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張登珠峯的照片,我徹底傻眼了。珠峯,這個我心中凈化靈魂的聖域,最近堵成了北京八達嶺長城。

因為排隊等候時間太長,已有14位登山者死亡。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1張

每年3月到5月,是珠峯最熱鬧的季節。5月中旬到下旬又是“沖頂”的黃金時期。今年春季登記攀登珠峯的人數達到381人。

而這張照片的拍攝者表示,當時等着登頂的有大約320人。

5月20日開始,大批登山者"沖頂"珠峯,當他們到達大約8000米高度時,卻發現需要排3個小時。

據尼泊爾政府統計,由於等候時消耗體力過多,加之高寒和缺氧,今年已有14人因攀登珠峯死亡。僅5月23日一天就有3人喪生。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2張

登珠峯要排隊不算新聞。每年5月中旬前後兩個月是最好的攀登時間,如果除去特殊天氣不能行動的,真正適合沖頂的“窗口期”沒有幾天。

隨着近年的登山熱潮,越來越多的人想要登上珠峯。尼泊爾在本季度發放了381張珠峯外國登山客許可證,已打破記錄。

問題是,這裏的排隊不比別處,是會致命的。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3張

2016年,探險嚮導安德烈婭·齊默爾曼說,“很多擁堵是因為登山者準備不足造成的,他們不具備登山的身體條件。”也就是說,很多人登山前並沒有做好準備。

爬珠峯需要多少錢?都是什麼樣的人在攀登珠峯?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4張

登珠峯要花多少錢?

登頂珠峯需要多少錢?很早之前,就有業內人士戲稱,“想登珠峯,至少要花掉一輛寶馬!”

典型的貴族運動。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5張

2013年,曾有一位地產老闆登山十幾次,算過一筆經濟賬:

高海拔登山的裝備很重要,包括高山帳篷、揹包、睡袋等等,他自己的裝備加起來近10萬元;

一次性交給商業登山服務公司聖山公司30萬元(2019年已經漲價到458848元/人),他們會安排當地的夏爾巴人陪你上山;

每個登山者大概需要6瓶氧氣,每瓶在5000~1萬元不等;

另外還有在西藏登山學校參加一個多月的培訓,會有培訓費。

這前前後後加起來,大概50~60萬左右。

此外,想登珠峯要有資格,登8000米以上的高峯,需要有登7000米的經驗,而這些登其他山峯的經驗,還需要花掉10幾萬~20幾萬元。

攀登珠峯有兩條路可以選,一條是從中國西藏方向開始登的北坡;另一條是尼泊爾方向的南坡。

因為尼泊爾側珠峯南坡攀登難度係數相對較低,且需要的登山者資質也較低,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登山客。

尼泊爾本季度發放的珠峯外國登山客許可證,已打破記錄。按照我們的思維,來登山的人一多,想北京地鐵那樣限流不就行了?

可問題沒有這麼簡單,在尼泊爾,商業登山形成了巨大而成熟的產業鏈,這三四十年來,尼泊爾政府通過所謂的“珠峯產業鏈”,就輕鬆獲利三億六千萬美金。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6張

在尼泊爾側的南坡,如果你想登珠峯,有多家國際性高山探險公司可以提供服務,商業報價從3~12萬美元不等。

有業內人士說,在那裡,“只要你交錢,不管有沒有登山經驗,總能找到商業登山公司帶你登頂”。

門檻低下讓越來越多的業餘愛好者,甚至在沒有任何登山經驗的情況下,也想試圖攀登珠峯,這項極限運動,成為一項富人遊戲。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7張

什麼樣的人在登珠峯?

縱觀攀登珠峯的歷史,可以說,只要人類還存在,將海拔8848.43的世界最高峯踏在腳下的雄心就不會消失。

1953年5月29日,新西蘭人埃德蒙·希拉里第一次登頂珠峯。之後,源源不斷的有人加入登頂珠峯的行列。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8張

1960年5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了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與貢布、屈銀華從東北山脊登上珠峯的喜訊,他們成為第一批登上珠峯的中國人,也首創從北坡登上珠峯的世界紀錄。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9張

直到21世紀,52歲登頂的企業家王石開啟了新潮流。

2003年5月22日,王石第一次成功登上珠峯,一眾媒體爭相報道,此後他堅毅勇敢不畏的形象從此樹立。

從那時開始,登山成為了商人們追捧的一項運動。先後又有黃怒波、鬱亮、王秋楊、張朝陽、王靜等等企業家,都曾成功登頂。

萬科甚至成為登頂珠峯人數最多的中國企業,也是全球唯一董事長、總裁均登頂珠峯的房企。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10張

企業家為什麼喜歡登珠峯?說來也很有意思,登山讓人有徵服欲,需要克服層層困難,這讓企業家找到了心理共振——做企業也如攀登高峯,要適應環境,挑戰新的高度。此外,靠登山混混商界的社交圈,也是好的。

當然,不乏忙着登山掉鏈子的,比如這位: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11張

登珠峯成為成功人士的新風尚,隨着登珠峯門檻的降低,商業過度開發,越來越多的業餘愛好者也有了登珠峯的機會。

他們之中很多沒有任何登山經驗,也不具備身體條件,只是好奇,有的為了商業社交目的,也有的更多隻是想發個朋友圈。

一位建築裝飾工程公司的老闆曾對澎湃新聞的記者說,他登山很多年,“登山這個圈子裡的人年齡普遍偏大,個人資產至少都在五六百萬乃至上千萬吧,而且其中20%-30%的客戶都有社交目的。”

