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設計專業的人,在設計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的窘境:

· 靈感自覺不錯,但發散過程中越發散越覺平淡;

· 不知道如何將想法視覺化。

產生上述創作瓶頸的原因,歸根結底是還沒有掌握熟練思維發散的邏輯,但個人的發散性思維其實完全可以通過日常訓練得到提高。為此,康石石特別邀請了畢業於英國金斯頓大學 Graphic DesignPhotography BA專業的同事Head. Y,以「光污染」的主題為例,通過實際項目推演的方式,直截了當為題主演示解決方法,希望能幫助大家順利度過創作瓶頸。

以下來自:

Head. Y英國金斯頓大學 Graphic DesignPhotography BA徐冰工作室,雕塑項目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增強與病人互動項目英國紅十字(British Red Cross)募捐項目漢藝國際 (H-Art) 視傳學部 資深講師

一、「發散到中間卡住了,有什麼方法繼續下去?」

在設計過程中,很多人習慣「自己的邏輯」將靈感套到主題上,並隨著瓶頸期的來臨而陷入自我懷疑中,懷疑目的,懷疑人生,最後開始忐忑作品集無法按時完成。

這個僵局,自然是有打破的方法。通過日常教學及教研會的討論總結,加上我在國外學習時無數項目積累經驗所得,為大家總結出以下兩種最為容易接受及應用到創作中的方式:

1.「大—小—大….」原則

所謂「大—小—大」原則,我們先看具體案例:

在「光污染」的項目主題中,首先通過調研瞭解到其中一個細化點叫做「視覺污染」,可以說,「視覺污染」屬於「光污染」大主題下的細化分支,亦可將其稱為一個「小主題」。

之後,調研瞭解到「城市中雜亂的視覺環境」也是光污染的一種,但這10個字中包含的信息仍舊很多,比如「城市、雜亂的、視覺環境」三個詞都可以繼續發散出更多內容,這個階段是大家很容易出問題的階段,因為無法分清方向,便會造成每一個話題都衍生出很多想法,但卻不知道哪一個更有用。

因此,這個階段,大家需要在這樣一個稍大概念時便做出自己的一個選擇。以我個人為例,我對城市中紛繁複雜的環境並不感興趣,所以在這一分支下,我並沒有做更多深入,而是從「雜亂視覺環境」入手,去做更多發散。

其後,通過網路及查閱大量相關書籍文獻,我從中抽離出一個概念:任何不想被看到的「反射(事物)都叫光污染」,即我不想看到的事物對我而言都是光污染。而「我不想看到的事物」,便將設計的情感更偏向於個人化,設計中便開始帶有自己的影子。

於我而言,我特別不喜歡粘在身上那種bling bling的亮片,於是我決定選取「亮片」這個及充滿視覺感受有代表個人感受的材質作為我想法的一個載體,然後我再根據這一視覺元素去決定表現形式,比如拼貼、海報、裝置或者字體。

以上便是我就「光污染」這一主題的前期思考,抽繭剝絲式推演下來打擊可以發現,其實主題的並不難,大家要在這一過程中,時刻提醒自己「細化」和「抽離概念」,而這也是所謂「大—小—大」原則的真實意義:大到小,深化主題;小到大,抽離概念。這樣不斷循環思考,將一個大而廣之的話題,附上個人情感,讓話題核心更深入且不可取代。

2. 找尋圖像,尋求靈感

第二種方法,也是極為常用的尋求靈感的方法,但更建議大家在對話題稍有深化後再進行這一步,如今對於主題的把控度還不夠成熟,如果沒有主題的深化,很容易出現「找到的圖片多數圍繞話題本身,浮於表面,深度不夠」這樣子下來,還是沒有頭緒,白白浪費了時間。

而找圖時,大家需要自己對於圖片質量進行把控,這裡的圖片質量不只是說審美過關,還要與主題概念相關。而把控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我與大家簡單分享下我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的一個習慣:在找圖時,我會通過紙筆或者其他自己習慣的方式做以下記錄。具體記錄內容包括:

1. 我為什麼選擇這張圖,哪些地方吸引到我?

