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西部城市崛起,區域經濟格局從“東強西弱”走向“南強北弱”。山東,這個北部經濟最強省(不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自然被寄予“守住北方榮光”的厚望。

今年3月,國家統計局公佈31省份2018年GDP成績單,山東“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困局,再度被推上熱搜。

2018年,廣東、江蘇、山東GDP三強格局未變,但廣東、江蘇相繼步入“9萬億”時代,老三山東卻仍“卡”在7萬億處,差距越拉越大。而身後的浙江,正以更少的人口,在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多項指標上成功趕超。

青島學深圳,濟南追上海 新聞 第1張

而今年3月之後,山東“雙子星”——青島、濟南,可謂動作連連。

先是3月底,青島旗幟鮮明地提出“學深圳、趕深圳”,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還專門帶隊赴深考察學習;最近這段時間,濟南又緊鑼密鼓在京滬高調亮相,並提出“對標上海”。

當廣東、江蘇、浙江“大步流星”之時,青島和濟南,能否撐起山東的希望?

學習什麼

無論學習深圳,還是對標上海,兩座城市的“學習重點”,都繞不開“解放思想,優化營商環境”這個核心。

5月28日-30日,濟南市代表團出動70餘名領導幹部,前往上海。這樣的大陣仗,在類似考察中實屬罕見。

濟南方面表示,這次取經之旅,就是要“學習借鑒上海營商環境建設和城市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拉昇工作標桿”。

早在今年3月,濟南就公佈《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重點任務分工方案》。而上海,無疑是最重要的學習對象之一。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國排名大幅躍升32位,首次進入世界排名前50的經濟體之列。這背後,上海和北京兩個樣本城市,前者權重佔55%。

實際上,2018年堪稱上海“營商環境改革年”。比如:開辦企業時間從22天縮減到9天,獲得施工許可由原來279天縮減至169.5天,跨境貿易貨物從抵港到提離全流程實現48小時進口通關……

據媒體報道,5月29日,濟南代表團專門前往浦東新區行政服務中心,實地考察辦事窗口,學習 “一窗受理、分類審批、一口發證”先進經驗。

時間倒回今年3月,青島也有類似舉動。

早在年初,剛上任的王清憲就提出,“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關鍵的人”。3月25日-28日的深圳考察之行,他再次強調,學深圳,首先要學深圳人。

其間,在深圳舉行的推介會上,王清憲向臺下數百家位企業代表“承諾”:“青島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部門、各區市用一個月時間,與深圳全面對標,學習這裏的營商環境、制度創新、政務服務,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島都要做到,哪一方面做不到,哪一個部門做不到,有關部門、區市的主要領導就要在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上作出解釋。”

城叔注意到,4月30日,《青島日報》發布《‘對標’深圳,青島各區市列出‘學趕’清單》一文,其中列出青島各區市精準對標的深圳各區(功能區),並給出初步對標思路。

青島學深圳,濟南追上海 新聞 第2張山東困局

為什麼兩座城市同時將破題方向對準營商環境?

實際上,早在去年2月,一篇名為《山東終於意識到自己落後了》的文章曾在網上流傳。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這段萬字講稿中談到:“南方一些省的幹部遇到新矛盾新問題“向前看”,用創新的思維尋找解決辦法;山東幹部遇到新矛盾新問題習慣於“向後看”,看有沒有成規慣例可循、有沒有現成經驗可用。”

幹部思想保守,正是近年山東困局的一大內因。此前,山東還出現“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尷尬——一家起源於山東的孵化器企業,在山東發展坎坷,移師至浙江後,反倒一躍成為國家級眾創空間。

當下,山東內部經濟產業結構不合理,整體科技創新實力、民營經濟實力也落後粵蘇浙三省一截。拉幾項數據來看,狀況不容樂觀。

山東主營業務收入排在前列的輕工、化工、機械、紡織、冶金,多為資源型產業,能源原材料產業佔比40%以上,而廣東、江蘇兩省第一大支柱行業,均為計算機通信製造業。

據WIND數據,截至2017年末,廣東、江蘇、浙江國內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571家、382家、415家,而山東僅為196家。與粵蘇浙三省相比,山東僅為其1/2至1/3。

近10年來,山東與廣東、江蘇差距越來越大。其中,山東與廣東GDP差距,由2009年5000多億元,擴大到2018年2萬億元;同一時期,與江蘇的GDP差距,則由500億元擴大到1.6萬億元。

放眼全國,山東往北,有國家級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往南,也有國家級戰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往西,中西部城市逐步崛起,疊加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級戰略,紛紛站上新一輪內陸開放朝頭。

強鄰環伺,山東必需依靠自身“脫胎換骨”,來突破困局。

2018年初,《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獲批,成為指導山東發展的一份綱領性文件。如劉家義所說:“如果我們的發展方式濤聲依舊,產業結構還是那張舊船票,就永遠登不上高質量發展的巨輪。”

青島、濟南作為山東“領頭羊”,自然必須站出來打頭陣。在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看來,青島作為山東相對最為開放的地區,“如果青島在營商環境上無法突破,那麼山東也很難突破”。濟南亦然。

青島學深圳,濟南追上海 新聞 第3張雙子競逐

既要合作,也有競爭。

青島和濟南,常被調侃為一對“歡喜冤家”。此前,在競爭激烈的國家中心城市爭奪中,山東罕見地派出兩座城市同時參與角逐。

近兩年,濟南加速崛起,做強省會城市的渴望,愈發強烈。今年1月,萊蕪並入濟南,其經濟總量直接超過煙臺,躍居省內第二。在2019年濟南政府工作報告中, “全省首位”“第一”“領跑全省”等表述,出現近20次,可見其迫切心情。

青島同樣強勢。5月7日,《青島日報》頭版刊登文章稱:“以青島獨特的資源稟賦優勢,以青島的體量,我們在全省必須遙遙領先,絕對第一,我們沒有理由做第二。……如果我們是省內勉勉強強的第一,也不光彩,如果是第二,那就更等而下之了。”

當下,山東的轉型突破,正成為青島和濟南的新賽道。除優化營商環境外,兩地對標學習的方向則各有不同。

青島聚焦於產業發展,提出“平臺思維”。在深圳,只要企業所需的要素資源,無論研發、設計、零部件配套,還是人才、資金、交流對接平臺,在深圳及其周邊地區都能找到——這種完備的產業生態,正是青島的對標方向。

目前,青島正大力引進華為等產業鏈龍頭企業,希望以此整合廣而散的信息產業資源;另一方面,以創業風投為抓手撬動科創發展,匯聚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

濟南最近則有兩大動作。濟南市委書記王忠林不僅兩月三赴北京,還接連南下上海,大力招商引資;另一方面,此次上海之行,濟南也表達出對標上海的意願,強調學習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綉花”功夫。

常年被吐槽為“大縣城”的濟南,正把城市提升作為一項重點工作,扛起省會擔當。

去年5月,濟南正式開展城市提升工程“十大行動”,其中包括夜景亮化、生態綠化、市容秩序提升、居民居住環境整治等多個方面。此次在上海,王忠林就專門到黃浦江邊考察城市燈光亮化工程,為濟南打造獨特韻味的“不夜城”積累經驗。

對青島來說,“學深圳、趕深圳”目標明確,政策服務、市場監管、產業整合等正有序推進。而對濟南而言,如何對標上海突破自我,一切都才剛剛開始。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