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喝茶、沙龍、小住,繁華靜處遇知音』

每個人心裡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傷痕,隨著時間的流逝,雖然不再當初的疼痛,卻也會在心底隱隱作痛。時光太過匆忙,總是讓來不及反應的人,只留下斷斷續續的回憶。回憶起,讀過的文言文中那些令人感動到落淚的句子……

I.歸有光

|  項脊軒志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如果沒有這棵枇杷樹,我還以為你一直離我不遠,我還可以騙自己說是一切如昨。恍如隔世,只記得那年我流著淚種下它,卻想不到如今的我,站在它面前,面無雜情,再沒感性的淚水,可心裡卻像是打翻了中藥罐一樣的苦澀,原來思念的味道這麼這麼的苦……時光遠去,真情永存!

作者丨

歸有光(1506~1571年)。明代散文家、文學家、古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自號項脊生,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樑,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並稱為「唐宋派」。其文被稱作「明文第一」,有「今之歐陽修」的讚譽,世稱「震川先生」。明代崑山(今江蘇崑山)人,後徙居嘉定(今上海嘉定)。早年從師於同邑魏校。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丞。卒於官,卒年六十六歲。文學上,歸有光以散文創作為主,其散文繼承歐陽修、曾鞏的文風,文風樸實自然,渾然天成,無故意雕鑿痕,感情真摯,選材上多著眼於家庭瑣事,以此表達母子,夫妻,兄弟等之間的深情,文筆清淡樸素,自然親切,感情真摯深沉,細節生動傳情。

II.錢鏐

|  寄夫人書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那年,你又回到了孃家,我走出宮門,但見鳳凰山腳,西湖堤岸已是桃紅柳綠。面對這無限春景,

多想你,恨不得你立馬回到我身邊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作者丨

錢鏐(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建者。其在位期間,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於世。他曾徵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無棄田」,歲熟豐稔。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III.漢樂府

|  上邪

上邪

漢樂府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只因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不羨比翼雙飛,不羨蒂結連理,只求心心相守;你如花的笑靨,此去經年,別期若有定,請君歸來。

作者丨

樂府初設於秦,是當時「少府」下轄的一個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漢初,樂府並沒有保留下來。到了漢武帝時,在定郊祭禮樂時重建樂府,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蒐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後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IV.湯顯祖

|  牡丹亭記題詞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初次遇見你,愛情如美酒,時間越長味道越深。為了與你一起,甚至可以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只要與你一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又能如何?

作者丨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明萬曆十九年(1591)他目睹當時官僚腐敗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憤而棄官歸裏。家居期間,一方面希望有「起報知遇」之日,一方面卻又指望「朝廷有威風之臣,郡邑無餓虎之吏,吟詠昇平,每年添一卷詩足矣」。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潛心於戲劇及詩詞創作。

V.李密

|  陳情表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如果沒有我的祖母,便沒有如今的我。我們祖孫相依為命,想要我離開我的祖母,萬萬不能。哪怕是高官厚祿,哪怕是金山銀山,我都不會丟下我的祖母。祖母對我的恩情,早已抵過了世間的一切……絕不是區區功名利祿所能相比。

作者丨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裏。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

VI.諸葛亮

|  出師表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待我恩情深重,敢不鞠躬盡瘁?如今他已不在,我將傾盡所有,完成他未竟之事業。如今我就要遠離陛下北伐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淚水,也不知道還能說些什麼了……

作者丨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年避亂於荊州,隱居隴畝,藏器待時。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三顧茅廬,始出。諸葛亮對他縱談天下形勢,並建議劉備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以益州為基地,興復漢室,此後一直佐劉備。建安十三年即聯孫權,在赤壁打敗曹操,取得荊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拜為丞相。公元223年劉備死後,後主劉禪襲位,諸葛亮盡心託孤,被封為武鄉候,主持朝政。諸葛亮志在北伐,於是東連孫吳,南收孟獲,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因病卒於五丈原。有《諸葛武侯集》。

VII.莊子

|  外篇·天運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泉水乾涸了,魚被困在陸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潑殘留的泉水,然而對於魚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海水終於漫上來了,兩條魚也要回到屬於他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相忘於江湖。回到自己最適宜的地方快樂的生活,忘記了對方,也忘記了那段痛苦的生活。「相濡以沫,真不如相忘於江湖」。

作者丨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VIII.袁枚

|  祭妹文

嗚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後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

每當讀起你的詩句,都會不禁流下眼淚。我那倔強的妹妹啊,你的病情已經很重了,為什麼不告訴哥哥呢?為什麼要獨自離去,流下哥哥在這繁雜的塵世間遊歷。你不知,每次想起你,我的眼睛便成為了泉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無論親情或是愛情,小時候的相伴,最是刻骨銘心。

作者丨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IX.林覺民

|  與妻離別書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

我寫這封信時,還是人世間一個人;你看這封信時,我已經成為陰間一鬼了。於是,我飲血淚與你傾訴,我想你,很想很想…可我無法再見到你了。為了正義,為國捐軀,這是我的理想。只是,苦了妻子你了…   縱使陰陽相隔,我們的心依舊相依!

作者丨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侯人。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後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後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閱 讀 推 薦

《古文觀止》

[清] 吳楚材/吳調侯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古文觀止》由清代吳興祚審定並作序,序言中稱「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當時為讀書人的啟蒙讀物。康熙三十四年正式鐫版印刷。書名「古文觀止」意指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高水平,學習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點擊

閱讀原文

即可進店買到這本書

—FIN—

丨古文觀止

評語

丨讀書君

排版丨慢師傅

編輯

丨WEY LEAN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