2. 我選擇的這些圖中,現在這張可以歸到哪一類裏,這類圖片傳遞出的信息是什麼?3. 這些圖中可以分成幾類,每一類間的關係如何,主題深入的邏輯順序是什麼?4. ........

依照此邏輯,關於「光污染」圖片找靈感方法,我的思考過程如下:

下面幾張圖,都給我一種光污染的氛圍感,尤其是光暈開的外圍,對我而言像是光污染的一個標誌。因此我根據這個點繼續發散,並與現實相結合,自己得出一個結論:外發光的物體都是光污染,比如佛光、熒光等。

另外,這個過程中,大家如果覺得文字記錄過於隱晦,也可以採用畫簡筆畫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更直觀的表達想法。

二、「我該如何將想法視覺化?」

關於如何把想法視覺化,大家基本都看過或者聽過創意繪畫、創意拼貼、創意裝置、創意材料等方式,方法都對,但用到自己的作品上,怎麼看怎麼契合不上,硬懟上去更是看著十分另類。將自己深入調研的結果初步予以視覺化其實也有具體方法可以借鑒,而大家最常遇到的「抽象概念無法轉換」的問題,以下兩種方法是在教學中,我對學生應用最多的:

1. 比喻、同義替換(具象、抽象)

其實一些抽象概念還是偏具象,只是大家可能未曾找到與其他事物的聯繫,這時候大家可以藉助比喻或者同義替換的方式,將這一辭彙變個說法,或者在此基礎上不斷變化同義詞,將其變得立體。比如從光污染中,我找到了「室內照明過度」這個點,然後藉助我的視野及認知聯想到了「無影燈」。這便是一個典型的同義替換,讓一個本來抽象的詞變得更具象,更容易被可視化。

2. 深化細節、找概念

另一類抽象概念,蘊藏很深的含義,使得大家難以描述出其具體形象,這時候大家便需要在此想法的基礎上,繼續深化細節尋找概念,過程更像我最開始談及的「大—小—大」原則。而我第一個mindmap圖便可以看的比較直觀:

在「光污染」這一主題下,我以其中推導出的某個想法做例子:我最終的想法為「用採訪污染變大一種多餘溢出的過載情緒」,其中「彩色污染」和「溢出的情緒」是最為關鍵的詞語。之後我抽離出基本元素:

  • 彩光污染→「刺眼的彩色顏料、彩色金屬絲、碎玻璃.....」
  • 溢出的→「爆裂狀、液態、射出」

然後這些元素可以任意拼湊在一起,做多種嘗試,最終形成最為合適的視覺。

以上是漢藝教研團隊在教學中常用的引導學生思維發散的方法之一,而面對每一位留學生的項目時,考慮到學生性格及實力所在,引導其形成具體的思維發散方式。而這樣的教學方式,也讓大家成功收穫理想院校offer,其中不乏轉專業申請到CSM等頂級名校的案例:

最後,向題主推薦東尼·巴贊的思維導圖系列書籍,篇幅不長,相對比較實用,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在拓寬視野的之餘,熟練掌握髮散思維的方式與方法,才能最終提高自、自己發散思維的能力。

以上,望有幫助,如有疑問,可後臺私信。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建議看看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的創始人東尼·巴贊(Tony Buzan),他也因此以大腦先生聞名國際,成為了英國頭腦基金會的總裁,身兼國際奧運教練與運動員的顧問、也擔任英國奧運划船隊及西洋棋隊的顧問;又被遴選為國際心理學家委員會的會員,是「心智文化概念」的創作人,也是「世界記憶冠軍協會」的創辦人,發起心智奧運組織,致力於幫助有學習障礙者,同時也擁有全世界最高創造力IQ的頭銜。截至1993年,東尼·巴贊已經出版了二十本書,包括十九本關於頭腦、創意和學習的專著,以及一本詩集。 他出了一系列的關於思維導圖的書籍,每本都不太長,看看不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