。

話說回來,以孩子做主體,「母語」所代表的,並不是某一種特定語言,它其實就是一種「在家裡說的話」,當家庭裡跟小孩以華語溝通,小孩的母語就是華語,華語就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所說的話,這個語言也對孩子產生最大的影響與親密感。家裡若不講,長大後才告訴他們,自己的母語是某某語,那些都是重新建構出來的,也不是個人經驗中那種最初、最親密的語言了。雖然重新學習仍然是重要的,但若能從小落實,則能在語言中保留更多家裡的「味道」。

開學一個月,Boaz在家裡偶爾會講出一兩句華語了,或著自言自語將兩種語言互相翻譯並提問,譬如「ìng-tshài tō sī空心菜honnh?」我們不會用禁止來面對這種必然發生的現象。只是父母會不厭其煩的告訴他,我們在家裡講臺語,請盡量配合家裡的習慣;若需要我們回應,說臺語我們會比較快注意到你的需要。

其實講華語不是什麼問題,就好像同時講英語、日語一樣,坊間採取華英雙語的教學,不會有顧此失彼的情況,臺語和華語當然也不是隻能二選一,多瞭解一種語言,就能多認識一個世界。既然大環境是華語為主流,在家裡當然就加強臺語,行有餘力再加一點其他語言。

但這一切都應該是自然而然在生活中落實,關於語言著承載民族、文化、意識等大敘事,不是三歲小孩子能夠、有必要理解、承受的,他們只知道,自己在家裡與最親密的人說著什麼樣的話,那種語言說起來最讓人習慣,聽起來最讓人安心。而這,也正正是文化傳承裡最根本的一環。

Boaz的班上還有個講英文的混血兒,處境恐怕會更辛苦一些,但我想這一切最終都不是問題,原本語言就是多元並互相影響的,在幼兒園每個禮拜的母語日裡,能有多一種語言在班上被分享,都是一件好事。而這些孩子,除了能夠理解語言的差異,終究會克服溝通的隔閡而成為好朋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