他坦言,“現在大部分人都是為了登頂而登山,很少是因為熱愛登山而登山。”相比與此,他更敬佩那些純粹熱愛這項運動的外國人。

可沒有高山攀登經驗的盲目登山是很危險的。2013年看天下在一篇名為《珠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名利場》的文章中講到一個真實故事:

那年5月,一支中國登山隊在珠峯上發生意外,隊中A組一名成員身體出現嚴重不適,據稱其承諾“我身家3億,願拿出1億只求獲救”。最終,在多方協商後,聖山公司只能調用B組的嚮導和氧氣,導致B組10名山友花費近300萬元未能登頂。

眼前也有血淋淋的教訓,就在幾天前,正在攀登珠峯的網友大鬍子Henry發布了一條在珠峯排隊的視頻。視頻中,他親眼看到一位共同排隊的攀登者,由於體力耗盡暈倒滑墜被隊友死死抓住。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12張

一般來說,攀登珠峯需要對身體進行2-3年的充分訓練和準備,要充分了解相關的生存常識和知識,即使是這樣都還是存在很多危險因素。

在夏爾巴人天巴眼中,來尼泊爾登珠峯的有兩種人:

一種是有錢人,想玩,但本身不瞭解登山的風險,甚至連氧氣瓶都不會換。他們指望夏爾巴人是他們的全權嚮導和保姆,卻沒想過,夏爾巴人也是人,萬一有什麼意外,還是得自己來面對。

但是也有另一種人,他們是真正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他們一座一座山去征服。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13張

跟風登珠峯的人,求求你們別來了

上一次珠峯引起廣泛關注,是今年2月。

一則“珠峯無限期關閉”的消息瘋傳,山上滿是垃圾的照片觸目驚心,引發眾怒。之後,官方回應“永久關閉”的消息不實,遊客仍可照常賞峯。

但“珠峯熱”引來的環境問題,確實不容樂觀。

每年有7-10萬遊客,懷揣着詩與遠方的夢想,踏上這片心靈凈土,遺棄垃圾和排泄物。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14張

大部分的珠峯遊客,只會到達攀登珠峯的起點站,也就是海拔5200米的珠峯大本營。為了滿足遊客的需求,許多的物資被運上山,在這裏,遊客可以吃飯、沖澡,產生了眾多生活垃圾。

越往上,清理垃圾的難度就越大了。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15張

圖 | 豆瓣9.0分紀錄片《珠峯清道夫》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資料,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有超過140噸垃圾被留在珠峯。早年珠峯沒有廁所,很多人選擇就地解決,每年留下近12噸的人類排泄物,無法被降解。

全部清理乾淨,至少要10年以上。一塵不染的聖潔之地,已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垃圾場。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16張

圖 | 豆瓣9.0分紀錄片《珠峯清道夫》

千里迢迢跑到珠峯,卻留下一堆垃圾,還談什麼凈化內心?

跟風攀登珠峯的遊客,總以為有了嚮導就很容易,各項條件都不具備,非但留下垃圾,還可能留下自己的性命。登山路上已知風乾屍體已超過200具。

今年的珠峯喪生人數,已是2014年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年,而那年是因為地震引發了毀滅性雪崩。

事實上,登山是一項需要特殊技巧、訓練和經驗的運動,尤其是在攀登高海拔山峯時。據央視新聞報道,攀登珠峯超過8000米時就意味着進入了“死亡地帶”,極寒和缺氧使得人類幾乎不可能存活超過48小時。

那些為了發朋友圈炫耀或者凈化心靈而跟風攀登珠峯的朋友們,就省省心吧。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17張

極限運動愛好者都是怎麼想的?

網上還有另一種聲音,是對那些真正熱愛戶外運動的人的不理解,認為玩危險運動就等於不惜命,沒有任何意義。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18張

我覺得,對真正的戶外運動愛好者,我們也沒有必要去綁架價值觀,因為他們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已經融進了身體。

很多戶外愛好者享受對大自然的征服感,喜歡冒險和挑戰,戰勝未知的恐懼。

前提是真的熱愛和享受,不是跟風和炫耀。

身邊有這種人,你可以不認同,但也應該尊重。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19張

David常年在世界各地帶隊登山,但登山是一項極限運動,危險重重,有一次他還經歷了雪崩。有人問他:“每天重複做這樣的事情,厭倦過嗎?有沒有想過做其他職業?”

David的回答很堅定,“沒有。我希望自己只要還活着就一直做下去。它帶給我快樂和享受。這對每一個登山者來說都很重要,面對不同的地形時,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去挑戰。”

珠峯大擁堵致14死:花幾十萬元排隊登頂的他們,圖什麼? 新聞 第20張

前段時間,55歲的登山愛好者唐納德林恩 ·卡什,在登頂珠峯後失去意識死亡。後來人們發現,他給兒子發的最後一條短信中寫道:“能夠站在珠峯上,我覺得非常幸運。”

人生百態,有人用盡一生,只為追逐一次又一次登上高峯的遼闊和艱難險阻的過程;有人樂得柴米油鹽,對未知和冒險卻並沒有多大興趣。

沒有高低貴賤,只是個人的選擇。

《人生有一百萬種活法》裏,有句話很讓我感動:

在這說不盡的種種生活方式裏,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活法。即使在不同日子裡,重複做同樣的事情,也是一種人生。

世界上有百萬種活法,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活法就行。

相关文章