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68485705

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最後篇章必須過動,講述的是一名叫楊鵑的母親,當紅的金質獎模範母親,面臨自己即將檢定考的女兒楊若娃成績不理想,自己可能因此要住進鴿子籠社區,而想盡辦法讓孩子變成胚胎不良進而銷毀,讓自己可以有機會再次領取新的胚胎而有機會繼續住在高級住宅區,最終楊鵑的心願順利達成了,也如同最後楊鵑受訪時所說的「愛自己」。這部從頭到尾看不到母愛,因為母親從頭愛的是自己,為了自己的生活環境,先是逼死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楊若傑,後來發現若娃無法通過檢定考,於是竟然先是設局要讓若娃變成過動症的孩子,這樣一來就是胚胎不良,母親還有機會再領取第三個胚胎,但是若娃本來就是個聽話的小孩,要她扮演過動症,實在是太過困難,於是母親為保有自己的地位名聲,竟然設局陷害自己的小孩子一氧化碳中毒,最後被判定有幻想症而判定為胚胎不良,讓自己保有自己的地位與名聲。

這應該是全系列裡面唯一讓人看了不噤想問,母愛到底是偉大還是很自私,孩子真的是母親的附屬品嗎???當楊若娃從反抗團體跑回家請母親繼續教導自己功課,請母親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的時候,問了句母親你愛我嗎?楊鵑的反應竟然是反問若娃你愛我嗎?若娃回答了句愛,楊鵑說那就夠了,這幕與最後一幕搭起來看真的很諷刺,因為若娃的愛成全了自私的母親,是什麼樣的名聲與聲望,讓母親寧願設局陷害自己的孩子成為不良品銷毀,雖然檢定考不過孩子還是會被「精進」,但是母親自己就永無天日了,於是為了自己就能夠把孩子當作是產品般的照顧,只要把孩子照顧成好的產品,就能夠享受高級的住宅區生活,為了自己的生活不惜殘害自己生育扶養了15年的孩子,這種愛讓人覺得好可怕。

238b79670f9bebadabcb0c8187ac3885

劇情一開始就是一名母親在醫院裡植入胚胎,畫面一轉模範母親在接受表揚,看似很正常的活動卻帶點神祕色彩,另一頭醫院再想辦法研究這些昏迷不醒的人,醫師何一先發現原來是因為制度的問題,導致這些檢定考考低於20分的人需要被「精進」,於是他們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導致他們陷入沉睡,這也是導致何一先醫師提倡自由個人天賦的原因,最後卻難逃被政府判處死刑。看到這裡其實就覺得這部戲真的是超級科幻的,這是全系列唯一一部全科幻環境的題材,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接受檢定考,考好成績的可以入住高級住宅區由政府分派工作,考不好的就只能住在鴿子籠,甚至必須做勞動工作,而女性如果考不好還有機會跟政府領取胚胎生孩子,靠孩子檢定考重新搬回高級住宅區。依樣是靠孩子的成績決定一切,不同的是孩子有13歲15歲18歲三次的檢定考機會,讓孩子用三次考試決定自己的一生命運,永無翻身的機會。分發的工作也不會依照天賦或興趣,這點可以從若傑想當木工那裡得知,楊鵑說木工是給考40幾分的人做的,而你的雙手是要當醫生的。可見劇中的社會完全成績決定了一切,重點是楊鵑做的決定,因為若娃天性乖巧,但成績一直就是起不來,楊鵑害怕自己因為若娃的失敗,導致自己會淪落為鴿子籠的居民,於是竟然要求若娃假裝過動,起初若娃也配合母親演戲,到最後若娃發現培育手冊中,被判定為過動症的孩子也是歸納於胚胎不良需要被「精進」,也就是銷毀-安樂死之類的。才驚覺母親竟然不打算就自己,而自己一直很崇拜的哥哥,竟然也是受不了母親給的壓力最後選擇自殺的,母親竟然沒有因為哥哥的死,而感到後悔,最終還是選擇要殘害若娃。與若娃同班的周啟正與母親接受玲娜的幫助一起要解救那些被國家認定為劣質品的孩子,他們創立了反抗組織,組織裡讓孩子自然地過生活,讓孩子發揮自己的天賦,前幾集的那些孩子們都快樂的在這組織裡,快樂的過著生活,只有若娃,在這組織裡,找不到自己的長處,最終還是選擇要回去拯救母親,希望能夠靠自己的努力與母親一起住在高級社區讓母親不會因此被迫搬離。而單純的若娃一心一意的愛著母親,母親卻沒有把自己當成孩子在看待,或許孩子只是她成名與獲得聲望的工具。楊鵑知道以若娃的資質再努力也無法達到檢定考標準,於是在若娃洗澡時,設計了一氧化碳中毒。

photo  

若娃在醫院醒來後,試圖想挽回自己的生命,卻被人當成精神異常處理。最終判定為胚胎不良而銷毀。楊鵑因為若娃的死,讓自己有機會再次領取了胚胎,可以再次安逸15年。劇終,玲娜的反抗組織最終不敵國家,被銷毀了。那些有其他天賦的孩子因為無法達到國家考試的要求,而被銷毀,這就是所謂的制度殺人,以前聯考制度不就是如此嗎??這就是為什麼要提倡多元評量與多元智力,讓孩子適性發展,不要強求,天生我兒必有用看似如此,真正做得到的父母有多少,支持孩子自己想做的很難,因為家長往往網孩子身上扣的不只是世俗的眼光,還有自己的期望,甚至是以往自己達不到的也要一併加諸在孩子的身上。而楊鵑要得不只是孩子的成績,還有自己的慾望,當孩子無法達成她的要求時,便可以將之摧毀,絲毫不感到一絲傷感,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這點在這部完全無法感受,也完全無法體會這母親想要給孩子的愛,完完全全無人性可言了。

這應該是這一系列讓我看到最慘無人性的戲劇了,他探討的已經超乎課業壓力了,父母期望這些都已經是其次了,母愛有時真的足以逼死人,但都是一種出於母親愛孩子的愚愛,或許方法錯了或許溝通出了問題,但這次壓根都不是愛,就是一種單純為自己而活的概念。雖然楊鵑也有可能是捨不得讓若娃去鴿子籠過生活,因為這一去,還要等若娃的孩子15年後的檢定考纔有機會再搬回高級住宅區,但很現實的問題如同楊鵑講的,一旦他們入住鴿子籠那他們便無法擁有目前的生活水準,若娃沒有經濟能力能給孩子補習,以若娃的資質也不可能教導孩子,這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社會再製,永遠無法翻身,以至於如此,乾脆讓若娃「精進」。但這是另外一種想法啦,我還是覺得楊鵑很自私,只想到自己,還虧若娃一心想完成母親的心願,還想回去與母親一起努力,最終連選擇自己人生的機會都沒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孔雀 觀後感心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茉莉的最後一天 觀後感心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貓的孩子 觀後感心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媽媽的遙控器 心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