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兩個之前說過的小故事,來說明今天想說的觀點。

故事 1:大概從 05 還是 06 年接觸投資,胡亂摸索了一段後,發現了價值投資的方向,然後開始想學習價值投資,找了一批書單開始看,一開始看的時候,各種不懂的名詞和方法,怎麼辦呢,比如不懂自由現金流折現法,就找相應的介紹書籍,一本看不懂就看第二本,如果還不懂就看財務方面的知識,財務方面的知識不足就去學會計基礎,一點點補上來之後,發現慢慢看懂了,後面類似的東西看多了相互印證,慢慢發現原來是這麼個意思啊,後來看到新的一本書或者把讀過的書籍找回來讀,大概都能講明白在講什麼,這是一個苦工的過程,即讀書中常說的由薄到厚的過程。而由厚到薄則在於把讀過的內容整理成自己的方法理念,這一部分算是巧工。這個過程其實不怎麼快,因為體系搭建的不好,應該是走了一些彎路的。

故事 2:又說回減肥的事情,我歷史上減肥成功都是靠兩個運動,一個是跑步,一個是跳繩,上次重新通過跳繩減肥沒幾天,腳後跟就受傷了,現象就是腳後跟疼,用醫學名字叫足底筋膜炎,這個玩意困擾了很多人,我還專門加了一個 QQ 群,裡面都是同樣的病患,這個問題過了估計快 1 年才逐步變好,所以不敢跳繩了,於是又通過跑步來減肥。開始還行,慢慢減下來一些,但當時有一段時間自己的一個觀點是,這麼辛苦的運動,也是為了讓自己在保證合理體重的基礎上能享受美食,所以並不怎麼忌口,結果減重的效果一般,一個月減 2 斤的樣子,這叫苦工,減的不夠就加大鍛煉量唄,後來想想還是要尊重自然規律,需要讓消耗多於攝入,多的越多效果越明顯,然後開始控制飲食,大概就變成了一個月 減 4 斤的樣子,這叫做巧工。

從這些年的經驗中,在學習某個技能、達成某個相對長期複雜的目標時,一般都需要經歷苦工和巧工的過程,比如對於「一萬小時理論」一定要同時下苦工和巧工,不然流水線的工人干十年都成大師了,醫生當了十年都變成神醫了,搞音樂的搞十年都變成音樂家了。但是巧工如果沒有苦工的積累,可能根本就沒有用巧的基礎。

在我個人的經驗中,產品經理技能的習得大都脫離不了苦工和巧工的階段。下面的例子並不代表我在產品經理的技能上面有多好,而只是用來說明所做過的苦工和感受到的價值。

在 2010 年學習 iPhone 的產品設計的時候 ,市面上看起來最相關的是一本叫《觸動人心 : 設計優秀的iPhone應用》的書,但這本書也並不能讓我清晰了解到 iPhone 的設計,而直接日常使用 iPhone 也達不成理解設計思想的目標,當時發現蘋果官方有 iPhone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現在應該叫 iOS Humanr Interface Guideline了),但我的英文閱讀效率其實挺低的,所以當時笨人笨辦法,邊看邊翻譯,從 2010 年 4 月 3 號開始翻譯,到 2010 年 6 月 12 號基本翻譯完畢,加上封面、目錄,整體 112 頁,在 5 月 25 號的時候看到有同行(uxguide.net,已無法訪問)完成了翻譯,我這個只能算是第二個翻譯完成的,這是個笨功夫,但通過這次翻譯和學習,對 iPhone 的設計有了相對深刻的認知,而在後續在產品工作中的進一步實踐,則更好的把理論知識結合實際,更好的掌握了這個知識。

這個方法在我自己實踐是非常有效的,剛畢業的時候工作方向是 Unix 的 C 語言編程,通過多遍閱讀兩本書《C 程序設計語言》和《Unix 環境高級編程》,讓我很好的完成了工作,而肯同樣下功夫去多次讀兩本書並實際應用的人根據我的發現並不是那麼高比例。

我相信還是有很多天才的,但是我同樣相信絕大部分人的天份沒有到不需要下苦工就可以自由應對一切的程度。苦工決定了你有個什麼樣的基礎,而苦工加巧工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而回到產品經理的工作中,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應該走的路(參見產品經理的職業規劃),當前需要補足和完善的東西(參見產品經理的知識體系),然後就需要苦工和巧工並用了。

(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